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英语正文

返璞归真,追寻有意义的美丽

  • 投稿色系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970次
  • 评分4
  • 61
  • 0

文/屈亚芳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小时候按照父亲的要求到树林里扫落叶,日复一日,辛苦异常。一天,父亲开玩笑说:“你为什么不把明天的树叶摇荡下来一起扫呢?”林清玄欢天喜地地去摇树,满怀希望地想偷懒,但是第二天又是满地黄叶堆积,在摇坏摇死了几十棵后,他豁然开朗:“今天扫完今天的树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

是的,树叶凋零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过程,人为地摇落树叶违背了树木新陈代谢的规律,给树木带来了伤害。学校的教育更是如此,试图违背规律,加速这一进程,都会使教育得不偿失。然而看看我们身边的课堂,尤其是所谓公开课,教者反复排练教学流程,已求正式上课时出现无懈可击的、浑然天成的情景。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课后仔细揣摩,这些过于牵强的游戏,费尽心机的“有效式”提问,走马灯似的“脱口秀”,缺少一种真实,给人一种“故意摇树”之感,教学效果无法想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沉默不等于冷场,热闹不代表成功,应该要探究和组织真实而有意义的英语教学活动。

一、忌“越俎代庖”,让思考不再成为过场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启发”屡见不鲜,似乎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总喜欢“越俎代庖”,将一些开放性问题及发散性训练不时做些提示或暗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完成难度,但教师这种不自觉的“越位”,虽然让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殊不知在这种“顺畅”假象的背后,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接受理智挑战的权利,失去了经历挫折而获得真实体验的机会。

片段1:江苏牛津4A 《What′s the matter》

一教师为了呈现本课句型What′s the matter?,特意在多媒体课件上制作了黑屏效果,致力追求教学时让学生对What′s the matter?呼之欲出,并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T:(夸张状)Oh, my god, look at the screen. It′s black.

Ss:(你看我,我看你,没有如老师想象般地那样,立马说肯定电脑坏了。)

T:(先着急,后脸色一变,命令)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Can you ask me?

Ss:(不懂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活动,干脆不做声了。)

T:(对于这种冷场效果很不满意,直接启发)Look at the computer, I think it can′t work now. Do you think so?

Ss:(齐声)Yes.

T:(舒了一口气)Let′s check the computer. 呈现句型What’s the matter?(学生跟读)

在我们的课堂上,对于这种思考过场式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此例中学生没有马上回答电脑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为啥老师非得牵着学生的鼻子一定得回答电脑有问题呢?特别是老师命令式的一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让学生更是不敢随便乱想,如果这位老师再等待一下,或者用体态语提醒学生,学生就会想是不是由于停电,还是电脑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动会自动屏幕保护,待机什么的,这些跟电脑坏不坏根本不搭界。所以本教学片段中开放式问题的鱼饵撒得虽好,但没有耐心等待鱼儿上钩,还是属于一次失败的课例。假如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思考见解,最后过渡到Let′s check. 呈现What′s the matter岂不更完美?

二、忌“密不透风”,让生成不再成为摆设

看过一个执教公开课老师的教案,每一环节都出示了详细的过渡语,每个任务都注明了学生可能完成任务的程度猜测,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预设,殊不知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学生却如同“被缝了翅的鸽子”再也难以展翅高飞。对课堂教学预设应该遵循“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原则,对起关键性作用的“大问题”实施过程中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从而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例如6A 《On the farm》可以这样设计:

1.着眼于整体的思考。本单元内容是一般过去时中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学习,课时设计框架可以如此构建:free talk中可以由学生上课前的空间位置转换入手,问Where were you just now? What did you do just now? 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尝试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回答;进入对话学习以对话人物出发,问What did they do on the farm? 让学生一读划出农场活动词组,二读进行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构成规律学习,最后给予规则动词过去式发音规律的学习方法策略,让学生围绕如何正确用规则动词过去式回答问题展开,最后以检测规则动词过去式的练习收尾。

2.立足于个体的思考。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对于个体出发设计相关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认为对于高年级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农场活动词组和一般过去时探究就可作为预习内容检查项目,教师在纠正发音并适时教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这些词组说一段话,既是对他们自学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提升。归纳规则动词过去式构成规律,或者说说一般过去时句型用法注意点,学生回答可以零星但都可尝试。

3.致力于主体的思考。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但更是学习的主体。教者要给予学习主体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可以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农场活动的乐趣后可以安排跟网上流行的QQ农场比较,启发学生尽量抽时间去真正感受大自然,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农场游戏。

三、忌“顾此失彼”,让拓展不再成为走秀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广大教师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已成为当前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喧宾夺主”、“节外生枝”、“画蛇添足”、“随心所欲”等不良现象,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顾此失彼的现象,让拓展成为小丑走秀,哗众取宠,得不偿失。

在课堂上,教者可以把课前5分钟和下课前5分钟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认为成功的作品,向老师和同学展示各自的才能。例如江苏牛津5B《The English club》,在拓展环节中,一老师这样设计:

T:Now, let′s have an international party(国际派对).OK?

Ss:OK.(兴奋起来,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道具,一时间教室里开始沸腾)

T:Are you ready?

学生还是不听指挥,结果这场表演耗时大,并且大部分都是在学生不停的哄笑中走过。

无疑这又是一次失败的案例,其实这位老师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上课前准备好,上课时让学生就在模拟的国际派对上学习。

拓展阶段,有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介绍:(做日本人弯腰行礼的姿势)I′m Yumi, I come from Japan. I speak Japanese. I live in China now. I study in a primary school.

有的学生用记者采访的形式介绍:(手持话筒)Excuse me, everyone! I′m a reporter. I′m from England. Where are you from? (一生回答:I′m from the USA.) And what about you? (另一生回答:I′m from France. I?蒺m French.)记者手指刚才第一个回答的学生问全体:Is he American? 全班回答:Yes, he is.当然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发挥程度也不一样,但设置这样的展示平台就是为了不拘一格评价学生,只要你敢动口show, 有点瑕疵又何妨?

学生其实就像一粒种子,他们有自我成长的生命力。教师应该要给他们创建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深入地做好教材处理和精心地谋划教学设计。只要我们以“追寻有意义的美丽”为教学圆心,以“返璞归真”为教学半径,画好英语课堂的“完美花园”,相信学生在享受成长的乐趣中,定会“反哺”给你一个更为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