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高职院校职业人才的就业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863次
  • 评分4
  • 64
  • 0

于悦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在实施具体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把学校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吸取先进教育理念,根据行业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完善体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唯此,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就业;就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其落脚点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现实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说,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2015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也有面临众多的求职者,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单位。我们不少人都把就业难归结为高校的扩招,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上看,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该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社会的因素、企业因素、劳动力结构问题、个人能力与求职心理的因素、教育机制的因素、以及人求职观念有待转换的因素等。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模式构建

3.1建立学生自助培养工作机构

职业生涯导师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制度,在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起步。职业生涯导师队伍可以吸收各层次的人员参加,组建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专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工作的学院毕业生和有企业经验的教师作为专、兼职职业生涯导师组。该导师组可以从专业出发,探讨研究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细化指导工作,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职业指导档案,还可以依据学校专业的情况建立职业生涯设计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自愿咨询、定期指导或者分组研讨的方式展开工作,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等方面针对个体进行分析,尽量做到职业生涯设计、跟踪工作全覆盖。加强学生在学期间就业行为及就业取向的引导,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的职业行为导师体系。

3.2建立就业自助服务体系

就业自助服务体系是国外很多高校通常采用的就业模式。其就业自助服务体系如此发达,以致学生能够在校园内的公共网络内找到求职、就业等相关问题的诸多信息。就我国目前的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实践看,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加强社会调研力度,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建立就业调研成果库和交流平台,注重调研结果的积累、交流与转化。强调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意向书”,建立“虚拟订单”培养模式的方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未来预期及需求。然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因此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必须有预案,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人才规格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社会需求调研成果与学校教学应该尽量结合、互动,针对专业课程应用、专业特征进行定性不定向研究,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可以在一年级侧重行业调研,二年级侧重专业调研,三年级侧重岗位调研,逐步形成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3.3强化就业指导调控体系的职能

就业指导调控体系的有效运转有助于及时应对就业危机。高效的就业调控体系需要与就业相关部门的高效工作给以配合。各部门除维持日常基本工作外,还应特别关注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与加强与地方就业统计、指导和服务部门的联系,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要关注一些新项目的引进建设,加强对接和针对性服务,抓住机遇,开辟就业空间。就目前来看,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之间还存在着不完全吻合的方面,因此作为就业统计部门应及时公布信息,就业服务部门应及时发布就业市场需求动向,并对就业前景做出评价和预测,学校则应该围绕信息变化与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二是紧紧抓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目标不放。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运行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安排教学、科研及管理各项工作。仅仅围绕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着重在教学方式方法。除了提高第一课堂的质量外,还应重视第二课堂对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为学生搭建提升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到各平台当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素质及技能,并了解到市场对专业的要求与期望,增强其专业就业取向的自我内动力,并使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扩充就业空间,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阶段性积累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提升实际工作水平,为高水平就业打下基础。

4、结束语

就业工作关系民生,关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文章对就业模式的构筑探讨也并非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灵丹妙药。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运行中的一项系统的、需要集全校之力全面配合的工作,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引起对就业工作的关注,也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带来提供一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征.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

[2]唐之享.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夯实富民强省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