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哲学毕业正文

网络问政的价值

  • 投稿Cycl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12次
  • 评分4
  • 78
  • 0

张冬梅,孙 友

(赤峰学院 政法学院;赤峰学院 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和政府通过互联网进行对话和互动获取信息及表达诉求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网络问政作为政治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本文以网络问政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它的概念、形式,分析了网络问政产生的背景,并拉开观察距离对网络问政的价值进行了审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问政;价值审视;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119-04

基金项目: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内蒙古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研究(2012B081)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体正在对政治生活领域产生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中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并强调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1]这表明了网络媒体对政治生活领域的重要影响和网络问政的价值。

一、网络问政的概念与形式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问政作为政治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弄清网络问政的概念与形式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网络问政的价值。

(一)网络问政的概念

综观学者们对网络问政的论述,关于网络问政概念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表现为对与网络问政相似的网络政治参与、网络舆情、电子政务等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如何区分网络问政与网络政治参与、网络舆情、电子政务等概念,廓清网络问政的主体、客体、载体等基础性问题是后续研究的前提。

“网络问政”涉及的当事人应该包括政府和公众,而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分析一个概念时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叙述结构,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拉开一定的观察距离不偏不倚或可做到相对客观。对于网络问政的主体我认为政府和公众兼而有之,温家宝也说过:“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2]既有政府向公众的过问,也有公众向政府的询问。而过问也好,询问也好都应该有相应的回应,也就是说网络问政是一个政府和公众间互动对话的过程。这种双重主体、有来有往的互动模式就不同于网络舆情、电子政务和网络政治参与了。网络问政发生的场所或载体笼统地说是互联网,而具体的观察网络中问政的具体内容主要关涉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特征的公共生活领域而非私人生活领域。这就与网络舆情、网络政治参与、电子政务指向的内容有区别了。

综上所述,网络问政的概念可界定为:政府和公民基于互联网搭建的交流平台,就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政务问题进行互动对话,从而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民主执政;维护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二)网络问政的形式

网络问政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政府和公众间的互动,问政形式又可以分为载体形式和发生形式。它的载体形式笼统而言是网络,具体观察又包括制度性的较为正规的和非制度性的较为随意的问政渠道。主要有政府网站和媒体网站搭建的问政平台、党政领导、官员开通的电子邮箱、微博等。而网络问政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情况下成为现实实践活动也就是它的发生形式又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党政领导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有目的地通过问政平台向网民征求意见、建议,开门纳谏,从善如流,集中网民意见付诸决策、实施。如火车票实名制的实施,每逢春运一票难求的苦楚令多少中华儿女备受折磨,人大代表陆琴开通博客向网民就火车票实名制的意见和建议,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随后传统媒体也加入讨论,思路越来越明确。2009年两会上成为议案。2010年春运期间火车票实名制从坊间传言变为现实。(2)网民爆料,媒体跟踪报道推动,引发政府回应。如最近发生的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嫖妓”事件,网友上传视频称上海高院的法官在浦东新区衡山度假村接受吃请,挑选多位小姐作陪,之后又入住客房“集体招妓”。司法公正的化身竟然如此不堪迅速引发强烈反响。中共上海市委高度重视,指示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迅速查清事实,依纪依法严肃查处、严惩不贷,坚决惩处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相关调查和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随后由上海市纪委牵头,会同上海市高院党组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立即开展缜密的调查取证工作。事实查明之后涉事法官三人双开一人撤职。

二、网络问政兴起的时代背景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多种诱发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民主”(democracy)一词最初来自希腊语。在希腊语中,“民主”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demos是指公民,cracy是指一种治理方式。两者联在一起,democracy意味着是由人民治理的政体,或更准确地说,是由所有公民参与决策的政体。到目前为止,民主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约有60%以上的国家是民主国家。在当今世界的总人口中,只有22亿人生活在非民主的体制下。可以说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变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并日渐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念与方向已经廓清。民主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外化成为人们普遍的政治诉求。政府适应这种人心所向需要俯身向下,释放部分权力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就为网络问政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和标签技术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在web2.0时代,用户自身创造和共享信息资源,网站设计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技术的成熟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将近全国人口半数的网民队伍为网络问政的产生奠定了民意基础。

(三)公民意识的觉醒

有着数千年封建史的中国曾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让世人惊艳。也让国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今天,曾经有效维系社会秩序的君臣、父子、贵贱、亲疏、夫妇、长幼、上下社会结构创造了大量的臣民、顺民,以缺乏独立、自主性为特征的臣民、顺民思维一定程度上仍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拖曳着前进的脚步。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为臣民、顺民思维延续提供了土壤,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正像俞可平所说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社会恰似一个父权家庭,各级政府就是家长,公民则似子女,家长不仅管着子女的事业前程,而且连吃、喝、拉、撒都管。这就导致了民众对国家的严重依赖,公与私、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几乎完全合为一体,造成了强国家、弱社会的局面。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使公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迁,公民意识觉醒。所谓公民是“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其权利受法律规定和保护的社会成员的称谓,是具有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政治行动者”[3]。也就是说作为公民有对公共决策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权利,公民既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公民意识觉醒理应受到足够的尊重和呵护,它是网络问政产生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四)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矛盾突发期,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经济体制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东中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但体制机制仍然不是很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群策群力,开门纳谏的姿态为网络问政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支持。

三、网络问政的价值审视

网络问政的产生和发展正在对我国民主建设、政府决策、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冷静、客观地认识网络问政的价值才可能做到规避风险、发挥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民主政治建设新渠道

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战后和平建国问题。路透社记者向毛泽东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毛主席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今天,毛主席的设想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已成为现实,而民主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不仅仅是刚性的制度,也体现为实际工作中让人民说话的作风。让人民说话、听人民说话的传统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媒体、信访、听证、座谈、民调、游行、示威、请愿等形式。对此,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利。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具体的政治社会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程序,使得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从而既有的制度运行不足以支持它为人们提供的社会预期,因而出现制度合法性危机、社会信任危机。说到底,“目前危机是现行的正式及非正式制度与获得合法性的公民主体观之间落差的危机,是制度现代化滞后的表现”[4]。而网络以其成本的低廉、使用的便捷、主体的平等、传播的快速成为公众表达民意、政府了解民意的新渠道。网络问政通过公众自下而上的干涉推动和执政者主导自上而下实现权力分享,它改变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处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将会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里程碑。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分注重网络问政,可能会忽略其他形式的民主政治建设,使公众绕开常规问政渠道,民意过分堵塞在网络问政平台;极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二)公众民主素质训练营

受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影响,国人思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准备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可以说,公民自主治理的观念和能力都处于幼稚阶段。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也呼唤好素质。好的民主素质不是天生获得的,只有在民主的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网络问政具有公众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的发言权,这是实现人民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网络问政实践是一个课堂,是个体责任、社会理性、法治自治的练习场,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民主素养,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问政对公众来说,确实需要好素质作为参与问政的基础。同时也应重视公众的经济利益因素在网络问政中的影响,从个人利益出发问政,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惠及多数人的问政效果当然皆大欢喜,但仅从一己私利出发而不顾长远大局的狭隘思想就该另当别论了。

(三)改善党的领导的新举措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面对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建立最大限度地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党的民主和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社会信息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政府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公众得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这样的环境下,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政务问题有知情、发言的权利;而政府也有向公众咨询意见、建议的义务。网络问政因应这种需求蓬勃发展,显示出在现实政治生活领域的重大作用。正像蒋经国先生在推动台湾地区宪政改革时所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

(四)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矛盾积累速度加快、程度加深,社会分化趋于强烈,必然造成有人享受改革的成果,有人承担改革的代价,获利的先后和程度不同,因此社会情绪中就会涌现出对改革的抵触和对过去非现代化社会的追念之情。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贫富分化严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在民众中孕育的强烈不满便会爆发出来,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加以引导,民意表达就会变成一种破坏性的、非理性的极端政治宣泄,并进而会演化为剧烈的社会动荡和骚乱,而这对于任何政党、政权和社会制度都是极为危险的。近年来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标志,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以往追求刚性稳定的做法在今天的时代里已显示出它的力不从心,那么如何追求韧性稳定就应该成为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民主是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民主在保持制度合法性的同时,修正其缺陷。网络问政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渠道无疑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新的支点。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网络问政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并有效发挥作用而不是应景、作秀表演仍需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慢慢摸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2〕http://news.xinhuanet.com/2009-02/28/content _10917508.htm.

〔3〕http://www.doc88.com/p-162108670850.html.

〔4〕贾西津.转型成功依赖公民社会成长[J].炎黄春秋,2013(6):57.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