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美国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转型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45次
  • 评分4
  • 10
  • 0

文/汪洋

制造业在三次产业分类中属于第二产业,一般可分为:制造各工业部门所需的装备制造业,如机械制造业,它为各个部门提供生产工具与手段;生产消费资料制造业,如家电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集成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而从产业分类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正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装备制造业的范畴。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等劳动力和资源等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由中国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一部分高端制造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回流。

本文回顾近十年来全球制造业的变迁以及中国的崛起,总结美国再工业化的经验,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提供借鉴。

世界制造业格局演变

中、美、日、德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总额约6成。2004年至2010年是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期,在2004年,中国的制造业总额约6250亿美元,和德国相当,约为日本的65%和美国的39%;仅仅两年后的2006年,我国制造业总额达到约9100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仅次于美国的1.80万亿美元;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额达到1.96万亿美元,超过原地踏步的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年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的制造业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当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分别约2.00万亿、9895亿和7375亿美元。

虽然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对于各国经济的拉动依然举足轻重。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下行尤为明显。其中,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60年代初占GDP比重36%以上,至2013年仅为18 010左右。受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影响,美国制造业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的32%降至2014年的13%。德国是一个倚重制造业的国家,制造业在德国出口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占经济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的19%上升至2014年的22%。

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期间,即2004年至2012年,由于其他产业也处于上升期,因而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为均衡,基本保持在30%至32010之间。

制造业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一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二是加工、装配阶段;三是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均已进入自主知识产权阶段。美、日、德、英均以装备制造业作为主要支柱重点发展,并根据各自国情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在某些主导制造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例如,瑞典以生产工程机械为主,日本以生产电气机械为主,德国以生产运输机械为主,美国以生产飞机、集成电路为主。对于一般制造业,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将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代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大体上处于加工装配阶段。

美国制造业及其再工业化

美国政府从产业政策、政府资助、公共项目、基建援助、贸易政策和能源供给等方面出发,积极开展再工业化。

第一,产业政策鼓励制造业“回巢”。美国政府已经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制定了多项激励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政府每年向企业部门提供大约5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国内就业创建、研发和生产。美国各州与联邦政府经常使用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来促进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巢”( re-shorting)。在联邦层面,《就业回国法案》通过税收优惠(与在美国“回巢”操作相关的费用享有20%的所得税抵扣)帮助制造商重新建立本土生产线,并让就业岗位回归美国;与此同时,在离岸外包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过去原本可以用作税收抵扣,现在则被取消了。印第安纳州跟许多其他州一样,为“回巢”公司的安置成本提供高达50%的税收优惠。一些州则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以吸引投资。例如乔治亚州为每个新增的工作岗位提供高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期限最长可达10年。另外,有3个州(内华达、南达科塔州和怀俄明州)则没有企业所得税。

第二,政府资助和公共项目也是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巢”的有力工具。在Grants.gov网站,每年通过1000多个不同的资助计划汇集的资金达5000亿美元。此外,还有汽车制造先进技术( ATVM)贷款计划,该计划为专门使用先进技术的汽车制造项目提供贷款。这些项目若要获得贷款资格,就必须在美国本土进行。2012年S月推出的“加速先进制造业就业与创新挑战”项目也是一个资助性项目。其旨在加强政府与企业在特定领域的合作,以吸引潜在的“回巢”企业。在2013财年,美国政府就加强先进制造能力的预算增加了19%,达22亿美元。

第三,基建援助在制造业“回巢”和再工业化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在此方面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为了吸引投资者,地方政府通常提供土地优惠。政府已计划扩大“研究和实验税收抵免”项目,只有在美国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方能从该项目中获益。

第四,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植根于更加激进的贸易政策,比如美国计划在2010~2015年间实现出口翻番。正在谈判的两个贸易协议,即TPP和TTIP,包含比现有全球标准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两个协议一旦成功达成可能促使贸易转移,有利于美国的再工业化。

最后,页岩气的开采为美国企业尤其是化工行业提供明显优势,众多的制造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因为能源是整个工业领域生产的必要投入。美国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较低成为实现再工业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限制能源出口以支持企业部门和居民用户。

从美国非农就业制造业分项数据来看,在政策支持下,制造业就业人数在经历了近10年的下滑后,已经开始回升,再工业化已经初现成效。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2年,中国在全球出口制造业产品中的占比达到16%。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将中国列为2013年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表明了中国在最传统和最具竞争力的行业所取得的进步。但中国制造业的统治地位逐渐被撼动,中国低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形势日益严峻。由于薪酬显著增长、生产力进步缓慢,中国低端制造业面临着来自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其他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同时,发达国家薪酬下降且生产率不断提高,明显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总生产成本方面的差距,制造业开始回流发达经济体。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是中国和美国制造业景气度改变的分界线。2006年至2009年,中国的制造业扩张速度始终强于美国。然而2010年至今,美国制造业的景气度再次超越中国。非官方数据即汇丰Markit制造业PMI指数显示了相似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对于中国经济的制约也日益显现。从就业来看,2012年6月份至今,统计局制造业PMI从业人员分项指数始终低于50,处于萎缩区间。2010年一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第二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由7%降至2.9%,处于历史低位。制造业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0大领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美国再工业化的举措,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一,为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制定可行的进出口政策。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各种规定的前提下,鼓励购买符合使用要求和质量有保证的国产装备,同时鼓励装备制造业到国际市场去竞争。第二,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法规保护合法竞争,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开放装备制造业领域,让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开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装备制造业。第三,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为最具前景及优先发展的行业提供产业政策的支持。第四,提供税收优惠,以实现在支持行业发展的同时不会面临世贸组织的指控。在美国,税收优惠占政府支持的50%。在我国,政府通常通过补贴而非税收优惠来资助公司,然而,长期受益于补贴的公司创新意识也往往薄弱。第五,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稳定的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