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湿地保护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41次
  • 评分4
  • 52
  • 0

马雪辉

摘要:目前,湿地正面临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多种威胁。保持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已势在必行,本文就此提出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湿地;生态多样性;生态平衡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主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陆自然过渡带,拥有陆地生态和水域生态的双重特征。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膨胀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湿地正面临多种威胁。当前,湿地保护与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保持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可持续性

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保护和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最高宗旨,在保持湿地生态完整性同时,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功能和作用。

1.全面调查研究湿地环境

进行湿地保护和建设首先要全面研究湿地环境。湿地环境包括湿地土壤、水、动植物,周围居民情况,对湿地建设的影响和期望等。只有全面掌握湿地的详细信息,才能在保护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因地制宜,确定现实和动态目标,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策略、指标体系、技术途径,既保持好湿地的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作用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2.充分利用湿地环境因素

充分利用湿地环境因素,就是在规划和建设时,最大可能地利用湿地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因素,并在这些环境因素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完善,实现土壤、水体、动物、植物等的和谐演进。现实中,一些湿地建设存在利用不充分或忽略原有环境因素问题。有的地方为了所谓的“构思”和“美感”随意规划建设,使湿地沦为“美学”意义上的存在,从而改变了湿地的天然用途,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生态平衡,使原有生态系统丧失整体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么做不仅增加了资本投入,延长了建设时间,还影响湿地建设和使用进度。

3.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资源

湿地既是自然资源,也是环境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改善环境污染、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要高度重视湿地的环保功能,既要注意开发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更要严禁过度开发,禁止一切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活动,坚决防止提前预支环境资源;还要积极运用生物措施,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湿地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地方,每个湿地中都有特定的动、植物物种,每个物种都需要特定的湿地环境。因此,湿地环境的保护的好坏将决定物种种数的主要因子对多少。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这些物种基因资源是湿地环境不可缺失的,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没有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湿地生态系统必将崩溃并难以维系。在湿地开发建设中,如何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资源和各种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1.整体生态环境

保护好尚未遭到破坏的湿地,对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科学规划湿地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通过分级管理和外部缓冲区的建立,将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生态游览区进行管理。比如,为保护尚未破坏的湿地,切断污水来源,严格管理控制废水排放,加强点源、非点源污染净化,通过生物和理化的方法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使湿地水质得以修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再如,通过湿地水文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两项技术,修复植被和土壤,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状况,增加湿地的生态功能,修复湿地景观,建立新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2.野生动物资源

动物,尤其是鸟类是湿地保护好坏的重要指标,对湿地建设意义重大。为有效保护湿地内的动植物,特别是鸟类资源,必须根据不同湿地的环境特点和现状,从多个方面加强保护。要对当地动物资源进行科学调查,摸清稀有生物种类的分布、数量及逐年变化情况,确定当地野生动物的典型食物链,建立生物保护基地,保障食物链的完整性。对稀有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实行特殊保护,严禁捕杀,保障其生存栖息地。对于现存量很少的动物物种,要积极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以壮大种群。投资建立生物保护基地,加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修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使许多野生生物很快加入进来。比如,建立核心保护区,将保护对象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同时建立缓冲区,把人类活动排斥在缓冲区以外。再如,保护鸟类生活环境,就要保护湿地水环境和筑巢的林地环境,根据鸟类迁徙、繁衍、营巢、觅食等活动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为鸟类提供捕食、栖息场所,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创造特色的景观。这样,植物、鱼类和区域中的其他生物就会形成生物链,既为鸟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也会满足居民观赏需求,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3.野生植物资源

湿地建设中,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开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基础性作用。实际工作中,要从湿地特点出发,既要保护原有野生植物资源,又要引进适宜种植、具有良好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植物种类,进行科学规划和配置。总体上讲,植物的配置设计,可根据核心区、缓冲区和游览区的不同需求,分别以草本、灌木和乔木为配置的重点元素。配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多样性原则。二是生态位理论。三是要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四是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使其自然演替,以保持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具体地说,就是要优先考虑选择少量的先锋物种,先恢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逐步增加新植物品种,扩大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在层次上,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有陆生与水生之差,水生植物还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区别,要把这些植物合理搭配设计好;在功能上,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从植物特性上,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持河岸带环境的自然性和景观性

河岸带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它的营建直接关系湿地的整体环境和景观效果。有些河岸带环境,岸线采用石块、混凝土块砌成的立式驳岸或斜坡驳岸。混凝土砌筑的方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地方。例如,它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作用,阻止了水、气循环,使很多水生生物、植物失去生存、栖息场所,造成岸区生态失衡。

湿地河岸带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可采用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代替混凝土砌筑。也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形成自然缓冲和过渡区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河岸自然状况、周边景观以及河流的不同功能要求,采用栅栏法、阶梯法等对主要河道进行边坡护岸;对流经建成区的河道,考虑和周围景观的融合,可采用柳树护岸和草皮护岸;对广大乡村河道,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采用天然水生植物护岸。当然,以上各种方法也可因地制宜交叉运用。这样可使水面与河岸呈现一种生态融合,使湿地自然调节功能得到加强,又为其他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和自然和谐、富有生机的景观效应。

四、保持湿地良好的水状况和水环境

水是湿地存在的基础要素,良好的水状况和水环境是湿地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水源对水质具有决定性影响,保持湿地良好水质,必须进行区域性的水体污染控制和针对性治理,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多样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停止采伐天然林,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在水源地上游建设水源涵养防护林工程,进行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2.严控污染物排放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封堵排污口,对COD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对排污严重的企业重点治理;减轻农药和化肥对湿地的危害,对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包括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田径流、配方施肥工程、沼气推广工程等;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配套,加强重点水污染源治理。

3.有效调控水资源

通过人工干预,建立泵、闸形成水位差控制水流方向和水流速度,科学调配水资源,保证水体有一定置换周期和适合水量。

4.构建湿地生态链

培养和引进多样性生物种类,形成区域内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比如,水外养动物(水禽、鸟类等)、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水里养鱼虾、水底爬螺蚌,保证水体内循环和湿地生态内循环。

5.运用生物治污技术

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特定生物,能降解、吸收、转化或转移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的恢复。比如,植物治污技术。目前,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不高,仅达20% ~40%。湿地植物通常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和吸收能力强等特点,能吸收污水中的无机氮、磷等营养元素。然后再通过收割植物,就能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一些大型水生植物还可吸收铅、镉、砷、汞和铬等重金属,以金属螯合物的形式蓄积于植物体内,达到对污水和受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如水生鸢尾、千屈菜、溪荪、荷花、睡莲、芦苇、香蒲、凤眼莲、风车草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谢欧,涂元生.黄石市湿地公园景观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2]余功德.破解旧式发展观二元对立困境的可贵探索:评《湖泊湿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05).

[3]翟可,徐惠强,姚志刚等. 江苏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研究”( 项目编号:2013RKA03004)]

(作者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