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力勇
(黑龙江省绥棱县畜牧兽医局 152200)
1 猪场存在问题
场内自繁自养的生产体系不合理。畜牧行业的人士都知道,全进全出是控制疫病的最好方法,而场内自繁自养无法实现全进全出,猪场的病会越来越多。这是很多猪场生产水平低的关键原因。场内自繁自养一般中小场很难精细核算料比等生产指标,管理中就很难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也无法准确考核员工绩效,不便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疫病防控问题多。猪场隔离条件差,中国养猪场无序分布,很少有猪场能做到周边3千米范围内无猪,所以疫病很复杂。
疫苗、药品有效性问题。市场上疫苗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对型的问题,有污染的问题,有含量不足等问题。免疫程序不科学,很多猪场无抗体检测能力,不能根据抗体水平来决定是否免疫,所以免疫效果会受影响。药品使用不合理问题,乱用药物,抗药性普遍,真正需要用药时很难找到敏感的药物。
繁殖技术问题。人工授精技术差,配种受胎率低,带来非生产天数高,年分娩胎数少。流产多:因为疫病、管理等原因使母猪流产。引种的健康问题:从不正规公司、健康度不高的猪场引种,把各种疫病引进猪场。产仔数低:种猪遗传基因、管理、营养等原因可以造成产仔数低。产死胎多:疾病、管理等原因造成死胎。
饲料选用问题。很多中小猪场不太重视饲料营养,只看价格不看品质,造成猪营养不良,表现为母猪太瘦、仔猪初生重小、断奶仔猪体重不达标、母猪断奶7天内发情率低。劣质饲料可能使用霉变原料,造成猪霉菌毒素中毒,表现为母猪外阴肿大、猪抗病力差、呕吐等现象。
种猪质量差。种猪是决定生产水平的内因。种猪质量不高将导致胎产仔少、后代育肥料肉比高、后代遗传性疾病多、育肥猪应激大、发情不明显、抗病力差、腿细淘汰率高等。
硬件设施差。冬天寒冷,为了保温不通风、仔猪因冷、嗅、湿而导致死亡率升高。夏天炎热,母猪吃料少、仔猪初生重下降、断奶仔猪体轻。育肥猪生长慢,料肉比高。
2 日常管理
猪场应实行单元式或全进全出制的饲养方式。一栋猪舍一个批次,每批猪出栏后,圈舍应空置14天以上,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猪场常用的消毒方式有以下几种:①浸泡消毒是将需要消毒的物体浸泡在消毒液中,这种方法消毒彻底,比如手术用的器械;进场时车轮过消毒池,进舍时脚踩消毒盆和消毒药洗手等,都属于浸泡消毒。②喷雾消毒是猪场使用最多的一种,用于空气、地面、墙壁、笼具等,消毒面积大,速度快,消毒范围大。③熏蒸消毒:一般是使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后,释放出甲醛气体,起到消毒作用;这种方法用于其他消毒方式难以消毒的缝隙、空气等,是其他消毒方式的有效补充。④紫外线消毒:紫外线可以破坏细胞,杀死细菌病毒。对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病原体效果最好。⑤蒸煮消毒:利用水或气的高温,可以使病原体的组织变质,起到杀灭细菌或病毒等的作用。猪场大门处应设置供出入车辆消毒与大门同宽、长4~5m、深0.2~0.25m的水泥结构消毒池,每个单元和每栋猪舍门口、兽医室及病猪隔离区门口等均要设置与门同宽、长0.5~1m的消毒池,保持消毒药水的有效浓度。
猪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舍内要有防鼠、防虫、防蝇等设施。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制定《猪场卫生防疫制度》,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应严格执行。
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光照、饲养密度,应满足猪只不同饲养阶段的需求。保持圈舍卫生,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只健康状态。饲料要满足猪只的营养需要,防止饲料污染。在换料时要有适当的过渡适应期。猪场要建立防疫管理制度,包括进入猪场人员物品管理制度、猪只出入场管理制度、兽药购进使用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制度、疫情监测登记报告制度、疫病控制措施等。规范的疫苗接种,可以使猪获得有效的抗体免疫力,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规模化猪场的猪舍在任何季节都需要通风换气。全封闭式猪舍全依靠排风扇换气,换气时可依据下列参数:一般冬季所需的最小换气率为每100kg猪体重每分钟0.14~0.28m3,夏季最大换气率为100kg猪体重每分钟0.7~1.4m3。尽可能减少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是提高猪只生产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生产中除了要注意通风换气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的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粪便、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