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意义、彰显生命的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校;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1-0063-02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不断攀升,尽管社会带给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物质享受给人以光鲜,但对于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压力也随着人们对物质功能的不断放大越来越凸显,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化。诸如高校,大学生面对毕业后就业、收入、住房、爱情等多重压力,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难以承受和应对,因而导致对前途和命运的迷茫。有的大学生不是把学校作为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乐园,而是通过在校成天玩手机,酗酒、斗殴等方式消遣时光。还有那些见诸报端的大学生残害他人或轻视自身生命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要通过有意识的生命伦理教育,唤起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功能。
一、放大生命伦理价值的意义
尽管人生充满艰辛、命运充满坎坷,但人生都有美好的憧憬。人生有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1],但未来都有色彩斑斓。这正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价值,值得永远珍惜的缘由。生命诚可贵,“生命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关键在于如何赋予生命以价值,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还在于如何取向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从古至今,中国社会都很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任何时候、任何群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有其自身追求的完整的价值标准体系。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大学生彰显其人生价值的标准。宗教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实现人类的希望,希望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精神,就有了寄托,那便是人类的憧憬。宗教就是为解决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而诞生的。“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二、中国先贤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孝、道、仁、养、乐”等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孝,是生命之本源、人生之至德。子曰“先王有至德,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2]孝既能有如此之人生功能,怎么行孝?孝首先是爱惜身体,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然后是孝敬父母,所以就有王勃为孝“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4]。孝敬父母是孝的一个基本点。孝更深层的内涵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孝贯穿一个人完整的人生过程,包括人生要完成的所有事项。“孝”和生命过程是一个统一体。生命过程是孝的载体,孝是生命过程的价值。孝具有人生阶段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孝也有不同的内涵。孝是我国伦理文化的重要元素。
道,是人生的路径,道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及人生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6]反映了道的重要性。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7]这是孔子对有理想的年轻人入道的要求。“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8]这是师承之道,是获得道的源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9]这是道对颜回人生影响。作为孔子学生的颜回,应该生活在上流社会,但他依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颜回的生活之道不能不让孔子夸耀。古代仁人志士追求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的田园生活之道,乐享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1]的逍遥生活,遇有惆怅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这种人生之道,尽管有些消极遁世,但却是具有书香品味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生活之道。更有境界的道属于“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的范仲淹,体现着士大夫的责任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仁,是人生的境界,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蕴含着博爱的思想。什么是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3]这是孔子对仁的内容的实质性的阐释。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品质的人才算仁者。孟子为实现“天下平”的和谐社会提出了仁爱的主张。孟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思想,要看他是否有“恻隐”之心,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14]仁是人生大爱无疆的博爱境界,也是生命彰显至高无上的价值。
养,养是对生命主体的尊重。先贤主张修身养性,其内涵很广泛,包括修德、修身、修心、修体。关于修身养性,儒家强调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常态化。时刻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修身”对一个人人生来说十分重要性。孟子把“修其身”看作“平天下”的基础,孟子的“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提高和完善人生价值的主观能动性。人的道德修养的好坏以及修养境界的高低,都是由修身的程度所决定的。一个君子,首先要努力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做到“尊德乐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8],“君子之守”是“修其身而天下平”[19]的关键。孟子为什么把人的修身养性提到如此之高度,意欲通过修成每个人人生的道德完美,实现生命伦理的价值,达成”天下平“的和谐社会境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仁人志士的政治抱负,是对古代君子修身的要求和阐释,《礼记》阐述的修身、养心是君子生命伦理价值的升华。这也是人生“终于立身”的价值目标。 乐,是生命价值完美的表现,是对人生辉煌的展示,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最高境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平常心对待人生,人生就快乐。孔子一生“知足常乐”,哪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0]孟子追求的“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21]“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问心无愧,乐得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乐的享受。这便构成一个人完整人生的极乐世界。
先贤主张快乐人生,愿天下生命的每一时刻都享受安宁与快乐,生命既是受到了重创,也能笑对人生。有可能在一个生命的节点上,须选择死亡,但也能安详,因为这是生命美好、纯洁的终结。
儒家倡导人生的“孝、道、仁、养、乐”,是人生伦理价值的选项,这些选项才彰显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三、高校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
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要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正视生命意义的认识不足。从心理上承受不了学习、生活、社会的压力,导致生命观的畸形。生命的价值要靠尊重和珍惜,生命过程才美丽,才会有意义。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及研究是高校教育一项重大的任务与研究课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下午主持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和重要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责任。人生价值与生命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命价值,体现了生命的要求和生命的归属。
生命伦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关注人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强化。在国外的一些国家,生命伦理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构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尽管已经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并不成体系,缺乏便于操作层面的实践性,使得这个领域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体系。因此,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点。
注释:
[1] [4] [10] [11] [12]阙勋吾等译著.古文观止[M].北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 [3] [5]儒家经典.孝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6] [7] [8] [9] [13] [15] [20]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4] [16] [17] [18] [19] [21] [战国]孟子著.孟子选译[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高校基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6-02-29
- 阅读量598次
- 评分4
- 赞52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