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社会论文就业指导正文

我国就业救助问题研究综述

  • 投稿可笑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55次
  • 评分4
  • 20
  • 0

丁芳,张本效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就业救助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本文从时代性、地域性、对象性三个特点及创新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方面出发,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近年就业救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发展方向进行探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救助:综述:特点: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 0076- 03

一、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就业救助一直是中国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也是社会救助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社会就业救助作为一项基本的公共福利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救助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实践中对就业救助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国内学术界也对我国就业救助问题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本文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内关于就业救助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总结和分析我国社会就业救助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二、近年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就业救助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总结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我国就业救助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代社会公众关注情况有密切联系

黄晨熹2004年研究发达国家社会救助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意义,与21世纪初上海关注、重视就业救助政策改革有关联。海域等2005年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女性就业救助问题开展研究,与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密切联系:这一转型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持续至20世纪初并到达关键转折点,引起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在当时是公众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陆林等2010年分析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波及全球这一国际实时背景下,对千万失业返乡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根据当时国家政策制度,提出了新型农民工救助体系。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问题是当时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民生问题。

(二)我国就业救助研究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于就业救助政策的需求各异有内在关联

对于发达地区,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西方救助制度的引进或者参考:吴小芳以广州市H社区为研究个案,广州为全国最早实施低保”制度的城市之一,通过分析提出现有的城市救助制度设计在工作岗位提供、劳动培训等相关配套措施上都无法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导致政策目标功效有限。指出西方“激活”政策在延用相关概念时应当谨慎。肖萌等采用长期跟踪定性研究,对北京的工作福利的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如何推进就业服务质量的提高,规范低保和工作福利的管理,是社会救助改革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黄晨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救助标准构建和调整、平衡救助和就业动机以及欺瞒预防等方面的积极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上海的社会救助制度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欠发达地区,研究成果还较少,只有王丽华以湘西八县的贫困农户的劳动力人群为研究对象,提出基础教育和培训可以为贫困农户劳动适龄人口有效就业作能力上的准备:公共就业保护和扶持措施可以为贫困户劳动适龄人口提供有效就业的手段和机会,以此改变贫困农户劳动力人群低层次的劳动就业和低水平的劳动所得状况,达到劳有所值、劳能脱贫致富的目标。

此外,也存在多个区域的对比研究成果:王增文通过对中国16省37县市的社会救助对象抽样调查研究,提出性别、年龄、享受社会救助前所从事的职业等个体特征变量对社会救助群体的再就业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调查对象范围较广,包括富裕省市、中等省市及西部省份等。

(三)我国就业救助研究具有明确的对象性,与中央政策的关注对象高度重合

农民就业救助问题关注度较高,与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政策关注三农问题有密切联系。谭龙芳提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问题,并从三方面总结了导致我国农民失业问题的原因。付春香针对失地农民,提出采用建模法、比较法等研究分析方法,构建新型的就业救助模式来解决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陷入贫困的现象。陆林等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千万失业农民工群体,就其自身再就业能力弱往往采取了往回走”的行为选择的现象,根据我国现行救助制度机制存在一些缺陷及扶持与帮扶、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一种发挥政府主导性和引导力,建立生存与发展”:扶持与捐赠”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工救助体系。

近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救助问题进行关注,与国家宏观就业政策关联。肖丽玲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进行界定,从实践操作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救助策略。兰敏针对面临就业难和失业的大学生群体,认为单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日益紧迫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然还不够充分,并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阐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四)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文献注重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创新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研究方法趋于多元,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重且交叉,近年来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实证分析受到重视。这在就业救助研究中开创了新的里程碑。在社会学具体研究中恰当引入统计学等实证分析手段,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例如:

田奇恒等通过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社会福利受助者就业意愿进行量化描述,分析当前对低保社会福利受助群体的机制,探讨社会结构不同层面在社会救助过程中的行为价值取向,并从社会政策层面提出相关建议。王增文通过对中国16省37县市的社会救助对象抽样调查研究,提出性别、年龄、享受社会救助前所从事的职业等个体特征变量对社会救助群体的再就业意愿存在显著性影响。王增文通过对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方程作了经验分析,用双重的样本选择变量对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子进行分解处理,认为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选择行为与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选择策略具有内在关联性,并且再就业选择调整项在社会救助群体再就业工资收入方程中通过了检验。胡永远等基于问卷调查微观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城镇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的收入低于城镇职工,我们更应该关注中低收入分位数的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需要针对城镇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采取更有效的扶持政策。倪丽艳理论解释了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收入低的原因,并基于问卷调查所得微观数据,使用OLS回归和百分位数回归分析社会救助再就业人群与城镇职工两个群体收入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社会救助人群的扶持措施。

(五)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文献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涉入。例如:

杨德敏从立法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及我国社会救助法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李秉文针对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全民低保”为核心的社会救助模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建模法,借助公民生存——发展能力模型,构建了优于“全民低保”的全民就业”式社会救助模式。

三、我国就业救助研究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文献综述情况,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注的地域等级不够

现有研究成果只关注到省市级,但即使一个县域内,由于各乡镇的经济发展差异,就业救助政策都有不同:今后研究中不能停留在省市级,还应探讨县乡级就业救助的差异。

(二)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例如所有相关研究中,针对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研究论述较匮乏。在就业方面,相比北方地区南方人民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就业救助要求相对较少,但是也不乏各类需要提供就业救助的人群。今后应进一步拓展。

(三)理论基础(政策)方面的建言性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应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耕地减少的背景下,发现现实问题,根据国情、民情,提出更为具体、有建树性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例如残障人群的就业救助问题就无人涉及。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相关救助政策提供建议。

四、小结

本文对近年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文献进行综述,认为具有以下特点: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代社会公众关注情况有密切联系:典型的地域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于就业救助政策的需求各异有内在关联:明确的对象性,与中央政策的关注对象高度重合:注重研究与分析方法的创新:我国就业救助研究文献在理论基础方面有涉入。

根据我国就业救助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注的地域等级不够:二是研究范围有待拓展:三是理论基础政策)方面的建言性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四是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