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分析

  • 投稿穆刀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38次
  • 评分4
  • 99
  • 0

孙建军

(辽东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摘 要:中西方比较和分析文化中两种不同文化在称呼语、问候语、赞誉与谦逊语、致谢与道歉语几方面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可引起跨文化交际双方对于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重视,尽可能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63-02

基金项目:辽东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语用视域下英语学习者文化意识提升研究”(2013q024)

礼貌是不同社会、文化条件下的一种行为规范。因此,礼貌具有文化特征。同时,礼貌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通常意义上被阐释为说话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以此来建立、维护或者提升交际双方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礼貌原则都普遍存在且具有相似的社交功能。然而,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礼貌原则也因受到所在的特定文化的制约而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本文对中西方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找出差异。

一、中西方礼貌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关于礼貌原则的概述要从1967年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开始。他指出,为了保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会话交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尤其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括4方面: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后来Grice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并不总是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针对这一现象,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交际中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并将其划分为6个范畴:得体准则:尽量让别人少吃亏,尽量让别人多收益;慷慨准则: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中国,顾曰国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称呼准则:按照“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原则选取适切的称呼称谓对方;文雅准则:择雅言,弃秽语,多委婉,少直言;求同准则:说者和听者在各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德言行准则: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具体语用差异

(一)称呼语

称呼语体现了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认定,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社会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语,而西方国家趋向于对等式的称呼语。中国人一直以来严格遵守称呼准则,在相互称呼时仍强调体现“上下、尊卑、长幼”之分。例如:在亲戚朋友中,辈分低的人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在学校里,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姓名;在单位中,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姓名。所以我们在社交中经常听到王阿姨、马爷爷、李老师、刘主任、杨书记等类似的称呼,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称呼者的礼貌和涵养。与此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因此,家庭成员间的称谓并不像中国那样要复杂地使用表现辈分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除了Doctor,Professor等个别的传统的职业称呼外,是没有诸如Manager, Accountant, Engineer,Teacher等的职业称谓的。此外,上下级之间,除非在极为严肃的场合或双方地位极其悬殊,否则通常都可以直呼对方姓名。

另外,中国人出于尊重,常会以“老”称人,如“李老”“王老先生”是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的尊称,而“老李”“老王大姐”是对同辈人亲切的称呼。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很忌讳说“老”,认为“老”即“老而无用”,在表述此意时会格外委婉,更不会以“老”相称。如果将中国人的尊老的称呼习惯套用到西方人身上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问候语

问候语是双方开始交际的最通常的方式之一,交际双方在问候时大多使用高度规约化、仪式性、模式化的套语,而这些套语也存在不同语言社区的语用差异。西方常见的问候形式主要有祝愿式问候,如: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Hello等;关心式问候,如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等;交谈式问候,如: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Lovely day , isn’t it ? It’s a bit cooler today isn’t it ?中国人也会有一些类似的祝愿式问候,“早啊”“你好”,但“中午好”“晚上好”在日常问候语中很少见。在关心式问候方面,中国人常说“你吃了么?”“你去哪啊?”“你干什么去?”这些用语的目的是为了打招呼,而不是真的想了解被问候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问候西方人,他们会觉得不理解甚至反感,认为这类问题涉及到他们的隐私,而不是友好的问候。中国人也不会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如果以此方式对中国人进行问候,会被理解为没话找话,令人尴尬。

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致问候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问候语用习俗,不然会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在大学校园,李明与一位英国外教相遇,李明想和外教攀谈几句,于是采用了这样打招呼的方式:“It’s raining today, isn’t it?”李明显然只是略微了解用谈论天气的方法来与英国人打招呼,但是他却不知道西方人在谈论天气时总是包含自身对天气的评论,所以他的话应表述为“It’s raining terribly hard today, isn’t it?”更为恰当。李明出于礼貌原则谈论了当天的天气,但他只是纯粹性地描述了当时的客观情况,并期待对方对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作出回应。然而他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在打招呼时没有提供足够的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失去了问候的意义。李明的话语只会使这位英国外教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生气,“难道我不知道天在下雨吗?”

(三)赞誉与谦逊

称赞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言语交际行为,指说话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恭维或赞誉听话者或与听话者有关的事物。中国人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做事秉持中庸之道,因此在称赞语使用中也体现了这种影响。中国人称赞别人时更愿意遵循文雅准则,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如“这个新发型很适合你”“你这个想法不错”,这样既得体,也让被称赞者感到舒服。西方人在情感表达上更积极主动,勇敢大胆,对别人的赞扬也比较直接,比如“Nice haircut.” “I like your new hairstyle.” “It’s wonderful!”等等。此外,由于西方人比较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他们喜欢直接赞美人的外貌、身材、服装、配饰等等,而中国人却注重事物的内涵,偏好赞扬人的内在品行和能力。

在中西两种文化中,谦逊都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两种文化表示谦逊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对于称赞语所采取的表示谦逊的回应方略存在差异。西方文化倾向于尊人却不贬己,遵循一致准则,迎合并肯定对方的赞誉,并在表示感谢后欣然接受。西方人还认为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表现,而并非自满或自大。中国文化推崇贬己尊人准则,所以往往对于赞扬会先表示否认,然后再贬低自己一番。中国人认为这种做法是谦逊的表现,而并非自卑和虚伪,但这种做法却违反了一致准则,会给西方人造成面子威胁。下面是一位美国客人对中国朋友家的女主人厨艺的赞美及女主人的回答:

American guest:“Everything tastes great !”

Chinese hostess:“No, no, not at all, you must be joking.”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美国客人在遵循了赞誉准则的同时也兼顾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对女主人的厨艺进行了诚恳的赞赏。但这位中国女主人却本着谦逊准则,有意违反质准则(她不承认自己厨艺好是言不由衷的),对于对方的赞美持否定态度,用客套话贬损自己的厨艺,以此来表示礼貌。这种客套在美国客人看来是令人费解的,不明白为什么女主人要拒绝接受对她的赞扬,甚至会因此感到尴尬和不快。

(四)致谢与道歉

在致谢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方面,中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表达“thank you”的频率比中国人使用“谢谢”的频率高得多。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巨大帮助要表示感谢,对举手之劳的小事也要表示感谢,西方人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可以用于任何人之间,对于他们来说,感谢本来的意义越来越少,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礼貌。在中国,“谢谢”的适用范围小于西方人“thank you”的适用范围。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中国人一般不使用“谢谢”,如果过于客气,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彼此关系不够密切,感觉尴尬和疏远。对于理所应当的服务,中国人通常不予致谢。

道歉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为,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体现。当我们的言语行为给对方造成冒犯与伤害时,道歉能够用来维护对方的面子,弥补冒犯与伤害的后果,进而恢复双方和谐关系。但在道歉的动机和道歉语使用频率上,中西方仍存在差异。西方人道歉的动机更具功利性。西方人道歉主要是为了挽回行为对象的面子,从而保证双方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西方人将道歉作为行为手段,侧重其外在形式,而并非看重自觉地内在感受。中国人道歉的动机更加偏向人文性,重视道德和人情,注重行为人自身的情感,因为觉得内疚而道歉,即歉意生发于内而表现于外。在道歉频率上,西方人使用频率远超中国人。因为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凸显个体自身利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极为分明,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越界”冒犯他人,连咳嗽、打喷嚏这样微小的举动也被认为可能惊扰他人或传播细菌,也需要说声“I’m sorry.”因此,西方人几乎随时随地道歉。在中国人看来,道歉是一个相对郑重的行为,与冒犯的程度相对等,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需道歉,所以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时不时就道歉。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有不同的规约和理解,在礼貌原则的使用上也存在语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意识到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言语行为和语用策略,尽量避免语用失误,以此确保双方交际的成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83.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