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如何鉴别新老瓷器的造型

  • 投稿凭江
  • 更新时间2017-10-29
  • 阅读量1113次
  • 评分4
  • 66
  • 0
3. 瓶类

在古陶瓷器型中瓶的式样极为丰富,如隋唐时的传瓶、净瓶,宋代的梅瓶、玉壶春瓶、琮式瓶、皈依瓶、凤首瓶、鸡腿瓶,元代的连座瓶,明清时的天球瓶、观音瓶、筒瓶、壁瓶、藏草瓶、赏瓶以及多种像生状的葫芦瓶、橄榄瓶、荸荠扁瓶等,多为水器、陈设品或宗教礼仪用品。在诸多瓶体中最为突出、最常见又有时代演变特征的是玉壶春瓶,现代仿品也多见。

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型,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据传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造型非常优美。关于玉壶春瓶定名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专家分析是由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而得名的,可见玉壶春之名富有诗意,深受人们的喜爱。

玉壶春瓶为宋代创新品种,汝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景德镇窑以及磁州窑都有烧制,各具特色。从传世品看,元代或明初时有带盖者。明清官窑器比宋元时更为精美,瓶体饰以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图36),小撇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通体青釉刻划花,造型古朴典雅。

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图37),撇口,细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腹部比宋代玉壶春瓶略大。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图38),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比宋元玉壶春瓶颈部缩短。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图39)比洪武时更为秀丽,颈部稍细,腹部略显收敛,圈足微外撇。明嘉靖青花缠枝花玉壶春瓶(图40)与前几代相比较为逊色,型体宛如悬胆,反映出明晚期瓷器工艺水平的下降。清雍正粉彩荷莲玉壶春瓶(图41)型体各部分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腹部浑圆饱满,非常精美。现代仿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图42)无论是造型还是绘画,与真品相比相差甚远。

以上玉壶春瓶在年代上的演变状况可看出鉴别时需注意的要点。

4. 枕类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汉代墓葬就出土有枕头,有竹枕、丝织枕、石枕、玉枕等。据文献记载,瓷枕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但目前未见实物。唐代瓷枕有了发展,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小枕,如唐三彩陶枕、绞釉枕(图43)、寿州窑黄釉枕、长沙窑绿彩枕等,常出土于北方唐墓中或古代瓷窑遗址中。另有说法认为唐代小瓷枕应为中医把脉时所用的脉枕,至于是随葬器或是脉枕,目前尚无定论。瓷枕发展至宋、金、元时为盛行时期,目前国内外博物馆及藏家的藏品中,以北宋、金两个朝代的瓷枕数量最多,其以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装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艺术成就极高。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民窑蓬勃发展,但瓷枕极少见到,上世纪80 年代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中发现有明永乐青花瓷枕的残片,故宫旧藏中也仅有一件清康熙五彩长方瓷枕。至晚清民国时,北方磁州窑烧制的瓷枕又成为民间喜用的纳凉、辟邪的卧具,有虎枕、仕女枕等。虎枕枕面绘画内容丰富,有花卉、花鸟、题字、博古图等,很有情趣,其中有枕面瓷画中书一“虎”字(图44),过去民间常称其为猫枕,恐有不妥。

宋金时期枕的造型多样,如兽形枕中有狮枕、虎枕(图45);人形枕中有孩儿枕(图46)、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如意头式(图47)等等。据文献记载,宋金瓷枕大部为生活用品,具有纳凉、辟邪的作用,尤其以虎枕辟邪镇宅,而如意头式枕多为冥器。在装饰方面,宋磁州窑白地黑彩瓷枕成就最高。磁州窑瓷枕枕面多画人物、动物、花鸟、鱼纹等,极为生动,还有马戏、婴戏、蹴球纹枕,仅就其绘画艺术价值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在枕面书写吉祥语或诗句,表现出宋金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装饰手法上,除绘画外,还有刻划花、剔花、浅浮雕、镂雕(图48)以及极为稀少的钧窑窑变釉枕。耀州窑的青釉刻花枕充分表现出宋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瓷枕多为北方磁州窑系烧制,在型体上大多数枕呈不同形状的箱型,内中空,胎体薄厚适中,一般都不太重,有陶枕、瓷枕之分。陶胎枕多为三彩枕(图49),是低温彩釉陶枕,胎体较轻,枕的底部或侧面或动物型枕的鼻孔处都有两个小圆孔,两孔间一般有一个孔的距离,这是为了避免烧制时枕的胎体因受热升温产生气体膨胀变形,所以留有小孔起到排气的作用。枕的底部常见有制枕作坊的戳印或刻划的作坊名,如唐枕底部刻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等,可见唐代时瓷枕被称为“花枕”。宋代瓷枕底部常见“张家造”、“刘家造”、“李家造”、“王家造”等戳印,可见宋代制枕作坊之多,其中以“张家造”戳印最多,可能是当时的烧枕大家。元代瓷枕底部有“古相张家造”戳印,在型体上与宋金时相比,其长度已加大到40 厘米以上(图50)。以上从枕的时代演变看,在器型上唐代小,宋金大,元代则比宋金更大。我们需注意的是,现在市场上仿制的宋代瓷枕胎体厚重,胎泥质感细腻坚实,枕型及装饰纹饰显呆板,气孔规正,底部戳印更粗劣。

三、注意历代瓷器中的独特造型

在我国两千余年的瓷器发展史中,历朝历代的瓷业在瓷器造型上都有发展创新之作,这些独创品后代没有仿制过,也没有传承下来,是时代的代表作,对瓷器的断代极有帮助,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作为陶瓷爱好者,只要掌握每个时代都有哪些独特器型,对自己藏品就不会产生疑虑,再结合五大要素分析,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如果不对,就不要寄希望于明仿或清仿了。这就是掌握独特造型的好处。

当然,这不是一天之功,需要我们常进博物馆,常看大博物馆的图录,日常慢慢积累渐渐就能掌握了。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精品中的名品是哪些(较突出有名的典型器),这种名品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时突然在市场上出现,投资者千万要谨慎。下面择要介绍:

1. 汉末西晋典型器物

青瓷堆塑罐(图51)是汉末西晋时流行的一种冥器,是由东汉的五连罐演变而来的,是早期青瓷中重要的出土器物。最早的五连罐像个双节葫芦,罐的上部装有5 个像盘口壶样的小罐,其中中罐较高大,与器腹相通,周围的四罐比较矮小,且与器腹不通。下部是一个较大的扁圆形腹,腹下有的是平底,有的装圈足,肩腹饰几道凹弦纹。东汉晚期至三国两晋时器身逐渐增高,腹部由扁圆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上部堆塑装饰逐渐增加。人物、楼阙、飞鸟和走兽等,成为当时成型最复杂、装饰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冥器,俗称谷仓。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带有“永安三年”纪年款的三国吴青瓷谷仓,此器上半部结构复杂,肩上立一龟碑,上刻铭文,表现的是一组镂雕装饰,精巧又生动活泼。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基本属于青瓷时代,目前各考古所和博物馆藏品中的早期青瓷多为早年或近些年收藏的,大多为生活用品,也有青瓷灶、猪圈等冥器,有的带有纪年款识。早期青瓷的各品种只有现代仿制,仿品雕工很粗糙,多为我国南方瓷窑烧制的,常有假出土或假剥釉现象。

2. 南北朝典型器物

青瓷莲花尊在南北朝的墓葬遗址中都有发现,最重要的一件是1948 年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图52),高达55.8 厘米,器型高大宏伟,装饰瑰丽。南京市林山梁代大墓也出土过一件通高85 厘米的莲花尊,为此类器物最高的一件。莲花尊形状是喇叭口、长颈、椭圆腹、圈足,装饰华美,制作精致,用雕刻、堆塑、模印、刻划等多种技法进行装饰。这样大件的瓷器,成型和烧制都很困难,一般采用分段拉坯和泥条盘筑两种方法结合成型。全器突出莲花瓣纹,辅以菩提叶、飞天、宝相花等佛教题材的装饰。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一件莲花尊,高49.5 厘米,腹部内壁条筑痕迹十分明显,并留有手指按抹的竖痕,口、颈和圈足用分段拉坯法做成然后粘接成整器。要烧成这样大件的器物,要求窑炉温度和气氛一致,釉色才能一致和不变形、不开裂。所以莲花尊的烧制成功,表明当时制瓷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北朝境内瓷业出现比较晚,至今未发现北朝青瓷窑址,其制瓷工艺也不如南朝尤其是越窑等窑场那么成熟,而莲花尊在南北朝的墓葬中都有发现,经过科学的胎釉化学分析,封氏墓出土的莲花尊与越窑青瓷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根据现有的纪年资料,武昌何家大湾南齐永明三年(485 年)墓所出土的莲花尊年代最早,所以北齐莲花尊产于何地,尚未有一致说法。

青釉莲花尊为南北朝时期重要名品,型体较大、精美,犹如一组盛开的仰覆莲花,烧制难度大,今天仍有仿品。目前见到的仿品有大、中、小各型,不仅胎体粗重,纹样装饰粗略,釉质呈色也有很大差距。

3. 唐代典型器物

唐代是我国瓷业的大发展时期,瓷窑广泛兴起,出现了不少独特名品。唐代青釉凤首龙柄壶(图53),此壶通高41.3 厘米,通体青釉,造型奇特,纹饰新颖,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其装饰纹样繁复,纹饰结构布局严谨,层次清晰,装饰的联珠纹、卷叶纹、忍冬纹以及胡人舞姿都是波斯王朝金银器上常见的纹饰。釉质釉层较为凝厚,青绿色中略泛有黄色,有玻璃质感,光滑圆润,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为唐代青瓷中的独特名品。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就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王朝金银器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现代仿品有大有小,极为粗略,并带有假出土现象。

唐代白釉双龙耳瓶(图54),此瓶是在隋代白釉双螭双腹瓶(1957 年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为唐代流行的瓶式,其型体优美,除白釉器外,还有青釉、唐三彩等品种。此种瓶式仅有清雍正景德镇官窑仿制过天蓝色釉的双龙耳大瓶,其他朝代均未仿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新仿品,主要仿唐白釉双龙耳瓶,型体及釉色与传世器物相比,胎体过于细腻,龙耳雕塑生硬。

唐越窑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图55),此件器物的窑址于近年来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发现,窑址出土遗存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瓶一样,进一步确认了什么是秘色瓷。“秘色”是皇室对御用越窑青瓷的称谓,其型体优美秀雅,各部位结构精巧,釉色青绿,犹如湖水一般,釉质晶莹滋润,正符合唐代诗人所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青瓷特点。目前已出现仿品,有的非常精美,粗劣者器身多有泥土痕迹的假出土现象。

唐郏县窑黑釉蓝斑拍鼓(图56),鼓长58.9 厘米,两端粗中间细,鼓身凸起弦纹七道,鼓身内部中空,为鼓腔,原鼓面应绷鼓皮。此拍鼓实为乐器,是西汉时由西域传到中原的。拍鼓通体施黑釉,在匀净黑釉上布满蓝灰色的斑块,飘洒自如。近年经考古发掘,在河南鲁山段店、禹县下白峪、山西交城等地都发现有此类器物的残片,文献将唐代黑釉蓝斑器称作“花瓷”。此拍鼓为唐代的独特产品,目前发现的新仿品器型有大有小,釉质过于光亮,胎体坚实细腻,斑点也生硬,仿制精细者易与真品相混淆。

唐代耀州窑黑釉塔形罐(图57),此罐型体高达51.5 厘米,器盖塔形,尖端塑一曲腿直身的小猴,作舒目远眺状,圆腹,腹下部堆贴一周莲瓣,底座有壁龛、佛像、花卉等装饰,通体施黑釉。目前为止在北方瓷窑中烧制的黑釉瓷器罐中极少见到塔形罐,据有关专家分析,其有可能是祭祀用品或殉葬用的冥器。此罐是1972 年陕西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制作精美,釉质细润光亮,为唐代黑釉瓷器中的精品,目前还未发现仿品。

4. 辽代典型器物

辽代设窑烧造陶瓷器皿,大约始于辽太宗时期,烧制陶瓷的造型,既有契丹形式,又有中原形式,这是因为辽国实际上是以契丹人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农业区居民和官手工业工匠又主要是汉人和汉化很深的渤海人。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辽代烧制的独特瓷器造型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鸡冠壶(图58)。鸡冠壶的造型来源于皮囊,有单孔、双孔、环梁、横梁诸式,因壶的提梁犹如鸡冠而得名,又有皮囊壶、马镫壶之称。器身有扁有圆,有仿皮囊缝合的针脚纹,或饰以贴堆得皮条及带扣。辽瓷的鸡冠壶釉色以绿釉为多,白釉、黄釉次之,酱釉和茶末绿釉为最少。有的白瓷横梁式鸡冠壶,外底则划有“官”字款,较为少见。

现在内蒙古及北方地区的瓷窑有的专仿辽瓷。新仿辽瓷有瓷胎和陶胎两种,陶胎的胎体也施有化妆土,与古代作法一致。有的新仿器制作得很精美,胎体比古代器物细腻坚实,釉质光亮,但也有不少劣质仿品(图59)。

辽代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瓶(图60)。此瓶为辽代名品,高24 厘米,于1987 年在北京密云县辽代冶仙塔塔基出土。此瓶通体施低温绿釉,非常艳丽,采用堆贴及模印方法进行装饰,肩部装饰一周莲瓣,交错凸起的璎珞纹一直延伸至瓶的腹部,模印的纹饰非常清晰。腹部有一处暗刻的“杜家”二字款,说明“杜家”可能是物主的姓或是制作此瓶作坊主人的姓。此瓶保持了唐代净瓶的遗风,比唐代净瓶更加精美,极为罕见。现在市场上出现有仿品(图61),很粗劣,釉面有假出土痕迹,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