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改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农民在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更新的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市化;农民;价值观
城市化,也称之为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的进步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与安全稳定。以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基本的观察背景,对农民的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民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以便进一步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价值观更新的路径。
一、方法
1.调查对象:农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即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一词从简单走向复杂化,农民的群体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所要探讨的农民主要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常住居民,包括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或者在当地创业的农民以及外出务工但常住在农村的农民工群体。
2.资料收集: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
根据浙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点,课题组于2012年7月-8月期间,分别选取杭州、湖州、丽水3个地区的村落农民作为样本,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36个问题构成,主要考察当前农民在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回收率93.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对调查所获得的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叉分类统计。
表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n=311) 比例(%)
二、调查结果
1.农民土地情结由浓变淡,致富愿望较为强烈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以务农为谋生手段,依附于土地,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格局,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农为本”的观念。随着二、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民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浙江在1985—2011 年间,一产从业人员从1273.25 万下降到535.27 万人,所占的比重从54.90%下降到14.57%。②在调研中,大多数农民“有过进城谋生或打工经历”(占74.6%)。由于农民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开,使得农民从土地上获取收入的份额占其年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调查显示,当前农民的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化,农民的职业选择也较为多元化,只有极少数人希望从事传统的农业(占8%),大多数人则希望能自主创业(占53.2%)。可见,当前的农民土地情结由浓变淡,单一农业意识逐渐被多元产业共存的意识所取代;农民的就业更加灵活,创业的愿望较为强烈,择业观发生巨大变化。
对于当前的职业和收入,有3.9%的人表示非常满意,38.9%的人表示比较满意,42.4%的人表示一般满意,14.8%的人表示不满意,说明农民对当前的职业和收入总体满意,但与他们的期望值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激发了农民致富的热情和愿望。调查显示,有35.7%的人表示经常思考致富门路、且做事脚踏实地,52.4%的人表示有想法但觉得很困难。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农民普遍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要想致富,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将家庭消费中最主要的开销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占60.8%),希望子女考上大学,有好的前途。
2.农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但政治参与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逐步提高,民主意识逐步增强。调查发现,就民主选举而言,农村民主选举的有效票比例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活动(占84.2%),认为选举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而积极参与到选举过程中。38.3%的人认为选举好村干部非常重要,46.0%的人认为比较重要。他们表示村干部是村里的带头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村子建设和发展。因此,对于村干部的人选,农民普遍认为首先是人品好、办事公道,其次是能力强,能带领大家致富。可见,随着农村政治实践的发展,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取向并非完全利益化,选举行为主要受政治权利和公民责任感意识的驱使。
然而,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并存。当问及“如果符合条件,是否会主动参加村干部竞选”时,只有28.9%的人表示会主动参加竞选,50.5%的人表示需要考虑考虑,20.6%的人表示不会参加。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人们对政治关心的程度不同,受教育的状况不同,获取政治资源的能力不同,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愿望也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环境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忽视以及政治参与渠道不健全,农民仍面临各种政治参与的社会困境,难以正确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因而对政治参与缺乏信心,影响了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调查显示,村务决策是否民主公开与村民政治参与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认为“本村的村务决策民主公开”的人更倾向于主动参与村干部的竞选(见表2)。因此,改善农村民主政治环境对于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
表2 对村务决策的看法与是否主动参加村干部竞选的交互分类
3.农民的道德观念较强,价值取向以积极向善为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竞争对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有的学者提出,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出现严重滑坡,重利益轻道德,甚至出现了乡村伦理危机。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完全是这样。对于当前农村的社会风气的总体评价,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差或者比较差(占7.0%),大多数人认为好或者比较好(占60.2%),村民之间的相处基本融洽。同样,对于“不道德的致富行为”,虽然有少数人认为与自己无关或者只要赚钱就行(占13.2%),表现出金钱至上和利己主义的倾向,但绝大多数人表示排斥或痛恨(占86.8%)。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当前农民表现得较为现实和理性,趋向于多元化。56.6%的人认为两者都重要,22.2%的人认为集体利益更为重要,15.4%的人则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有5.8%人认为个人利益比集体利益重要。可见,自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由集体劳动者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者,其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逐渐增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农民的心态较为复杂,存在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会主动帮忙,18.6%的人表示犹豫不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23.5%的人表示不会。然而,“如果自己有困难,陌生人主动帮忙”,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很感激,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会轻易接受帮助。在他们看来,助人或者被助,虽然正义美好,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也折射出农民对当前社会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数据显示,农民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价值评价会对其自身的价值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见表3、4)。
认为“当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好或者比较好的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选择主动帮忙,当“陌生人主动帮忙”时,会表示感激,并接受帮助;反之,则不愿意主动助人或者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可见,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紧密相关,人们只有相信善,才会更愿意向着“善”靠近。
表3 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与助人态度的交互分类
4.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贫乏,信仰缺失较为严重
随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较为单调和贫乏。调查显示,对于“空闲时,花时间最多的活动”,有41.8的人选择看电视,35.4%的人选择看书报或者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10.3%的人选择上网,也有5.1%的人选择打牌或打麻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民也渴望像城里人那样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也有一些农民表示喜欢旅游,想出去见见世面,开阔眼界,但考虑到家庭条件和经济等因素,希望等子女学业有成或者事业有成时,再去享受生活。因此,他们的业余生活往往选择消费成本较低的项目。可见,当前农民内心深处不再只满足于吃穿住行的日常需求,也越来越需要精神的食粮和慰藉。
毋庸置疑,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这些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也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也必须看到,这些年并不是农民群众意见和矛盾最少的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感到迷茫、困惑以及无所适从、找不到精神家园。调查显示,22.8%的人表示没有信仰,28.9%的人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特别是在青年农民中,信仰宗教的比例更高,占46.5%。(见表5)“当人们无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信仰系统和制度化组织系统、文化系统、生产生活系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生产生活意义进行建构并以此来理解周围世界的时候,人们往往通过宗教获取解释。”③不容忽视的是,农民的信仰缺失问题,容易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将其精神信仰引向科学、进步、健康的轨道上来,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对其宗教信仰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努力消除其消极影响,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农民的价值观比较复杂甚至有紊乱的现象,但主流价值观仍然是积极向上的。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必然要求农民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更新,从而促进农民价值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因此,笔者建议:
(1)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党的富民政策富民思想落到实处,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民创业创收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过上富足的生活,为农民价值观更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扶持。办农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照耀到农村,把民生工程做到农民的心坎上,为农民缔造守望幸福生活的精神康庄。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信心和能力,积极培育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的组织,建立农民与基层政权沟通的渠道,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为农民价值观更新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4)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价值观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善的社会心态,为价值观更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5)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尊重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农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农民价值观更新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
引文注释
① 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2584.htm.
②数据来源于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③吴理财,张良.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对农村基督文化盛行的反思[J].人文杂志,2010(2).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