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浅议如何构建当代大学生科学评价体系

  • 投稿猫王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07次
  • 评分4
  • 48
  • 0

王雅琴

摘要: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最基本的领域,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就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并进而就如何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当注意的理论导向、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主体以及结果导向等几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学生工作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变化为对象的一种教育评价,它是在系统、科学、全面搜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评价作为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教育评价最基本的一个领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构建与新型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当代大学生科学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 大学生评价体系基本具备如下基本特征:评价功能的重点逐步从总结性功能向教育性、发展性功能转移;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评价主体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参与;评价方法由单纯依靠考试、测验向建立多样、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评价方法体系发展。

但在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由于受转型期种种因素制约,在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有待进一步提高、改进的方面,国内高校在学生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评价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现行多数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德、智、体、美、实践等几个方面,虽然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但操作过程中更强调对德、智、体“三育”考查,尤其是智的权重比例过高,当前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分制卷面考试成绩占60%~70%以上。这无疑会导向学生对卷面成绩的追求,进而忽视自身对情感态度、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偏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

2.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然强调同一可比性,丧失了激励作用,为素质教育实施增加了困难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通过一个“综合分数”来鉴别人才的优劣,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这样的人才观念强调的是人的工具性、可测性的“才”的一面,漠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长、生活背景、学习类型和学习策略,有意无意地忽视富有心理、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人的存在,结果往往造成一部分学生总是被排斥在评价标准之外,丧失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3.评价依然带有强烈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色彩,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以改进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

在高校中,无论是课程学业评价或是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等其它评价,往往是在任课教师给出相应分数或等级后就基本上结束了这一阶段的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一般仅作为学生的学期鉴定、毕业鉴定记录在案,或作为学生各项表彰的依据,行使其鉴定、总结功能,而并不注重通过这个评价结果帮助受教育者分析其在过去一阶段受教育的状况,进而明确其在学习中存在问题,挖掘自身在素质拓展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方面,为受教育者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明确改进的方向。

二、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

针对现行评价体系出所表现出的以上突出问题,高校在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党建工作对于评价体系的理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努力在高校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价值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将更多的精力和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 鼓励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自主的选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其重点在于注重校园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着力营造发挥正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为取得成效, 必须要坚持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二是加强爱校教育, 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扎实工作、苦练本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活动, 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重视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从而使大学生在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中搞好学习、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评价内容兼顾全面性与层次性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了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为了让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内容应当包含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项一级指标的测评体系,并以这些指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将其分解成一些能够反映评价对象在相关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可操作的因素,形成二级、三级指标,并根据每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规定指标的相应权重,以此建立起一套能较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强调评价目标全面性的同时,评价目标的多层次性也应当提起足够的重视。教育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培养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特点是有所不同的,与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所差异,各有侧重。如大一、大二年级的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对公共技能知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知识积累的主要阶段,此阶段对学生学习评价应加大以课程成绩为主要内容的指标权重;大三、大四年级的教育进入到专业学习、专业实践阶段,这时的评价中应加重对体现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指标内容或比重。只有针对不同类别、年级、学习阶段的学生,建立起既有共性指标、又能体现出差异性的个性指标,并适时的调整指标的权重,才能做到客观、全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3.强调对于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

评价体系不应拘泥于给学生做出整体总结式的评价,而应当强调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学生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体验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关注、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同时在反馈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矫正学生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需要进行评价形式、评价工具以及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创新。评价形式方面,首先,将分项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学生某一单项方面的考核,鼓励特长发展。其次,将考评与各项活动相结合。积极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加大对学生的考评力度,从正面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再次,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注意把日常教育中的评价与学年末评价结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参看学生平时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其进步情况给予评定,有利于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工具方面改变以试卷作为评价惟一工具的做法,选择和运用一些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工具,全面而具体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态。评价结果脱离单一的百分制,而是对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并给予恰当形式的表述。这也是给学生以信息反馈,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

4.建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发展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每个人都有成就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无数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奖惩机制对于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作用。激励性评价把评价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励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同时系统科学的导向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明确、公认的行为标准,促其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将高校培养目标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和目标,从而自主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评价的导向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重视学生评价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素质的复杂性及学生的能动性,很多方面都不能单独用定量的方法去进行评价,同时,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体现在知识、能力、兴趣等多方面,且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不可能存在某一种评价方法能对所有的学生、所有方面发挥其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我们要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建立多种多样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在专门领域已取得由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递进,专门机构、专业人士已建立了一些教育评价数学模型,开发了实用的应用软件,较好的实现了教育评价过程的工程化,但目前这些成果在高校范围的运用还非常不够,由于缺乏实践环节的反复论证,至今还未在我国形成权威的有影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这需要教育评价专门领域应加大其成果在高校的宣传和推广,同时, 高校教育者也应更新观念,高度认识到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复杂性进而考虑到构建的难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完成对一个公正、科学、客观、合理的当代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毅,潘玉驹.试论当前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14-117.

[2]马戎.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新西部,2010(6):159-160.

[3]吕迪.构建高校“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2):217.

[4]郑彩莲.高校素质教育与学生评价新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6-10.

[5]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249-1251.

[6]王海霞,慕乾伟.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探究[J].高教论坛,2011(6):46-48.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