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869次
  • 评分4
  • 31
  • 0

文/曹永琴

2015年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仍处于低位增长,同比上涨1.4%;1-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1%。随着消费需求增长的趋于减缓,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PPI)同比下降4.8%,环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1.0%。1-2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5%。结合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中国CPI与PPI指数判断,2015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而如何协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通缩,也是中国2015年将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加大中国通缩压力

2014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大了中国通缩压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国际资本逆流动对中国基础货币发行的制约、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国内通缩的输入、中国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有效需求不足。

(一)中国通缩压力的国际环境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趋融合,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2014年的各项数据显示,通缩的阴影正在全球扩散, “经济衰退”并未随各国的刺激措施而消减。世界经济的不利因素也给中国带来了较大的通缩压力。

一是美联储加息或将加大中国的资本流出压力,并制约了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进入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版图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发达经济体在经历了上半年的集体复苏之后,进入下半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了分化。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日经济再度出现放缓,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延续放缓的走势。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货币政策基调的分化:美联储于2014年10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欧洲央行则正式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延续了量化宽松的货币基调。从美国情况来看,2015年美国将正式进入加息周期;而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加息将会诱发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出。因此,随着美国在2015年进入加息阶段,未来一旦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流向发达经济体,将会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资本的逆流动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流出中国,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出将更加迅速;同时国外经济的回升意味着对外投资回报率的增加,国内资本也将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国际和国内资本流出会对中国产生流动性紧缩效应,并进而会制约基础货币扩张。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提高国内就业率的大背景下,发达经济体通过低廉的土地、更多的税收补助、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对原本植根于中国的制造业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从而使得中国制造业逆流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中国制造业向发达经济体的转移;再加之国外产业资本投资回报的增加和中国产业投资回报的下降,外商会减少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及加大对本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力度。最终结果是,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大量流出中国,从而制约了中国基础货币的发行。

二是全球货币政策基调的分化将推升美元指数,加大商品市场压力。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4%,创2010年以来全年增速的最好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具体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就业市场、制造业和出口业等呈现全面复苏的特征。正是基于近几年来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美联储于2014年10月份完全退出了量化宽松。在美国经济全面转好的大背景下,美元指数目前已经接近次贷危机以来的历史高位。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势复苏、美联储加息将成为美元未来创造新高的新的动力;再加之美元指数构成中,欧元与日元占比70%,而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无力所导致的欧元与日元走低,将被动推动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强。因此,随着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美元指数的上涨将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极大的压力: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多数均以美元计价,美元指数的上涨将会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而作为世界上主要生产国的中国,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是中国制造的必要原材料;因此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会引起中国工业产成品价格的下降并进一步拖累其他工业产品的价格。最终结果是,美元指数的上涨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压将进一步增大中国的通缩压力。

(二中国通缩压力的国内环境分析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阶段,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中国2015年经济增速下调为7%。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显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与亮点。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具体体现为过剩供给和需求不足。过剩供给和需求不足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中国面临较大的通缩压力。

一方面,从供给来看,中国整体上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相关研究表明,2012年中国产能利用率为57.8%,低于720/0-74%的“合意”区间15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部分新兴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更为严重。从产业结构来讲,目前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重化工行业,如钢铁、汽车、造船、电解铝等;尽管经过了两年多的去产能化,但相关行业仍难以达到产能的“合意”区间。很显然,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和技术创新;但产能严重过剩将会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相关产业的结构优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正因为产能过剩对经济的重大影响,产能过剩问题也成为2015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的重要议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存,在短期内主要供给方主要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来争取市场;一家厂商的降价必然导致更多同类竞争方加入降价的行列,在摊薄利润的同时,最终导致整体工业品价格下降。

另一方面,从需求来看,终端需求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导向就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逐步引导我国宏观经济走向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的轨道。但目前中国经济整体呈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传统需求的不足,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销售及社会消费品等领域同步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中国有效需求不足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引起:一是中国经济正进入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阶段,其必然结果是传统需求放缓而新型需求供给不足。二是次贷危机期间中国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及房地产、汽车刺激政策进一步透支了未来的需求,刺激过后使得传统需求放缓的程度加陕。三是海外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新的转型及低增长阶段,这也拖累了中国传统有效需求不足。而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当总需求长期低于经济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具有破坏力的通缩也就相应产生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须携手反通缩

(一)通货紧缩对经济产生的后果

与通货膨胀一样,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一是通货紧缩会导致消费和投资萎缩。由于通货紧缩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持续下降,物价的持续下降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从而会持币观望,最终导致消费或投资进一步萎缩。二是通货紧缩的存在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并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和破产的概率。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物价的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债务人的资金成本会相应提高从而加重债务人的负担,企业不敢贷款或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通货紧缩会加大金融体系风险。由于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银行难以收回所发放的贷款,进而银行会出现大量坏账,且难以找到盈利的项目提供贷款。一旦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就有可能面临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挤兑而被迫破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四是通货紧缩会提高失业率。随着整体经济的恶化,社会失业率会提高,工人工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有效需求。因此,对于紧缩引起的货币升值,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货币升值是引起一个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共同原因。”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缩的治理,而对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中国来说,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通缩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反通缩

反通缩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携手,共同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于逐渐加大的通缩压力,中国逐步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逆向操作,是在创造一个宽松的货币供应的环境。由于通缩最重要的问题是货币需求不足,因此经济政策就需要去激活货币需求来吸收宽松的货币供应,然后才能够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这时就需要财政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即中国应配合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反通缩,并将通缩对经济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宏观政策定调为“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所以,当经济接近区间调控底线时相应的政策变动势必出台,以此防止经济内部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具体来看,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复苏。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财政紧急杠杆在启动企业投资中的作用。三是在财政收入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同时适度减税,为实体经济松绑注入新活力。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

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2015年通缩压力加大,降息必要性增强。通货紧缩是经济下行的结果,经济下行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因此,在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再加之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美元加息周期大概率的到来,中国货币政策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性。而2015年CPI有望延续2014年平均水平较低的现状,在整体上保持低位,为货币政策持续放松提供了基础和环境。二是降准巨大空间支持央行进一步放松。随着传统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的收缩,逆回购、再贷款、降准等工具可能重新启动,其中降准对缓解基础货币供应缺乏的效果明显。而且由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稳增长,因此,为了保证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在维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更加侧重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预调微调。特别是灵活使用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达到松紧适度的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