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布伟
摘要: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内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国家历来重视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这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也有一些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制约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分析探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优势因素
1.政策优势
国家为了更好地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和价值,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实施人才教育政策。
国家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高等教育,重视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招生,适当倾斜面向民族地区的招生比例,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科学普及体系,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视察西部时明确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
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西部大开发列为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2000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了进一步论述。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用于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这些方面的优惠政策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成员在经济活动中可获得的各种外部资源,有利于缩小各少数族群整体(农业劳动力比例高)与汉族整体(非农业劳动力比例高)的收入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西部大开发地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各种资源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显著特征。我国农用土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大部分也在这些地区,有色金属储量和水利蕴藏量十分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把资源开发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尽快使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有效和可靠的途径。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
(1)民族特色鲜明。我国的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异地情调、民族情趣的景物或活动,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形成了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譬如四川阿坝州的九寨沟藏族文化旅游、凉山国际彝族火把节、泸沽湖的摩梭文化等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基调完全不同,如西北民族地区以沙漠和戈壁风光为特色;内蒙古地区以高原、草原牧区风光为特色;广西和云贵地区以岩溶地貌风光为特色。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例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节日活动方式。傣族的“泼水节”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壮族的“三月三”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拉萨的大昭寺、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鲜明地体现了本民族的建筑风格。各民族地区,由于地缘差异,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譬如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等。不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特点不同。
如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西双版纳、桂林、昆明、天涯海角等地,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夏基本都可供游人观光;而地处高纬度、高原地区的内蒙古草原、青藏与新疆等地只能在短暂的夏季开展。
(3)内容丰富多彩,旅游价值极高。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品种多样。人文、自然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具备。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品种多样,而且在全国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同种类型。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保护并开发当地旅游业,这样,既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政府有宽裕的资金投入到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也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群众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服装,开设乡村农家乐等,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得到提升。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
1.自然因素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区、沙漠荒漠地区、喀斯特环境危机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难以生存的土地占全国土地资源总面积的53%,主要分布于民族地区,其中最差的一级地,西藏、青海和西疆占全国的99.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可耕土地资源贫乏,并且面临着水土流失、干旱、大风、暴雪、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生产力受到严重挑战。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现象严重,目前形成的生产方式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地理位置偏僻,区域之间交往成本高。我国大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位于西部边缘、远离国家的政治核心区和经济核心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信息交流不畅,交通设施设备缺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生产部门和市场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造成民族地区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民族地区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低,连接边缘地带与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十分巨大,使民族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区位魅力。反过来,这些结果进一步加剧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滞后。
2.社会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民族地区观念陈旧、保守,自始至终延续着小农经济意识。革命导师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分散落后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上升发展阶段就已失去它存在的理由”。有一整套完整的伦理观念捆绑着人们的思想。“种田为吃饭,养牛为耕田,养鸡生蛋为点盐巴钱”的旧观念依然束缚着广大农民,存在重农轻商的思想,使商品经济在农村发展较缓慢。广大农民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民族地区人才机制不健全,领导者人才观念淡薄,对优秀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譬如,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就存在着迷信思想、过量饮酒、包办买卖婚姻、无节制的消费观念等旧习俗依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部分少数民族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坚守传统,懒于学习、因循守旧,轻视科学技术和教育,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家长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重视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单一。从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本地就业人数占绝大多数,由于人们文
化水平低,不懂技术,再加上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大多数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者家庭式的养殖业,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西部地区现在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加工转化率较低,优质农产品少,库存积压严重,农业整体效益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等问题。”
(3)科学技术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低,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不少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和宗教观念。少数民地区医疗条件差,遭受地方病、传染病等干扰,劳动力素质低,文盲现象严重。缺乏科技人才和先进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社会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待遇低,导致本土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地理位置边缘化,基础设施落后。譬如,凉山彝族自治州多数彝族村寨都处在高山和丘陵地区,在交通建设方面资金投入多,施工难度大,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4)缺乏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承载力下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开发代价,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例如,甘孜藏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历经几十年的乱挖乱采,如今许多矿产资源已接近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承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生态灾害。甘孜藏族自治州现在有些县到处都是荒山秃岭,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为保护大江大河下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对西部地区提出科学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对于国家和下游地区来说合理开发、保护环境十分重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有许多大型水电站,譬如瀑布沟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锦屏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等,但是,大部分电力都输送到其它发达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还有很多地方的村庄供电不足,村民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地方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兑现和保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遭受了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自然环境被人为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部分已失去原生态,丧失了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资源承载力逐年下降,注重开发轻视保护的开发模式,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3]陈先达等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俞吾金.科学发展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