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出人的自由是一个递进的漫长过程,其包括从没有自由到获得自由和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两个维度。现代人无可避免地遭遇着自由的困境:一方面现代社会使个人得以打破原有束缚而获得很大的自由,但同时这种自由也使个人尝受着精神层面的孤独与焦虑。为此,人们往往易于采取消极的逃避自由机制而以失败告终,真正走出自由困境的出路在于用爱心和劳动的自发性活动追求积极的自由,以实现对孤独的拯救和对自由的捍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弗洛姆;自由;孤独;困境;出路
《逃避自由》一书的作者艾丽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他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和马克思社会结构视角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他的“逃避自由”学说,对现代人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异化作出了解释。核心地讲,《逃避自由》一书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困境——在逐渐获得自由的同时又力图逃避自由,而要摆脱这种困境,真正的出路在于发挥人的创造性,走向积极的自由。尽管本书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度,但它对于理解和认识现代人的自由之义却仍旧具有极其丰富的价值意义,实在值得反复认真研读。
一、解读“自由”:一个递进的漫长过程
自由与孤独,可谓构成《逃避自由》一书的核心概念,亦在弗洛姆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分量。那么究竟何为“自由”?当我们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定义,而是着以很大篇幅作出论述。而要理解弗洛姆的“自由”观,则必须对他论述自由的思维脉络作一理顺。
1.在阐明人性特点和结构的基础上论述自由
弗洛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写作《逃避自由》一书的。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人的创造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不仅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人的情感、欲望、焦虑是如何形成,还要揭示被历史塑造的人的能量又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历史进程两个方面。据此弗洛姆提出人性结构的概念,认为人性既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机制与规则,同时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而有所变化。关于人性,弗洛姆将之分为“内在的组成部分”和“外在的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前者指包括饥、渴、睡眠等植根于人的物质肌体中必须得到满足的自我保存的需要,后者指诸如爱、破坏欲、臣服倾向、虐待狂等再适应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性格特征。①在阐明以上人性特点和结构之后,弗洛姆以此为基础对自由作出了论述。
2.从没有自由到获得自由
弗洛姆认为人的自由有一个从无自由到有自由的过程。人最初是通过各种“原始关系”与自然、外界联为一体的,“只要个人尚未完全割断这个把他与外界连接在一起的‘脐带’,他便没有自由”②。而人获得自由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这里的人的存在是从人解脱“原始关系”开始。但正如婴儿切断脐带却仍是母亲的一部分一样,人脱离大自然获得独立存在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人的独立存在开始,便也是人的“个体化”开始,自由亦由此开始发展。
3.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
人从独立存在开始获得的自由是“挣脱束缚”意义上的自由,是消极的自由。这一点,弗洛姆就明确强调到:“笔者所指的自由,不是就“有自由做什么”的积极意义而言,而是就“解脱什么”的消极意义而言。”②与此同时,这种消极的自由又与弗洛姆所提的“自由的发展”绝非同一回事。尽管“自由的发展”会遭遇人性内部的冲突和来自个人与社会原因的阻碍,并导致自由面临“自由与孤独”的困境,但冲破这种困境的出路之一就是积极自由——一种全面完整人格的发挥人的创造性的自由,这也是“自由的发展”的最终积极指向。
二、现代人的自由困境:自由并孤独着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太习惯于赞美自由,仿佛自由就是美好的化身。而真正让自由的另一面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弗洛姆,是他让人们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自由。自由与孤独,这是贯穿于《逃避自由》一书的核心词汇;“他自由了,但这也就表示,他是孤独的、隔离的”,“他们更自由,但也更孤独了”②,读罢全书,孤独与自由如影随形,自由并孤独着——这是多么清晰而深刻的要义。
弗洛姆首先从分析中世纪的自由与孤独开始,他认为中世纪里“每一个人都被锁住了,在社会的秩序里,只能扮演指定的角色”,因而缺少自由,但同时也不感到孤独与孤立。尽管这个时期人们也会遭遇很多苦难与痛苦,但思想上始终被教会牢牢禁锢着,使得“人仍然靠“原始关系(束缚)”与世界联系起来”,因此也无孤独可言。随着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发生变化,人的性格结构也随之被改变着,并逐渐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再伴随其后的便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个人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在新制度中积极的发挥独立的作用,人自由了,但同时也被剥夺了曾经享有的安全和归属感,世界变的无边无际同时又富有威胁性,个人陷入孤独和孤立”①。自此,可以说开启了现代自由的孤独之旅。
自由困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了个人,但使他更趋孤立无援。增加了自由,却也产生了新的拖累”②。一方面,资本主义把人从传统的束缚、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每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耐劳、勇气及行动获得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追求事业的成功,并因此而越来越自由。同时,人在政治上相互平等了,政治自由得以成长和扩大;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增进上述人的自由的同时也使个人在社会中日益感到孤独、无意义和无权力。其中原因不仅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人一切以自我为起点和中心,完全追求利己主义,同时个人附属于整个社会经济之中,异变成经济的工具。“个人的成功与物质所得,只是构成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份子,谈不上解脱或享乐。个人就像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其重要性决定于他的资本的多寡,资本多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齿轮,资本少的就无足轻重了。”②不仅如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麻木,彼此相互竞争和利用,甚至于人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件商品:“人类似乎不是在出卖他所制造的货物,而是在出卖他自己,他感觉到,他把自己也像货物一样的在出卖给别人”②。在此情形下,个人企图依靠财产、声望、权力抑或家庭来支撑自己,但实际的结果却是无法掩盖内心深处的孤独、焦虑、不安全感和无能为力感,以至于陷入无尽的困境之中。
三、自由困境的出路:从逃避自由到追求积极之自由
继论述以上自由困境之后,弗洛姆紧接着分析阐明现实人们大多采用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但这种机制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实践证明也是失败的。而要摆脱这种自由困境,弗洛姆指明了正确出路:用爱心和劳动的自发性活动追求积极的自由。
1.逃避自由的个体逃避机制和社会逃避机制
当人们遭遇自由困境的时候,往往易于采取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将这种逃避机制分为个体逃避机制和社会逃避机制。个体逃避机制源于个人产生的不安全感,它的特点是强制性,正如同逃避恐怖一样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与完整性。但由于它的目的是减轻焦虑感,避免恐慌,因此在实际上并不能解决问题。具体而言,个体逃避机制包括极权主义、破坏性和舍己的自动适应三种。极权主义是指“个人有放弃其自己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②,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如被虐待和施以虐待。破坏欲因个人无法忍受无权利感及孤独感常与被虐待和施以虐待交叉在一起,其目的在于瓦解或除掉所有与之相比显得弱小的对象,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力量。舍己的自动适应作为大多数人在现代社会中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指“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且变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②,以此来化解他与世界之间的矛盾而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关于社会逃避机制,弗洛姆分析指出了两种,即以下层中产阶级的权威主义机制为核心的纳粹主义和机械趋同基础上的现代民主。纳粹主义中既有因遭遇虚无民族主义和生活挫折而甘愿对纳粹政权臣服的消极接受者,也有因经济、政治和心理上匮乏导致的主要以下层中产阶级为基础的积极追随者。而建立在机械趋同基础上的现代民主从表面上看现代人似乎摆脱了外在的束缚,似乎获取了真正的自由,但事实是“现代人在幻觉下过活,他以为他知道需要什么,而他实际上想要的,是他以为应该要的东西”。②很明显,弗洛姆对以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实践也无数次证明了其以失败告终的结局。
2.用爱心和劳动的自发性活动追求积极的自由
弗洛姆认为,当现代人面对自由困境的时候,并非必须以逃避自由为选择、以放弃自由为代价,而还有一条更理性、更美好的道路,即用用爱心和劳动的自发性活动追求积极的自由。面对一面自由一面孤独的自由困境,弗洛姆深信:“一定是有一种积极自由的状态存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不会构成恶性的循环,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以具有批评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可以独立,而仍然是全人类的完整的一部分。”②而抵达这种积极自由状态的道路,弗洛姆明确指出是自发性活动,并进一步解释道,自发性活动“可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惧,而同时不会使一个人和自我的完整性受到损害;因为在自发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再度与世界与人类,自然及他自己,结合起来。”②构成自发性活动的两种要素,其一是爱心。这种爱心不是把自己融化在他人的世界里,也不是占有他人,而是自发地肯定他人并又实现自己的个性保留,以此来把自己与他人合为一体;其二是工作。这种工作既非为了逃避自由而强迫自己的工作,也非为了统治主宰自然而做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藉着创造的行为,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可见,这种“爱心”与“工作”,既肯定和保留个体自我的个性,同时又促进实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及自然为一体,这便是自发性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于是,“藉着人类的自发行为,自由所带来的两个现象——个人之诞生及孤独的痛苦——便化为乌有了。”②这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弗洛姆再次陈述道,“如果人能藉着自发性活动,来实现他自己,并使自己与世界,建立关系,他便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微尘了。他与世界化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一部分;他有其适当的地位,因而,他对自己及生命意义的怀疑,也一扫而空。他发现自己是活泼而有创造性个人,也体验到,“生命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自发自动地生活’”。②在这里,弗洛姆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积极自由的图景,同时也指出了抵达积极自由的道路。客观地讲,其难免会有抽象和空想的成分,但却毫不影响它带给世人的深刻震撼力。直至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任何试图理解自由真谛和追求自由之人都应从中吸取养料,并且可以吸取到养料。
引文注释
①张小川.自由与孤独:现代人的困境及其出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9):35;36.
②艾丽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