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浅论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48次
  • 评分4
  • 80
  • 0

摘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升公民生活质量、人民整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道德素质的内容和特点,还要充分认识其现实价值,更需要积极探索出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是促进人生和谐的生命主旋,是寻找幸福生活的心灵罗盘。每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道德生活都在孜孜以求地实践、探索和研究着。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互相交往日益频繁,也在不断考验着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因此,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道德素质的特点

公民道德状况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公民的道德状况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初级阶段是基本国情,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复杂性,市场经济正负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使我国公民道德现状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对公民道德现状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估价,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把握和实践活动的展开。

(1)过渡性、动态性。过渡性取决于动态性,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发展特征明显的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将影响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就普通大众、一般公民道德需要而言,其精神生活必然受到所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面临复杂、多项取舍,道德建设的意义更为凸显。

(2)多元性、混合性。公民道德的多元性是指公民道德观念有多样的价值取向,公民在社会生活、公共生活中有多种道德选择。一个开放而民主的社会,为人们多种道德选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的多元性表现为公民有着多样的道德观念。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人们的道德面貌千差万别。看不到这种多元性和混合性,在道德建设中就容易出现简单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

(3)主(次)从性、层次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道德复杂、多元、多样,但各种道德并不“平分秋色”。彼此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呈现有主(次)从性、层次性的差别。看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科学界定公民道德的概念,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效发挥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

2.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1)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精神文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持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需要,是陶冶公民灵魂的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能极大地激励公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公民内心的“自律”,成为公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2)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必然引起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公民利益的调整。其间,公民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产生许多思想问题。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公民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适应,保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保证公民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规定公民健康成长的根本方向,使公民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加快公民健康成长的过程。提供公民健康成长的基本动力。

(4)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对贯彻和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作用。以德治国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治国能力,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理论水平。其次,必须发挥党的领导地位和关键作用,不断提高其治国能力和水平,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使权力的理论水平,必然要求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二、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经济领域呈现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给人们道德素质和观念的变化带来一定影响。现代公民群体逐渐由传统价值共同体演变为利益共同体, 利益追求成为群体的共同目标。

1.中国社会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干扰社会正常秩序,污染社会风气,毒害人们思想心灵,让人们在社会各种交往中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责任感。从沦陷的商业道德,到不知最后底线何在的公权伦理,再到不断被挑战极限的个人诚信;社会中介腐败、婚托、医闹、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统计数字灌水等;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在问责监督体系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社会诚信危机好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违背的。所谓“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的争辩集中体现在这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使一部分人缺乏社会主义信念,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一些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分不清,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辨不明。一些人对高尚的精神总是持怀疑、猜忌的态度,总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雷锋精神是一阵风,三月里来四月里去”。

(2)当代大学生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社会责任感淡漠,价值取向注重自我。重个人轻社会;重实惠轻理想;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奋斗;重功利轻道义;重感觉轻理想;重索取轻奉献;重权利轻责任等。

②公德失范,审美情趣错位。大学生学历层次、文化水平较高,对社会提倡的公德规范的认知和识别程度也很高,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把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付诸行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现代文明公德规范的遵从缺乏自律性。比如,排队加塞、乱刻乱画、破坏公物,在外通宵上网,夜不归宿……,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

③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以诚相待,表里如一,诚实守信。有些大学生渴望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渴望被尊重被理解,但又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要求,事事处处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全然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回到寝室不管同学是否休息,发出“哐当哐当”的开门声,脸盆暖瓶碰撞声,接打手机声等情况司空见惯。有些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首先看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对是否有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别人帮助却很少主动帮助别人,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

④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成才欲望非常强烈,大部分大学生能尊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但部分大学生人生没有目标追求,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他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睡觉、网游、谈恋爱上,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学风。

三、如何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

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

1.加大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力度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就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现象回答外宾提问时说:“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离不开教育。

2.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之称,社会主义道德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符合当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人类精神的美德的内容承接下来。

3.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大量弘扬雷锋精神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当这样字眼频频闪现在人们视线时,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倡导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相互合作的精神。

4.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社会氛围,是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博颖.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廖加林.现代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夏伟东.变幻世界中的道德建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徐继超.公民道德教育与公民法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7]杜灵来.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时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