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论文格式模板开题报告正文

公益组织商业化运营模式研究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1010次
  • 评分4
  • 84
  • 0
1研究背景和现状评述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本文所述的公益组织,是指依法设立的以推进科学发展、减轻政府负担、增进社会福利、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宗旨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其范围包括慈善、教育、宗教、环保、经济、政治、学术、艺术等等。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三部门即非盈利性慈善组织在全球兴起,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飞速进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贫富差距增大的趋势。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非营利性组织出现诸多弊病,在政府失灵、合约失灵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缺乏正规管理及有效监督,非盈利的本质促使慈善组织养成效率低下、供给不足、特殊主义、家长作风和业余主义多种缺陷。我们认识到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并不是慈善的终极形态,因此我们在此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概念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现代公益事业日臻成熟,表明商业化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公益组织的主流运作趋势,公益商业化已经是公益组织运作的全新和必然趋势,但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研究零散且不成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因此探讨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运作间题有利于完善公益组织治理的理论体系、推动我国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1.2研究现状评述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彼得德鲁克(1990)主要认为加入商业运行的公益组织能够为公益带来更多的社会下效益。狭斯曼(1989),主要观点是:非营利组织其实是慈善机构与商业组织的混合体,可以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事商业活动、进行投资经营,以寻求组织最佳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财务资金来源,降低组织募集资金的难度,从而解决组织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虽然提出了将管理技术结合商业运用于公益组织,但是忽略了政府能够对公益组织商业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单纯从寻求公益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太过片面性。二者皆肯定了公益组织加入商业化这一模式的积极作用,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没有进一步提出方法论。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薛军(2001)、丁利敏(2011)基于社会信任度尚不健全、非营利组织缺少专业商业人才的现状,对公益与商业的合作持谨慎态度。孙春苗(2011)指出商业化过程中公益组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生命力和公信力极易受损,并不支持公益组织商业化。几人都过于片面的理解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内涵,其并不是意味着商业同化,而是力了借鉴商业运作的模式为公益组织实现自身的造血。时立荣(2003)、陆道生(2004)、郑功成(2006)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柬源于市场,可采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主张将市场理念引入慈善组织开展营销策划等活动。范志海(2004)也指出职业化管理、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等是基金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坚持的理念。祝建兵(2007)、曾军(2009)、马长山(2011)、刘忠祥(2011)等认为公益与商业合作是潮流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将公益慈善组织与营利行为完全隔离,开展商业活动是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将公益组织完全商业同化,要适当的、逐步推进商业化的进程,不能一蹴而就。方少明,张莉莎,王蓉(2015)在《商业形式的公益事业发展模式探究》中提到将企业的运营模式如企业化管理应用于公益组织,并且加强监管。而具体运营模式如何运用到公益企业阐述片面零散。包括钟李斌(2014)在《构建我国慈善组织的商业模式探索》中也提到将商业化应用于公益组织,但理论仍零散不成体系。1.2.3 国内外对比研究述评

山东大学郭晓会硕士提出的《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治理问题研究》中指出西方慈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日渐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融入全球化潮流,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慈善组织商业化的既成趋势不可阻挡。指出了我国实现公益组织商业化是一大趋势。

郭晓会硕士、黄春蕾副教授在《慈善商业化:国际经验的考察以及中国的发展路径设计》一文中指出“国外公益组织商业化有着强大的政策环境支持并且自身专业性强,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商业化,需要加快政社分离,积极引导和促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文中虽指出了我国公益组织需要加快专业化进程,实现自我运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公益组织商业化的趋势是确定的,但现有理论零散不成体系,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化路径。此外,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终归会是时代的潮流,是符合现当代公益组织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问题,重点在于正确把握公益和商业的关系,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通过合作沟通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公益组织商业化治理。解决治理主体作用乏力、缺位的现象,提高公益组织自身的运作能力,从依靠政府行政监管向制度为基础转变。寻求一条贯穿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以及公益受众群体的链条模式减轻社会、财政负担从而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运营。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基本观点2.1研究目标

以江苏省的公益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江苏省公益组织的运行状况和运营模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公益组织的运行方法和途径,并分析归类,统计出哪些组织利用传统模式运行,那些具有商业化运作的特质,具体分析各个运作方式对其自身造血产生的影响。之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各个元素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商业化模式和互联网平台作为其联系的载体,此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出适合所有公益组织进行“自我造血”的链条式模型,结合国内钋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案例以及论文研究,为公益组织脱离“被救济”的传统模式,实现“自我供血”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2.2研究内容2.2.1新兴商业模式类型的研究

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查阅关于商业模式的论文,分析研究了商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应用途径,并接触了解了新兴互联网十的网络运营模式。经过分类总结,选择出了适合公益组织应用的商业模式,把商业化模式和公益组织运营进行创新融合,弥补了传统公益模式的不足,并探讨现存的公益组织中政府、社会民众、企业和受助者所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结合各自的优劣势分析,为之后的深层研究做好铺垫。2.2.2公益组织运营模式的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访问、电话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于江苏省的公益组织进行了实践调研,结果显示一部分传统模式的公益组织对政府和民众的捐助依赖性强无法实现自运营,而另一部分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公益组织虽运营能力强,但商业化的创新少且零散,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并且为针对其弱势提出系统的互动链条模式奠定实践基础。2.2.3公益组织的上下游关系的确立及商业化模式链条的研究

对于各个已成功的公益组织商业模式化运营的成功点进行研究,对于影响公益组织的圭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政府、社会(包括社会公众和企业)、受助者群体,初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上游,社会(社会民众和企业)为中游,受助者为下游的上中下游关系,并基于这几个主体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挖掘,从公益组织的上游政府出发,建立政府政策上支持公益企业,公益企业解决政府福利负担的良性互动,而在公益组织的中游是社会民众和企业,针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创新载体平台,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公益平台,集合网络上所有资源如时间、金钱、人力来支持公益事业。此外,对于受助者,不仅仅使其担任被救济角色,更要发掘受助者的个人价值,例如深圳残友集团的受助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再造者,而创造的资金最后回流到公益组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价值互动。而政府、社会(包括社会民众和企业主体)受助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运营链条,保证了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2.2.4商业化链条模式的研究 上游政府端:选择合适的政府工具如税收政策、拨款补助、颁发许可证、合同、种子基金和股权投资、信息技术支持等,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信息优势对慈善组织商业化发展进行规划实施。

中游企业、社会民众端:利用企业的公益倾向,积极开展互利合作:企业通过公益组织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企业文化的扩散,公益组织通过企业商业运作活络资金;对于社会民众群体,公益组织要积极与社会公众关联,如进行人力物力的增值综合来整合社会公益资源等。

下游受助者端:受助者不仅仅为价值的接受者也可以为价值的再造者,公益组织要积极鼓励与调动受助者进行价值再造的能力。3研究思路(如图1)与链条模式构建(如图2)3.1文献研究法

根据公益组织商业化这一主题,通过图书馆书籍、期刊、资源等多种渠道、搜集公益组织商业化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归类整理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梳理当前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3.2实证研究法

分别对公益组织传统运营模式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得仅依靠政府、社会募捐的传统公益模式难以稳定持久地帮扶受众,而引入商业模式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自身机制的运作形成受助者和施助者的良性互动,这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3.3规范研究法

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成功之处,把对公益组织产生影响的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联系,从而揭示出政府、社会和受助者群体的潜在联系,最终提出以上三个因素互动形成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链条理论。为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可循环模式提出实施方案。3.4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是运用系统分析、综合推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就是一种结构与功能的模拟。找出对于公益组织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系统,对于公益组织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完整的公益组织商业化模式链条,解狭我国公益组织商业化的难题。4创新之处4.1视角创新

从商业化模式应用于公益组织的新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商业化模式成功的公益组织的先进经验,创新总结出一条能够促进公益组织实现“自我造血”的应用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循环链条,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复制性。4.2方法创新

用系统动力学结合商业化运营理论来分析商业化模式与公益组织运营融合的途径,并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引入新兴商业运作,创新对公益组织的帮扶模式,为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提供依据。前面的实际数据分析加上系统动力学的仿真,使本项目的结论更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4.3模式创新

从公益组织上下游分析出发,利用实证分析和因子分析,创新研究出公益组织与政府、社会和受助者群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并利用新兴互联网十公益的模式把其连接起来形成模式链条,实现商业化下以公益为目标的双赢,为社会进行价值创造和再造提供了路径保障。4.4载体创新

利用互联网十公益组织作为商业化的载体,连接公益组织与社会个体和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集合全国资源进行公益帮扶如捐赠时间等商业化载体的公益运作。创新把商业载体作为公益事业的运作平台,为公益组织商业化奠定了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