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1 熊欣 刘福军*?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在回顾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具预见性与科学性的城乡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从而有效地指导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并为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等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筹城乡发展思想
1.深刻论证了城乡分离的历史必然性。城市的出现、城乡关系的分离,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厂的大量出现与集中,使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体现了资本主义比以往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在社会层面上看,城乡分离还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都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
2.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关系的状况及性质马克思描述了城乡之间对立的表现。首先是城乡差别和城市病态。其次是个人劳动方式的对立。城乡之间这种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最后,是劳动方式的对立和劳动活动的畸形发展,农业持续发展遭受到损害。
3.科学预测、分析城乡融合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当初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并且具备了能在短时期内无限提高这些生产力的手段,此时,社会将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因此,社会划分为各个互相敌对的阶级就是多余的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融合将随之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高潮,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陷入停滞状态。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品供给短缺,导致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收益率严重偏低,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这无疑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这个木桶当中的短板,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
2.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当前的户籍制度还限制农民自由迁徙,使农民不能自由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我国,由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居民身份差异造成的农民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民几乎处于被排斥的境地。机会不平等限制了农民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能力,造成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或者因为受歧视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一直处在低水平状态,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农村依然落后。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较快,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是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7:1,2007年达到3.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过大,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统筹城乡发展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毛泽东时期
毛泽东的统筹城乡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极重大的地位,忽视农业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是完全错误的。1962年9月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的教训,明确做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的论断。第二,强调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是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经验,按“重轻农”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56年,毛泽东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其实就是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首先要把农业搞好。第三、城市要支援农村,工业要支援农业。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体现了毛泽东统筹城乡重要思想。纲要就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问题,提出了十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毛泽东认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和工农相互支援是农民解放的保证。
2.第二阶段:邓小平时期
邓小平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思想,为我国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他的统筹城乡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支援农业是工业的重大任务。1975年,邓小平提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关于工业支援农业的方式,邓小平指出,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工业要以自己的发展为农业提供资金积累和科学技术支撑,提供农用机械设备、肥料等;同时要减轻农业的负担。第二,农业哺育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促进农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产生了许多乡镇企业。对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要大力扶植其发展。
3.第三阶段:十七大以来
1.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针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三农”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党在全面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形势下,对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首次提出的,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2.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1)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视不够,社会保障水平整体偏低,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更为落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加快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进城农民工问题,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既然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一部分,那么给予农民工以产业工人的待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针对农民进城就业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的问题,党中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平等权的体现。中央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减少了农民进城务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农民的就业权益得到了极大的维护。(3)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其他城乡分离政策的基础性原因,加剧了城乡差别的扩大。因此,应大力改革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淡化城市偏向,使户籍与其所享受的福利待遇逐步分离、脱钩。2004年党中央提出:“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3.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以更有效地协调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问题上的矛盾,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物质保障。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增强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4.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我们一直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缺乏对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关注。党的基层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是否能真正落实。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一些城乡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因而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践行此,无疑对党的基层建设的加强、有效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浅析当代城乡发展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非要求全国实行统一的保障标准。中央财政可按统一标准向各地发放低保资金,各地再根据当地生活水准调整本地农村低保标准。
2.推进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改革。在遵循“新农保”“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下:(1)考虑将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土地收益、新型的房产税收入作为“新农保”一个重要的资金保障来源,同时加快省级统筹步伐,以保障资金的稳定增长。(2)逐步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增加个人账户的便携性、可流动性,以强化其积累功能。(3)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提高保险金的收益率,通过完善监管制度以加强保险金的安全。3.建立更加惠农的医疗制度。遵循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原则,以适度强制代替自愿参与,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保大病的基础上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内。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各级财政投入向农村医疗卫生倾斜。
(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实现“两免一补”,在此基础上,应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体系一体化进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师资、办学条件,逐步统一城乡标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在收入待遇上应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适当倾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规模。
(三)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还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并且农业产业化能促使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
(四)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过度分散,无法克服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导致农业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在不改变我国当前农村基础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农业规模效应形成和市场谈判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农户走出孤立封闭的生产运营圈子,摆脱农资需求与产品销售方面的不利地位,制衡工商业资本对农民的垄断性侵害,同时降低生产和流通中的交易费用。
(五)城镇化形成集中市场,拉动内需
城镇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它有利于形成更大、更集中的市场需求,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反过来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政府的作用不是强制人们集中居住,用行政手段推进土地整备,而主要应通过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及各种财税优惠政策的提供,逐渐吸引人们聚集起来生产、生活与交易。当专业经济足够高,交易费用足够小时,新兴城镇自然会形成与发展。
这些措施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依靠的是城市或乡村的发展的同步性,实现城乡双向互动和协调发展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必然联系,注重渐进性、客观性,是科学有效地协调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不断结合客观实际进行城乡发展理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韦廷柒,唐圆梦.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历程[J].理论导刊,2011(10).
[2]张晓雯.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发展,2009(3):62-65.
[3]邢朝辉.国内城乡发展理论的认识与把握[J].当代经济,2008(2):146-147.
[4]李淼,王岩.论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J].探索,2010(5):14-18.
[5]刘荣材.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18.
[ 6 ] 黄冠豪.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演进与财税政策[ J ] .税务研究,2012(12):8-14.
[7]胡大平.作为批判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求是,2001(4):19~2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杨云.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农业发展——理论透视·发展分析·模式构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1田天(1986.12-),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熊欣(1989.07-),男,汉族,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通讯作者:刘福军(1957.8-),男(汉族),云南省昭通市,正高级研究员,工作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与第一作者关系: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