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思想探析

  • 投稿阿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15
  • 0

吴世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依据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和合理建立三个和谐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思想。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思想,对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点:现实的人与人的存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有正确理解“人”,即现实的人和人的存在,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现实的人”具有三个特性:一是自然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有着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二是社会性。人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获得人的社会的规定性。三是意识性。人通过思想和意识,不仅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且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科学发展观把“现实的人”,即自然的人、社会的人、有意识的人作为理论基点,因而科学发展观也就具备了强大的现实感、生命力和社会感召力。现实的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因素,没有现实的人,社会只能是空洞抽象;实践着的人的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人的存在,社会历史发展也就失去了主体—人的发展是人们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没有人的发展,人们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也就丧失了意义;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推行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手段,没有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也就没有了动力。所以,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的性质。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和利益

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人的利益是人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表现。人的需要和利益是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所以,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现实中,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一是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二是享受需要,是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种旨在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生存条件的需要,在享受需要中,人不仅关注物质利益,而且追求精神满足;三是发展需要,是人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

由于人们奋斗所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利益又是与人的需要所具有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密切相关,所以,现实的人追求需要和谋取利益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促进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日俱增的科学理论,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出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第三,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就是人的个体性,是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和他人相比的不同特性。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自律性,自由性、自觉性,自主性能及创造性。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只能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价值诉求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努力建设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四、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对科学发展观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自然界对人的制约性,人作为肉体存在物,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人作为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了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其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基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制约与能动关系,人在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即人需要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协调性,表现在人与自然方面,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不能是单纯地从自然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更不能是征服各破坏自然。而应是尊重自然界本身,实行尊重自然界的原则,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自然界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政府制定合理而规范的政策与措施,优化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从开发、利用自然逐渐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生状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真正实现“人和自然双赢”。

五、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对人的制约性。物质生产力状况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因素,是人所无法选择的绝对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未来发展和进步的可能选择。其次,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人按照内在尺度的要求,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使自己锻炼也新的语言,而且在保存以往生产力的全部财富的基础上,变革劳动工具,扩大劳动范围,改造劳动对象,拓展劳动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再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应为人的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提供有利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条件,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应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客观规律,合理调整社会的各种关系,促使这些关系朝着均衡协调的状态运行。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协调性,表现在人与社会方面,就是要求人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们在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身,推动自身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既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不断推进社会向着全面有序和谐的状态迈进,真正实现“人和社会双赢”。

综上所述,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内涵中的基本点,它们集中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正是得益于深刻的人文思想,科学发展观表现出了对人的高度关怀,达到了对人的问题的新的更高的认识境界。

(作者单位:沈阳市电瓷配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