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41次
  • 评分4
  • 34
  • 0

王静瑶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目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善公共服务。本文围绕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分别对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首次明确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明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客观讲,公共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公共服务支出会给社会带来税收负担、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1.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内需

在现实生活中,当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到位时,人们往往会把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防不测,这好像是我们中国人的特有习惯。但是这种预防性储蓄会导致即期消费减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则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大幅度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如此一来既刺激了消费,又扩大了内需,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驱动力。

2.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劳动者自身素质相对较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意识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当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是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存在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甚至可以是私人部门或社区,这就改变了原来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从而实现了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

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当一国经济进入发展成熟阶段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就要发生变迁,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将成为国家和谐稳定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则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手段。这一时期,公共服务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尽管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还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共服务的发展总体相对滞后

近些年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在农村取消了农业税、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广以及失地农民与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但是,从公众感知公共服务的角度,中国公共服务的发展总体滞后,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为71.5。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中国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为63.16分,总体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且低于同期商业服务的满意度指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服务类型之际存在较大差异。

2.财政供给不均

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初的目的是想通过设立转移支付制度来逐步缩小各地财力,以此来保证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为此《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

3.各级政府事权分配不合理

我国现行各级政府事权分配不合理。过多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支出集中在较高级政府,而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公共产品以及主要的社会保障支出基本都落在了地县两级政府,同时县乡政府还要承担对农村的扶助支出这一块。如此一来,财政权力越来越集中在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从而使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的自主调节能力呈现弱势。

4.公共服务缺乏稳定的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从2008 年起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责任的法律体系。只有把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通过法制途径,才能使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获得稳定的法律保障。

三、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要想真正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水平,必须找准切入点:

1.建立健全以城乡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意味着:“不管你生活在东部还是西部,不管你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早在2005年,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道出了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差别;3年后的2008年,《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再次引发人们对城乡差别的讨论。几年后《奋斗了18年咖啡还能喝多久》的文章则将这一敏感话题推向了高潮。城乡之间的差距不知成了多少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所以我们强调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某些领域存在逆向转移的倾向,更确切说,经过二次分配后并没缩小一次分配的差距,反而使差距扩大了,这个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这也就向我们发出一个信号,要进行结构调整,要向农村及落后地区倾斜。

2.建立健全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某种意义上讲,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没有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民生保障也就无从谈起。合理分配调整各级政府的财权,确保地方政府稳定的财力来源的同时要建立基层政府最低财力保障制度。

3.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较为单一,主要还是由政府提供,成本高而效率却很低,同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事实上这也是引起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时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的实际意义便更为凸显。财政投入的主体应多元化,政府是主导,同时也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又能更好的满足民生所需。

基本公共服务虽然由政府负责,但不等于由政府完全包揽。加强制度创新,扩大公众参与,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完善我们的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4.加快实现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信息化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我们最终实现零距离为民服务。使这一项服务更多的体现民生,更好地服务人民。

实现政府公共信息共享,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的公共服务措施等都能第一时间通过这个平台为百姓所熟知和认可,通过人对人的形式,以网络化的服务更进一步贴近公共服务的最终目的。使公共信息真正实现传播和共享利用。

5.构建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构建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展情况的实时监测,有助于预防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确保相关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地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监测评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和政策的真正落实。

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改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一部分,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期待公共服务的阳光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建设“美丽中国”增色添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平.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M].党建读物出版社.

[2]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改善路径[M].中国发展出版社.

[3]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方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