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之研究的再思考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437次
  • 评分4
  • 57
  • 0

徐冉冉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100091

[摘要]“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根据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对其发展道路可能性问题的回答,在20世纪末新的时代背景下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争论。不管争论的焦点怎样,对这一设想的研究和思考都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用马克思式的动态思维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可能过时,但马克思主义式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态度将永远是我们行动的活的指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跨越;俄国农村公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动的指南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重要设想。对这一设想的研究,学者们各抒己见,种种学说或主张之间分歧颇多甚至截然对立,形成了关于这一设想之研究的百家争鸣局面。毋庸置疑,一定的争论是有益的,起到了引发思考、弄清问题的作用。然而,某些争论也十分混乱,不仅使争论变得毫无意义,还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以致越辩越乱。

造成混乱的根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片面解读,即只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寻找词句,对所争论的问题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或仅从文本语句出发,主观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熟不知,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他的思想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这一关键出发,我们尤其要阐明的是提出“跨越”设想的历史背景。

一、“跨越”设想提出的背景

(一)俄国当时的历史现状

第一,从俄国国内角度看,1854—1856年,其与英、法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旧制度所导致的破产预示着旧制度的变革,其中,首要的变革是解放农奴。然而,农奴制废除后农民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多少,他们只得到了很少的土地。随着农民人数的增加,他们对土地日益渴望,也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此外,他们还要承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日益频繁的农民反对地主和不得人心的政府官吏的起义反映了农民内心强烈的不满。”[1]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分析道:“正是从所谓农民解放的时候起,国家使俄国公社处在不正常的经济条件之下。……国家帮助了那些吮吸‘农村公社’本来已经涸竭的血液的新资本主义寄生虫去发财致富。” [2](P827)由此,改革引起的社会矛盾的激化,使俄国面临着革命一触即发的态势。

第二,从国际关系角度看,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使俄国社会矛盾更为激化,并使其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中,从而加速了革命的进程。马克思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情形,认为“这次危机是欧洲历史的一个新的转折点”,“由于土耳其好汉不仅打击了俄国军队和俄国财政,而且打击了统帅军队的王朝本身,变革的爆发将提前许多年”。他还满怀希望并幽默地说:“要是老天爷不特别苛待我们,我们应该能活到这个胜利的日子吧!”[3](P275)

从这种变化着的俄国、世界形势出发,具体分析作为欧洲反革命的坚强堡垒的俄国,爆发革命的可能性问题、这种革命对西方革命的影响问题,就成为马克思提出“跨越”设想的重要理论前提。

第三,俄国的土地公有制仍然存在,这成为马克思研究俄国问题、提出“跨越”设想的重要现实依据。马克思阐述说,在历史上,西欧各地都普遍地存在过公社,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消失了。虽然俄国农村公社在农奴制改革后遭受着压迫和剥削,面临着解体的危机,但其中仍存在着土地公有制,而且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又适合大规模使用机器,农民有合作劳动的习惯,俄国社会又有义务给农民提供必要的垫款,再加之其与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正经历着危机,因此,“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2](P837)这就成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生支点。

(二)西欧社会乃至世界的历史现状

1873的经济危机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他分析了危机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世界革命的前景作出了十分乐观的判断。1875年,他致信皮?拉甫洛夫说:“总危机的时间在缩短。我一直认为这种时间不是不变的,而是逐渐缩短的,特别可喜的是,这种时间的缩短正在露出如此明显的迹象;这是资产阶级世界的不祥之兆。”[4]但是,欧洲的革命形势并未因此被点燃,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实行自我调节,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至1879年,经济危机虽已持续了多年,并波及英国,但马克思已经看清:“不论这次危机怎样发展……它总会像以前的各次一样地过去,并且会出现一个具有繁荣等等各个不同阶段的新的‘工业周期’。”[3](P346)世界形势的变化使马克思寄希望的西方革命进程延缓,而与此同时,俄国的革命危机却犹如弦上之箭,一触即发。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新的时代背景浸染下,新的理论呼之欲出。“跨越”设想就是对这种大背景进行深思熟虑的结果,并随着时代境况的演变而作出具体的发展。

二、“跨越”设想的提出及发展

在上述两方面背景下,马克思于1877年《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萌生了“跨越”设想。该年,民粹派分子米海洛夫斯基不同意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规律正以“铁的必然性”向其他国家扩展、“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5]等论述,认为这是把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强制推行到俄国,为此要把马克思送到法庭上加以审判。马克思为批判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歪曲写了此文章,说道:“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老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2](P728)他还强调,不能“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如果有人这样做了,那么他“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2](P730)这些辩驳可以说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已经考虑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十分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问题,并以此为指导,具体分析了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

由此可知,“跨越”设想可以说是“借历史提供的机遇对历史发展的预见。因此,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对这一设想的探讨是那样的慎重和严密”。[6]“为了能对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他苦学了俄文,后来“又在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发展的材料”,因为他“不喜欢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才选择“直截了当地说”。[2](P728)1881年,查苏里奇致信马克思,请求他说明对俄国“农村公社可能有的命运以及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法”,[2](P1112)马克思对此十分重视,在复信时,先后拟写了四封草稿。在初稿中他回答说:“如果说土地公有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那么,他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2](P830)但是,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在复信的第三稿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现实情况,认为这种制度有二重性特征,此特征使它只有两种选择:或者是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当时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的现实,马克思得出了和初稿相同的结论。在正式复信中,马克思没有像在初稿和第三稿中那样,明确地说在一定条件下俄国“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这是由于他考虑到自己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者的身份及影响,因而不能给出“一个适合发表的简短说明”,只能以严肃的态度指出,他“在《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既没有提供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而且,他找到的原始资料以及对其的专门研究使他深信:“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发挥这种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正常条件。”[2](P840)他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与在手稿中的内容并无冲突,相反,是更为“深信”和一致的,有些学者所持的马克思最终并没有提出“跨越”设想的看法是不成立的。

综合手稿和正式复信的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提出“跨越”设想所依据的首要条件是俄国革命,即“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成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要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2](P832)另一个条件是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因为俄国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吸收这种生产方式的成就,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由此,必须肯定的是,马克思这一设想的提出并不是一时情绪激动的产物,也不是一般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经过仔细考察和深思熟虑后,针对俄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的关于其发展道路可能性问题的回答。

理论来源于现实,现实瞬息万变,理论也随之发展。出乎马克思的预料,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垄断的出现都没有激发革命,相反,西方资产阶级通过自我调节缓解了阶级矛盾,西欧呈现出暂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难以发生,因此,马克思在1881年4月给女儿燕妮的信中叹息道:他老了,“只能预见,而不能亲眼看见”革命。相应地,这时期的俄国社会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缓解,亚历山大二世躲过了民意党人的行刺并对革命行动采取镇压措施。这些现状使得无论是俄国还是西欧都不可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882年1月为《共产党宣言》所作的俄文第二版序言中写道:“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7]由“唯一”、“假如”的表述方式,我们可以想见马克思观察之敏锐、思考之严谨、论断之实事求是。马克思这里指出的“跨越”设想的实现条件与前两个条件并不是对立或冲突的,也没有不一致的地方,而是进一步的深化和补充,是根据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对“跨越”设想的发展和完善。

三、“跨越”设想对我们的启示

“跨越”设想的提出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彰显。这一品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8]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自始都经历着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同时就要求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把握它,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那些认为“跨越”设想表述不明确、设想的条件没有成立,从而否认马克思提出了“跨越”设想,或者因为俄国的“一国胜利论”道路以及苏联的解体而否定“跨越”设想的意义的做法,没有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没有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6]冯景源.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0.

作者简介

徐冉冉(1988-),女,山东省成武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