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以湖北省高校毕业生为例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367次
  • 评分4
  • 48
  • 0

刘书畅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中国云南 650500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围绕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代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价值观普遍:是个体与集体之间更重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更重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更重现实,传统与时尚之间更重时尚。针对时代下的竞争背景,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将走入社会就业,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整体人口质量,而教育又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方面。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竞争,就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显得苛刻,当代高校毕业生应该如何进行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经历、能力、素养,才能在就业中变成佼佼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力资本积累;就业;多元化

一、人力资本的由来

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有如下:

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美国学者T·W·舒尔茨在“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一文中的分析,区分了五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人类能力,分别为: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活动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

国内学者李忠民在此基础上,将人类能力分为四种:一般能力,即基础性能力;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如生产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实际上,区分了一般型、技能型、管理型和专家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此外,国内学者还有同质人力资本与异质人力资本之分;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之分等等。

在本文对人力资本下一个定义,人力资本从广义上来讲,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应具备的种种能力,比如完成重要工作的能力,按部就班行使职权的能力,有效做好与同事、顾客、上级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创造力的实践能力等等;从狭义上来讲,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些多元化的积累包括:一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资本;另一方面的能力资本,竞争与合作,组织与管理,待人处事,应急事件的运筹帷幄。下面就以这些狭义定义,论述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

二、湖北省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对其就业的关系

(一)专业基础知识资本积累对其就业无显著影响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构架。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文化知识对就业起着积极地作用。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定向性。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计划普遍具有计划性、具体性、特质性这些特点,而这些基本特点产生了大学生专业的定向就业,另一方面就业单位负责人会特别重视符合本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作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程序法律化。

第二,选择就业的非自愿性。大学生就业的渠道非常广泛,狭义上来说有:人才市场,学校推荐,电子网络,依赖校友,媒体广告,职业介绍所,自主竞争性。广义上来说有:湖北省近年来实施的就业政策有大学生村官工作,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自主创业援助,应征入伍和选调生。而专业化的知识积累可能选择的维度非常少,所以形成具有专业性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非自愿性。

第三,选择就业的自主性。从图中看出,具备专业型知识的积累有利于获得市场化报酬的就业以及适当的自主创业。

总之,专业化知识积累是高校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也是其它能力积累的核心,强化专业学习对于就业的选择具有优先于他人的专业优势,但专业化知识资本积累没有实践性,理论不能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对其就业无显著影响。

(二)能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有显著影响

本文把能力资本积累定义为:竞争与合作,组织与管理,待人处事,应急事件的运筹。

第一,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竞争与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在入职应聘时,许多就业单位会采用无领导小组的方式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考验。这考验了高校大学生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在无领导小组中,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综述评价,各抒己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表现为市场激励体制下的企业型精神,企业型精神需要有竞争力的合作型员工,推动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在企业甚至改革后的企业型政府中,竞争与合作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尤为重要。

第二,组织与管理能力资本积累体现一位高校毕业生协调工作的能力。在政府、事业单位中,规范化的程序工作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统一,才能提高工作日常化效率;在企业中,效益原理强调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每位员工作为一个经济人,为实现企业的阶段目标,必须具备组织与管理能力。

第三,待人处事的能力资本是人际沟通交流中的必备。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将要踏进社会网络中,不仅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待人处事的能力。社会学中陈述,待人处事能力是踏进社会网络中的一项基本参照能力。

第四,高校毕业生对应急事件的运筹处理能力要逐步加强。在政府中处理应急危机中对此人才有共同需求,在企业中产生的产品质量缺乏,临时性事件也不在少数。

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更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大学生不应过分注重外形包装等先赋资本投资,而应注重自致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技能资本与能力资本投资。一方面,大学生应该重视能力资本投资。大学生应当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实习、兼职等活动,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重视技能资本投资,增强人力资本的深度和广度。尤其在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分割、国有部门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位竞争十分激烈的条件下,大学生更应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人力资本与就业需求差异现状

第一,大学生的基本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基本人力资本积累构成主要包括专业知识、道德素养、责任心、实践、创新等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大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构架上具有优势,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基础。大学生的专业成绩、获奖、素质拓展、参与实验等基本情况都会由相关部门予以证实后直接显示出来。从现有调查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就业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价也普遍较低。在竞争与合作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待人处事能力、应急事件的运筹能力等方面,大学生的能力状况和自我评价与社会需求之间都存在差距,尤其是组织与管理能力,据调查欠缺度达到38.0%。高校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己的人力资本积累

第二,大学生的依据人力资本积累的自我定位对其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择业的自我定位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是要求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相吻合:即所谓的“专业对口”。

2、是要求待遇好。到大城市、机关、外资企业等待遇好的单位,到基层就业吃苦的意识不够。

3、是工作薪酬要求过高。

4、是部分大学生有返乡情节,要求回家乡参加工作。

大部分的定位失误是在就业的追求和目标设定上存在偏差,妨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而第一点失误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大学生在知识够架上存在缺陷。现代社会是知识迅速更新的社会,不断拓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在未知领域里积累知识量,是重要的能力。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图钉型的,顶部是广博的知识构架,钉部是<<上接8页专业知识,钉尖是核心知识。顶部要有支撑,钉尖要有力度,要钻得进去。据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希望今后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这表明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过分看中专业学习,知识拓展的广博度不够,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大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勇于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信心和能力不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三,大学生应对不确定性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创新能力是面对未来、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根据环境的变化综合判断,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是突破既有框架的限制,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行动意图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精英素质的体现,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是就业能力最强的人。

四、结论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推动一个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大学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并且是一种高成本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

但中国目前呈现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是一种“人力资本失灵”现象的映射,这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到人们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

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岗位在面临就业之时,大学生不可盲目的投简历、或者过于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安排。首先应了解个人的资本积累和性格特点,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其次明确自身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最后在选择岗位前积极收集有意向的企业信息资料,知晓所选企业的文化。将自身的人力资本积累与专业适度的融合起来,并且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展示自我,从而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汪浩,高琳琳,葛忠强,胡曼琳,陈阳春.《9O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为辽宁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

[2]张莉.《大学生求职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机制研究——以西北地区三所大学为例》.20070401.

[3]程介明.《人力资本新定义》[J].上海教育半月刊,I2006,12A:16.

[4]成春.《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完善》.天府新论2009年第5期,P64.

[5]周春平.《人力资本结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人口与社会第30卷第3期,201409.

[6]张宏,陈伟.《大学生人力资本失灵现象探析——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