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锋 李江 滕跃民
摘要: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典范参借意义和应用推广价值,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为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输送了大批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本文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经验,在培养目标及办学定位等方面为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教育;工程技术教育;德国
一、引言
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已更加突出,需要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出大量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工程技术教育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证明:工业化进程与工程技术教育有相互促进作用。德国教育制度在欧洲以及美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实科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大都起源于德国。近年来,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是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德国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形式灵活,主动适应工业发展要求,使工程技术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成为工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时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我国加入WTO后,工业化进程加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精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善于交流、懂得市场经济规律,具有高层次、高技能,同时兼具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教育投入的不足和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我国培养的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偏向理论知识,动手实战能力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意识。这种只见数量不见质量的人才培养方式所造成的局面是,业界缺乏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的研究成果没有形成产品;现有产品开发、工艺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较低,部分关键技术需要依赖国外发达国家,这与我国走创新型大国之路背道而驰。
二、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模式与特点分析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世纪。19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等学校发展的楷模。德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并向学生传授必备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德国的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综合能力、关键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其中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会思考、敢创新、懂经济、善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工程的复杂要求,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是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懂得如果处理各种关系。
2.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出发点,与生产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遵循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和广泛适应原则。也就是说,专业设置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足行业领域内各企业的普遍要求。
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工程实践活动,注重课程的整体性,有利于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均衡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形成了基于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阶梯形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实施则以学校与企业的双元合作为基础,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4.考试与考核
考试与考核客观而严格。德国高校考试形式多样,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环节,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平时的表现等。对于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则由行业专家主持。
5.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学校主要的决策组织机构有教职工全体大会和评议会。教职工全体大会决定学校基本章程及其修改,选举校长和校务委员会成员,听取校领导年度报告。评议会是应用技术大学最重要的决议机关,负责学校建制、人员任命以及决定学校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包括资金分配、专业设置和科研事务等。评议会成员包括校长、副校长、教授代表、其他教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应用技术大学的基层组织是系,系的最高机构是系务委员会,由教授、专职教学人员、学生及其他雇员代表组成,它决定系的全部教学和科研工作。
6.教育评估
工程技术教育评估依据的是信息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评估既参考客观数据,又兼顾企业家、学生的主观判断,同时还参照教授对此提供的评判。评估综合应用的调查方法,既有对企业界人事的书面调查,也有对教授、学生的书面调查及对部分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还有对图书馆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工程学科专门进行专利分析。
7.教育管理
德国各州在教育管理方面权限很大。各州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政策有所差异,从而使各州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各有特色。但在实践性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各州工程技术教育具有共性特点。
8.企业对工程技术教育的参与
通过立法形式,使企业承担参与工程技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于企业的要求能够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获得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发展动力,因此,工程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学校帮助企业进行研究开发,两者总体上说是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
三、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
我国是工程技术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及工程硕士教育等。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我国的世界排名徘徊在20~40 位之间,这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排名世界第一形成很大的反差。此外,有些企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引进的新生产线几个中国工程师不能掌控,而一个外方的工程师就可以将问题解决。这些都反映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第一,工程技术教育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差。由于知识、能力和技能培养不均衡,使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体上处于数量多、质量低的状态。
第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未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来,国内的一流院校和二、三流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缺乏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之间衔接不密切,缺乏互补性,人才结构不合理。
第三,创新教育不足,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企业在研发发面投入不足,造成工程技术领域的有效专利比例低。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师选聘未体现工程技术背景,许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本校培养的留校教师达到一个很高的比例。相应出现的问题是教育立法尚不完备,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多,但难以保证持续有效地运行第五,工程技术继续教育比较薄弱,仍停留在学历教育的层面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在岗职业培训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问题未受到企业的关注。
第六,工程技术教育与企业合作较少,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供需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常常滞后于工业进步的速度,使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技术知识脱离生产实际,再加上综合能力较低,人文素养不高,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造成人才市场上大学生求职难,企业急需的人才又找不到的局面。同时,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四、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转向第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活动、学校管理及学生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校园环境文化熏陶和教职工言行影响等全方位的教育来实现。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自身实践外,还应该通过自学、参加课外活动和同学间互相影响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指导学生建构工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通过工程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基础知识、经济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环境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知识以及策划设计、实验和制作等工程技能。
第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教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行领悟形成工程思维能力。
第五,指导学生建立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这是运用哲学方法对各种价值理念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判断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及在参与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持续加强。
第六,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人际的表达、交往、协调、组织、管理和应变能力的训练。
2.鼓励创新思维,为兴趣而学习“世界上没有蠢的问题,只可能有蠢答案。”这是德国教师提问的宗旨。而不能与教师沟通是中国学生的通病。与好奇心一样,创新思维通常被教师们列为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努力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思考和答案就会被肯定。而课堂上师生们的热烈讨论通常会引导大家通向合理的思考方向,同学们得以不断丰富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德国有其独特的义务教育系统,其职业培训的“双元制”更保证了原则上不该有一个青年人未经培训就开始职业生涯。简单来说,经过了6年的基础教育,学生们选择参加不同侧重点的3-4年的初中教育,然后决定是参加职业培训,或是专科学校,还是为考大学而准备文理中学,青年人可以按个人兴趣来择业。
3.专业设置转向
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仅要用系统的观念来筹划教育系统与职业系统的分工合作,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工合作,还应加强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争取企业界参与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各个方面,给学校带来务实创新的真实需求、资源和动力。学校要从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企业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前景出发,利用自身优势,设置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新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特色鲜明,不能照搬或浓缩其他学校的模式,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与国内外相关专业对比,汲取教育界、企业界和工程技术教育领域专家、骨干的意见和建议。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国际交流合作的可行性,合作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4.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转向
在课程实施方面,应从教育思想、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的方法上进行变革,明确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伦理标准、社会视野和学习能力。新生应尽早参加工程设计、小组研究;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在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中心、图书馆和企业里学习。来自工程实践的、在书本和课堂里无法获得的大量经验形态的东西,不仅是学习专业理论的感性基础和进行毕业设计的必要准备,而且也是形成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的载体,所以工程实践活动应与理论教学交替进行;教师应从说教者变为引导者,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和人文精神。学校要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利用网络技术,对照课程目标,由学生、教师、高年级学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分别作出独立评价,评估结果既是教学质量评价依据,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5.教师队伍建设转向
教师聘任不能仅看学历层次,要考查工程实践能力,岗前培训不仅要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训练,还要进行工程锻炼,至少应进行半年到一年,其间可担任辅导教师,协助教授或进行课程辅导工作,以掌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岗前培训期满,应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考核,由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指导教授及被辅导的学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合格者,参加学院组织的公开试讲,试讲合格取得任职资格。鼓励教师走出去,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研发项目,要求专业教师取得国家相关注册工程师资格,每隔4年为教师安排一个进修和锻炼的机会,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引进、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把新技术、新经验带到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的校外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创造条件。
6.完善教育评估和督导机制
应成立独立的专门性教育评估机构,由工程专家、企业界代表、教育专家、校长代表、教育行政管理官员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独立的、非营利的教育质量评估专门机构。建立教育评估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要短小精干,熟悉评估理论,兼顾理论和实践。教育评估专家队伍建设要相对稳定,注意政府、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三者之间的比例,吸收社会各行业参与评估,提高评估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形成专家库。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改进方法和技术,形成多层次的评估指标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评估工作成本,提高评估工作效率。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心理疏导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两翼”模式研究》,课题编号:B13051】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