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静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成为一个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本文主要从多模态教学角度来论述如何有效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模态;跨文化;教学;能力;意识
1 文献综述
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信息时代,跨文化交际成了重要的学习手段和工作、生活方式。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学习跨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显而易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能力、跨越文化差异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研究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启示。结合新媒体时代英语教学的新任务和新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明确指导、有效引导、批判性解读等辅助方式,采用多种符号、工具等手段进行协同教学,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 多模态与多模态化教学
单模态是用单个感官进行活动;多模态( multimodality) 是用两个或更多的感官进行互动。
但多模态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习者各种感官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效果。
然而当下部分教师对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存在着严重误解,认为使用 PPT即多模态教学。如 PPT 课件制作精良也罢,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多模态话语角度看,多媒体课件在技术上确实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集于一身,但从教学实践看,教师课件的设计模态的运用往往较单一,没有起到全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精神涣散。尽管PPT 课件已被广泛使用,但实际上只是传统黑板替代品,也就是说,教师把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屏幕上,甚至有的教师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一字不差的复制到课件中,最终使 PPT实质上成了电子版的教材。教师只是偶尔会为了画面好看些而附上图片。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来研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并需注意将各种模态有机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中教师的作用
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在多模态外语教学环境中,自己角色已逐渐从主导转变为辅导,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辨识各种符号,构建意义,来获得新知识。因此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3.1 明确的指导
尽管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导,但对学生的明确指导不能忽视。
首先应帮学生接触多模态话语,例如可通过选用适当的多模态材料,如影像、图片、音乐等,使其解,除文字外,还有许多非语言模态,如声音、颜色,甚至语类等,这些模态与语言模态共同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当学习者对各种模态均有敏感性时,教师便可进一步讲解各种符号在语篇中所建构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各个模态间的联系,协助其通过这些渠道进一步了解多元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3.2 各模态之间的协同
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教材、PPT、视频、音频等现代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还可利用动作、手势等模态 来补充、强化、优化口头话语,达到多模态互相协同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口头表达能力,以便清晰地传达信息。目标是让学习者关注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同时使学生者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
3.3 有效的引导
如果用视频流材料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是对高级多模态资源的低级使用,也是一种浪费(顾曰国,2007)。
在教学中模态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模态使用不恰当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重要教学点也就得不到突出。因此恰当协调好多模态符号输入和产出的关系,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借助多模态符号的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使文化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得到强化,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意识到不同符号在意义的建构中的不同作用,并着重分析意义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符号。
3.4 实践机会的提供
帮助学习者了解各种符号资源和不同的交际规则等的意义之后, 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如情境对话、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汇报、辩论、小组讨论,等等,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与同伴的交流协商甚至争辩后,将这些符号资源和交际规则转化成意义, 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解读。教师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把设计应用于不同的语境,生成新的意义,使之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新设计。
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践上,而忽视了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及时的指导。
3.5 批判性的解读
批判性的解读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反省、思考、理解各种模态的语篇,与同伴互相交流,对语篇进行评价和批判性的解读。如教师可以选取一段视频资料,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知识体系对其中出现的各种模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个人陈述、小组讨论或辩论等多种形式。在学习者展示他们对同一语篇的不同理解后,教师可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让大家对不同观点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从符号形式、语言特征等方面对视频要表达的意义进行批判性思考, 从而得出多角度阐释,使他们建构起一个更全面的跨文化意识。
4 多模态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影响
采用多模态教学对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大有好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借助多渠道、多元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对语篇信息本身,及对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模态的分析,进而对语篇批判性的解读,都能够帮助学习者主动认知世界,探索多元文化知识,并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探索世界,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本土文化和异邦文化的比较,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新知识体系,并逐步构建自己需要的信息意义, 提炼出个人观点。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能更深刻地体会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增强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再就是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能力。正是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以加强。
5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活动的多模态现象越来越突出。意义正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构建。书面文字和语言在公共交流领域作为主要媒介的统治地位正逐步让位于以图像为载体或文字与图像并存的媒体。因此,课堂活动的多模态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上多模态话语的应用,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教师表达的意义,培养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3).
[3]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