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谊萍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怕写作文、教师偏重教授写作技巧以及沪教版语文教材中对写作教学缺乏系统训练”这三种状况,旨在从日常作文教学命题的角度来研究初中作文教学问题,试图从课本、生活中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希望通过好的作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使学生“多写,在写中体会,在写中提高,用自己的文字磨砺自己的笔头。”[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课本中、生活中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命题原则:
一、命题时尽量把学生看成大人,不命“小学生”的题目,鼓励他们以大人的笔调和口吻来写作
从笔者的经验得知,如果你让学生以大人的笔调去叙述,他们会很兴奋,也会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篇作文。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看成大人的。
在预备时,很多老师喜欢出《童年趣事》这个作文题,笔者也曾经出过,可是效果并不好。真正的童年趣事太少,而且为数不多的童年趣事也在小学写得没有激情了。
而《忆童年》这个题目可就不一样了。这个题目的潜台词是:你们已经长大了,回忆一下过去的童年时光,除了写童年趣事,一切值得忆起的都可以写,这是何等的自由和畅快!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童年,文章内容充实且情感真挚,一反《童年趣事》中“无趣而硬谈趣”的痛苦,是《忆童年》这样的作文题让孩子们突然间长大了,这是心智上的成长,也是作文上的成长。由此可见,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成长,平庸的作文题只能让学生在痛苦的写作中失去对写作的兴趣。
鼓励学生以大人的口吻来写作,常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七课《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表达作业:
请揣摩父母的心思,模仿父亲或母亲的口吻给自己写一封信。文章以《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为题,注意写信的格式,不少于500字。
同学们很喜欢这个题目,大家都写得很认真,连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同学也有出色发挥。信中全然是父亲或母亲的口吻,感情很真挚。笔者突然觉得原来父母对他们的心思,他们都懂,只是平时藏在心里,对父母的期望有点小叛逆罢了。
这个题目要比课本后的“试着写封信给深爱着你的父亲或母亲,倾诉你的感受,说说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个题目要好很多。给父母写信,他们在小学时都写过了,没有新鲜感,说来说去还是那老一套。所以我们出写作题时不妨将孩子往大里看,如果你让他们像大人一样去考虑问题的话,他们会很认真的。
又如八年级时,学生春游前一天笔者出了三个作文题:《忆春游》、《我和春游》和《那些年,我所经历的春游》,让学生任选一题,以一个初二学生的视角老道地来谈谈那些年所经历过的春游。大多数学生写得很好,回忆结束之后都大发感慨,比如“春游的另一种解释应该是成长的游记”等。所以笔者想,以往春游题材的文章写不好,不能怪学生,而应怪老师题目没拟好。
九年级时辅导学生参加《足迹》的主题征文活动(“第五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时,鼓励一些学生以一个小大人的视角来探寻一下家庭发展的足迹。这大大地丰富了征文主题,也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专门去问父母或祖父母一些家庭发展中的细节,以便为写作做准备,这份寻找材料的认真也完全得益于像笔者一样的老师把他们看成了大人。这不仅仅是在写篇征文,而是在做一件大事,在为家族记录发展的足迹!其中写家庭足迹的作文中还有一篇获得了此次征文的三等奖。
其实,这类作文题背后饱含了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对这样的作文题也会报以十二分的认真和热情。
二、命题者应善于观察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来源于生活的题目才能有感而发
(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认真观察生活,抓住一切可以写作的契机,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动记录下身边的人、事和物。
八年级期中统考结束后,笔者曾经出过《实验室的两天生活》这个作文题,出这个作文题是因为考试那几天,学生因配合考场布置,便搬到实验室去上课。在某个课间,笔者看到了底楼池子边、楼上回环阳台上许多学生的脸,充满阳光的明媚的笑脸,这是难得一见的众生愉悦的笑脸。是的,那个课间那幢小楼里洋溢的快乐安闲的气氛深深感染了笔者。于是乎笔者萌发了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的念头。细想一下,前阵子初二统考学生们压抑得太久了,天天做题考试,现在终于考完了,更重要的是,这幢静谧的小楼平时人迹罕至,像学生们的世外桃源,没有德育处教导处的检查,再加之满眼的绿色和善解人意的阳光,怎能不让人沉醉?
这样就诞生了以“实验室两天的生活”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笔者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这样一个独特的楼、独特的教室,想想这两天的生活在你整个初中生涯中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很快乐,因为这段生活本身很有意思。
类似的题目还有《最后的六一》。这类题目学生之所以爱写,是因为题目本身包含了学生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因为经历过所以愿意把它记下。
(二)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四季景物和气候的变化,因时出题,鼓励学生用文字传递不同时节的独特景物变化和独特感受。
人处于自然之中,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人们看到这些独特的景会有别样的感受,所以古代有“触景生情”一说。描写景物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四季景物的变换有一定的敏锐性,能时常从一花一草中获得灵感,命些“应景”的题目。
在日日下雨的湿漉漉的季节写《恼人的雨》,在三月里写《进入三月》,在五月写《五月的上海》,在初夏写《绿》,在秋天开学之际写《致夏天》,在深秋写《秋天的味道》,在雪天即兴写《雪》……
因为即兴,所以更便于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描绘景物;因为即兴,学生也更容易习得,也更有兴趣学。
(三)关注社会热点,经常把热点化成作文题目,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时事能发表自己独特看法应是学生写作必备的能力。虽然中考作文常出记叙文,但议论能力的培养可为高中阶段学习写作打下基础。
这类题目在日常随笔中出现得比较多,印象比较深的有:《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我看2012伦敦奥运会》和《男孩危机》。对于这类题目男生似乎更有兴趣,从这方面来说,这类题目可以激发男生的写作兴趣。
三、命题者应以课文为基础,多设计些仿写类的作文题
我们经常讲“以读促写”,笔者以为在“以读促写”中仿写是最终的落实环节。如果单让学生体悟课文行文思路很好,语言很有表现力,这还是不够。一定要有“仿”的过程,只有仿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学生才能真正在作文中有意识地用。我们经常在做这样低效的事,在阅读教学时花了大量的课时让学生体悟课文的好,到写作时又“另辟蹊径”,重新出一个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作文题。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笔者想不妨经常从课文中得到灵感,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题目,或仿写内容或仿写结构乃至语言,学一篇,仿一篇。如:在七下授完《溪水》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一篇《冬天的溪水》或《春天的溪水》。又如:授完八下《外婆的手纹》后要求仿写一篇《爸爸/妈妈/的________》。再如学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要求写篇同题的文章。
因为有了课文作基础,写这类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写篇像样的文章了,久而久之,写作的兴趣也就浓郁了。比如初三上教授《孔乙己》时,让学生仿照其结构写一个小的小说,要求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并要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勾勒人物。在批阅习作时,笔者突然发觉鲁迅的《孔乙己》确实是初写小说者模仿的佳作。初写小说者最忌讳的就是内容太多,长篇累牍,精彩情节也在又臭又长的文章中削弱殆尽。而《孔乙己》通过“我”的叙述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小说篇幅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在这种仿写中学生尝到了写小说的甜头,写作兴趣很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写过的人,才知道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玄妙机关、个中辛苦。
四、命一些富有诗意的或耐人寻味的题目
我们大抵喜欢看那些优美隽永、富有诗意的文字,那么学生大抵也喜欢写那些富有诗意或耐人寻味的题目。所以教师不妨以题目的优美来吸引学生,这对命题者而言只是雕虫小技,但题目表面的新颖、美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心情。如:《又是一年桂花香》、《习惯了》、《礼物》、《我丢了……》、《记忆中的他/她》、《我忘不了那个地方》、《五月的上海》、《我读懂了母亲/我读懂了父亲》、《秋天的味道》、《致夏天》等等。
以上是笔者从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总结的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的四项命题原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教材中缺少的系统的日常作文训练内容,并希望对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诸灵康主编.初中作文学本(六年级分册——九年级分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5]平智炜主编.新课标同步作文(六年级至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真老怪.作文有原理[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7]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何谊萍 上海市回民中学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