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中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摆在高中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也成为衡量中学教育影响力的关键。除强化政治课教学备战高考外,学校应大力研究隐性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作的重要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目标、任务、内容、原则等要素的连接点。到目前为止,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研究多元背景下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调动校内各种力量有效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期进一步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我国教育界,很早就有人提出过隐性教育的问题,历史上流传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以及“孟母三迁”“择邻而处”都是在说明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将这些论述运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即是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工作中。
西方国家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关于隐性教育的观点,包含了很多真知灼见。苏格拉底指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主要应通过开展讨论、组织活动进行,他将其称之为“助产术”或对话法。柏拉图则强调通过环境的影响,音乐、文字的感染,行为习惯的培养来形成人们理性的认识。而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躬身实践”,认为只有实行某种锻炼,才能使人身上为善的德性日臻完善。20世纪初,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一书中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对学生开展“间接的道德教育”,而不主张专门开设道德课程,并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隐含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模式,为隐性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态度、动机、价值、规范并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的非学术课程即隐性课程传递给学生。至此,隐性课程开始成为教育学界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以显性课程为主,往往以直接灌输知识作为教育手段,普遍忽视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使一些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果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予以接受。通过引导中学生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采用隐性视角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多元背景下中学生的思想需要,因此充分开发利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协调式”的发展道路,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有利于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努力。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突破。
2. 有利于拓展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
众所周知,目前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对内涵、特征、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上,而对如何协调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针对这种状况,将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研究视野,深化并拓展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
3. 有利于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完善和创新
经验证明,成熟的理论能指导实践,实践研究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亦可以反推理论研究发展创新。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协调性机制的落实,能够有效促进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案设计、运行操作、保障、评估等机制的建立和推行,其衍生的种种矛盾及其内隐的客观规律会引导人们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进而创建新的理论。
4. 有利于实现中学生个体健康、全面发展
当代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略带叛逆的心理特点,对多元背景下的中学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使中学生的认知、 情感、行为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5. 有利于增强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为中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知识拓展了渠道,也促进了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多元背景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整合使中学生在与人交流、参与活动、感受环境氛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增强了多元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6.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绝大多数学校都能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的作用,并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各个管理、服务和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形成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运而生。
总体来讲,隐性教育近年来在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时代变迁,大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客观来讲,隐性教育理念可挖掘潜力依然巨大,我们还是应该继续努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既实现高考成绩的丰收,又能够不断开创多元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
对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讨与研究
- 投稿Erki
- 更新时间2016-05-13
- 阅读量1062次
- 评分4
- 赞80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