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75次
  • 评分4
  • 59
  • 0

翁飞潇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物质性、人本性、实践性等特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我们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定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最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价值: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5) 08- 0049- 03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的研究决定,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也就此展开。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哲学基础,有其自身的科学性,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认识和进行改革,因此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和实践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进行理解。

一、物质性、人本性、实践性——历史唯物主义的三维度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以外的另一个重大发现,它是在批判继承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物质性、人本性、实践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三个重要的维度,也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性

历史唯物主义最大一个特点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的重点之所在。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是物质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样我们的思维也受到物质的影响。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是物质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物质演化链条上重要的一环。连主体都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世界也不言而喻就是物质的。

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只有先活下来才能够去从事实践活动,历史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因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必要的。就像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仅我们的生产是物质的,我们的思维也受到物质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抽象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正是这样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也无不反映着物质基础。1859年,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性

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构成了历史本身,整个历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都在于人,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是历史的出发点,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创造的前提是人的存在,人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生产、实践能力使人类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实践构成了历史的本身。“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当然人们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会受到既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制约。

除了创造历史的主体和人类的实践以外,整个历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人除了生存还需要获得生存价值。整个历史的创造抑或是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历史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识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的理论工具。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功能无不体现了实践的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深层基础是工业实践,同时这与马克思本人的实践活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是将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实践,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现实的发展来得到丰富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实践性。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也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

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并由此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实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实践性。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指导不断变化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现理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唯物主义在科学解释现实的基础上,也在使现实朝更好的方向前进。

二、历史唯物主义之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的物质性、人本性、实践性等特征,充分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以及其应用价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标抑或是内容无不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浸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显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上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的35年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迅猛的发展。现今不论经济还是政治文化等都要求要进一步进行改革,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而这在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在现实上,我们面临着科技带来的世界不断的变革的新情况和新形式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这些现实。这要求我们要根据现实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进而根据决定加以实施,促进社会朝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已经证明了党的指导思想中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实践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又需要不断地运用于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拓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历史唯物主义影响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本性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哲学基础,它要求要做到以人为本,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和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本性的有利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是每个阶段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的制定,能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同样也是其人本性的体现。

(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让改革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的制定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影响全面深化改革内容的制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采取均力,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四个方面,通过经济的牵引作用,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方面的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会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产生影响,因此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改革。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性就要求要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基础上,协调好与其他四种改革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导向

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是科学的,同样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并不仅仅局限在指导做出决定的初期,历史唯物主义应该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指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协调好各项改革的关系,实现改革的有效进行,最终使发展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

(一)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当今世界的思想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坚定地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已经在过去35年的改革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更应该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将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当然,对于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该要正本清源,科学地加以认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误解的地方要及时地加以改正,同时应该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应该攻坚克难,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势必会触动到很多人的利益,在改革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是维持现状还是勇于改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继续改革。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坚持改革,对于制度等存在的问题坚决地予以整改,要有改革的决心,同时改革中应该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对于不可避免的损害要尽全力降到最低并且加以补偿,使改革真正有效科学地深入进行。

(二)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协调五位一体关系 “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应该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做法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得到了证明,我们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在以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中,我们不能仅仅只抓也不可能只抓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条主线,还要协调好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要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前提下牵引其他体制的改革,使改革的各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以人民为全面改革主体,增进全体人民福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因此改革过程中应该依靠人民来推动改革,以人民为全面改革主体。人民群众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全面改革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添砖加瓦,为中国更好的发展助力。同时,党和国家应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讨论以及实施过程当中来,让以人民为全面深化改革主体真正做到实至名归,真正发挥效力。

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能够增进全体人民福祉。无论是以经济体制为核心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还是以人民为改革的主体,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能够体面地生活,让人民能够幸福地生活,让人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本性的体现,这也是改革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