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基于“受众中心论”的我国博物馆展览模式研究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905次
  • 评分4
  • 26
  • 0

王 璐

(天津博物馆,天津 300000)

摘 要:如何才能吸引社会公众前往博物馆观赏各种展览,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得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博物馆展览与观众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博物馆的核心议题。本文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了解观众的学习行为机制,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受众;博物馆;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12-02

如何更加深入地开发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的领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是摆在每一个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需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宣传、教育、服务观众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本文立足国内,尝试从“受众中心论”这一全新的视角,考察观众的知识学习行为机制,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展览模式和参观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一、受众中心论理论综述

(一)受众中心论的概念

1981年,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oQuail)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提出了“受众中心模式”。在当时,受众中心模式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近些年随着传播事业的发展,它才得到较多的关注和认同。然而在我国博物馆研究领域,人们对受众中心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深入的理论专著,专门的理论探讨很少。受众中心论是指在传播系统的诸要素(包括传者、传播内容、受众、反馈、效果、环境)中,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传播系统的主体,传播系统的其它要素均围绕受众展开。国内有些学者提出,受众中心论的实质就是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从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是当前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受众中心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受众中心论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瑞士的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自己决定的。它更加关注如何以人们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当我们从博物馆教育的视角看建构主义时,其中的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并非知识的“填充器”,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参观,并不指望习得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人们的所有东西,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联系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博物馆展览要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参观者身上,运用多种供参观者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而不预先设定各种固定的参观访问的程序,使参观者能够将展览展品与原有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进行比较、联系,产生新的知识概念。

二、受众中心论对建构博物馆展览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受众中心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本位者,应是人类思维和行为最本源的起始点、出发点和着眼点。对博物馆展览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博物馆观众为本,就是指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观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观众获取多方面信息需要为己任,以提高观众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观众为本,是博物馆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博物馆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博物馆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受众中心论是顺应世界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的

作为“人类终身受教课堂”的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活动应秉持“以观众为本”的理念。事实上,衡量一个博物馆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首先应该是它陈列展览的水平和对公众开放的情况。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扇文化之门,达到传承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目的,它的展览内容、形式、服务等都应是精心设计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参观博物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如何迎合大众需求是博物馆服务的方向。《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如何建成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开发型现代化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建设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一些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也开始产生。

(三)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对博物馆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媒体发展,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要充分运用数码视频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传达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展示最新科技形象,能加强受众的参与性,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从信息时代走向后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个人化”,信息将为个人而制作,为个人而传输。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结合而催生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全社会在观看”的状态。因此,倡导受众中心论是科技信息时代博物馆展览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逻辑和要求。

三、受众中心论与博物馆展览模式建构

(一)转变陈列观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对博物馆的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这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提出新要求。因此,博物馆要打破传统的陈设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在展览的定位上,摆脱博物馆“曲高和寡”的所谓高雅殿堂思想,以适应广大普通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把博物馆建成一个休闲文化场所,让广大观众从听觉到视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接触和体验。现博物馆陈列展览要以人为本,秉持为社会公众的服务精神。如,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不仅在各个楼层均设有洗手间、饮水处、商店,而且还在展厅中也设置了舒适的座椅,专供观众休息,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在设计展览之前,对观众和展览主题进行准确定位。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求对社会有所了解,对观众的观赏行为、观赏心理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把握好观众的观赏需求,这对展览的定位很重要,是展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陈列设计中,主题的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展品,运用哪些材料,采取怎样的展示方式等等,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主题的确定,既与我们对博物馆性质、任务、认识有关,也与我们对社会、对观众的服务态度相关。当然,对展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容,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和范围。鲜明的主题能准确地引导观众,它既能反映本馆藏品的真实信息,又具有时代特征,做到陈列与环境、内容与形式、设计与制作的和谐统一。

其次,通过科学的主题内容、生动的陈列形式向观众传达文物所藴含的信息,使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对文物和历史有直接感受。使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诱发观众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加深他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使博物馆真正达到宣传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目的。

再次,陈列的文字说明要简明扼要。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时间是很短的,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观众快速掌握博物馆的展览信息,是陈列展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说明牌在展览中有着重要作用,据调查,观众最喜欢的展览说明牌以形式色彩对比强烈、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洁明瞭为主。因此,文字说明不要太专业化,尽可能通俗易懂;同时,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用准确、适宜的文字说明,增加陈列展览的效果。

(二)陈列展览内容要考虑不同观众的需求

在展览活动中,要重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颖性和情趣性,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及时更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表现形式,使之保持新鲜感和感染力,以吸引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注意。当今的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化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希望获得知识和信息,还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陈列的内容、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尽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观众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展览做到形象生动、简洁明瞭,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有趣味性,以适应观众追求新、奇、乐的审美心理。

(三)讲解员要当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讲解是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文物本身不会讲话,无法表达其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讲解员就是文物的代言人,即使有文字说明、语音导览也代替不了讲解员有针对性的解说。讲解工作还具有桥梁的作用,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兴趣、要求并不完全一样。对观众的不同需求,须及时调查了解,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改进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因此,博物馆要重视讲解工作,重视讲解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讲解员的素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Communication models :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 Denis McQuail and Sven Windahl. McQuail, Denis. London : Longman, 1981.

〔2〕马池珠,徐福荫,魏拥军.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J].中国电化教育,2007,(3).

〔3〕吴廷俊,章晓芳.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J].新闻爱好者,2002,(9).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3).

〔5〕段勇着.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