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
一、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农业科技、农家生活、乡村风情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新业态。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最早可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味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1.德国休闲农业发展
19 世纪,德国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理念出发,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得到充足营养。近年来,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发生很大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
2.日本观光农业发展
(1)农业公园,日本城郊出现的一种休闲型农业设施,根据植物种类和生产方式而定,由农业部门开发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
(2)农业特区,日本千叶县开辟的山地农业项目,方式之一是建立自然学校基地,即为城市学校开展农业生产实地教育,让学生亲身体验插秧收割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二是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供其业余时间劳作休闲。
(3)农业观光园,主要以农田生产设施为主,配套建设小木屋、会议室、餐厅等接待城市来客。
3.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农业人口老龄化、农地荒废问题日益严重,1981年台湾开始推广观光农园。1983 年,台湾农政部门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发展逐渐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1989年为改善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业生产与文化生活,当地政府又着力推行休闲农业。1996年通过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受到基层农会及农场主的欢迎。台湾市民农园的经营目标、规模、组织、租赁方式等与德国的市民农园大致相同。
4.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荔枝采摘园。目前,休闲农业已在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发展起来,并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上海、重庆、成都等地都成立了观光休闲农业协会,进行休闲农业规划,指导农民走上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道路。作为文化产业的上海观光农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在郊区已初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这些景点大多融观光、休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又各有特色。有体现农业生产与农民对丰收期望的南汇“桃花节”,有体现农村风俗风情的“农家乐”,有科普与教育结合一起的“现代农业园区游”,也有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和与亲近自然、提高素质的生态农业游。
二、江宁区发展休闲农业有利条件
1.经济基础雄厚
2013年,南京市江宁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长12.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6.4亿元,争先进位至全省第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63%;“千人计划”人才集聚度列全省区县第一,创成全省首个“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8222元和16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富民工程使得老百姓有了对休闲农业的迫切需求。
2.地理位置优越
江宁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与市中心相距仅十余公里,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轻轨等现代交通体系,高等级公路密度居全国之首。京沪高铁、宁杭高铁、宁安城际铁路穿境而过,境内有亚洲最大的高铁站南京南站,到达上海、杭州只需1小时,地铁1号线、3号线、6号线使江宁与南京主城无缝对接。每到周末或假期,江宁的休闲旅游景点吸引许多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客,休闲旅游区呈现十分繁荣景象。
3.自然资源丰富
江宁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有将军山风景区、方山风景区和牛首山、阳山碑材、汤山等众多景点,水资源丰富,有白鹭湖、银杏湖、甘泉湖,秦淮河、牛守河、句容河等流过境内。地区地形多样,水面广阔,物种丰富,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
三、江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五朵金花”“新金花村”的相继绽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效建设,全区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已成为市民周末放松度假的重要形式。
1.规模持续增长
截止2014年6月底,金花村共有经营户302户,经营场所面积25.6万平方米,经营户资产10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加60户、2.3万平方米、5.8亿元。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404万人次,超过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57%;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12714和416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和59%。仅中秋小长假期间,全区“金花村”接待人数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9万元。
2.带动作用明显
从经营性质看,个体271家,村集体4家,街道集体17 家,国有资本2家,社会资本8 家,分别占89.7%、1.3%、5.6%、0.7%和2.7%。从经营户属地看,区内居民占比96.7%。其中本村223 户,本街道57户,本区12 户。区外10 户,仅占3.3%。带动就业1883人,其中区内1632人,占比89%,区外201人,占比11%。上半年本地农民个体经营利润3881万元,占总利润的93%,本地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3.经营业态多元
在市场需求调节下,逐渐从单一的农家乐餐饮向多元化业态拓展,形成集餐饮、住宿、体验、游乐、文化、休闲、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业态,住宿和农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7%,超出餐饮收入25%。
4.特色效应突出
差异化发展初见成效。黄龙岘茶文化、七坊传统手工作坊、汤家家温泉住宿、马场山三国村和格桑花、大塘金薰衣草和养生、石塘人家休闲度假、杨柳村民俗文化等逐渐成为南京乡村旅游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四、江宁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休闲农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受当前休闲农业示范效应和市场对“绿色”潮流追逐的影响,没有将休闲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休闲有机结合物。部分区域休闲农业存在脱离原有农业基础经营问题。业态功能拓展和相互借力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大片区、景点、村庄及农村各产业相互支撑和错位互补联动态势。
2.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江宁区制定的休闲农业规划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尚未形成各休闲点上的串联路线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政府推动投资建设,财政负担较重,在建设管理上有一定局限性,投资主体单一。建议引入具有生态休闲农业运作经验的社会资本,参与区内生态休闲农业管理运营,提升生态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体制。
3.对生态休闲农业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江宁区生态休闲农业大都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初级活动上,特色旅游产品单一,深层次参与性不强。基本只能满足一日游,不能留客人住一晚。缺乏经营项目上的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体验性、参与性项目少,游乐项目仅17户,占经营户总数的5%,收入仅占3.6%,缺乏长远竞争理念。
五、推动江宁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优化调整全区生态旅游发展布局当前,旅游业正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近郊以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建议江宁乡村旅游定位在环城游憩带,以承载南京都市圈庞大的消费群体为主,把江宁全域农村打造成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教育等功能的游憩活动空间。要从全局统筹谋划,依托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发展格局,制定江宁乡村旅游全域规划,因地制宜优先发展不占耕地的休闲农业类型。比如,利用农民住宅和宅基地兴办农家乐等。
发展空间上,引导休闲农业在荒山、荒坡、荒滩等土地上开发。土地使用上,引导休闲农业在节约、集约上狠下功夫,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进一步论证生态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尽快形成片区、景点、村庄相互联动的整体效应和大旅游产业格局。
2.大力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化水平
国外及先进地区生态休闲农业大致分政府推动模式、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市场自我运行模式三个阶段。江宁正处于第二阶段。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必须以市场为主体,政府更多地是做好规范管理、培训提升、市场营销等监管服务工作。引导人才、资金、管理、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在规范管理上,要明确标准和加强监管,避免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在培训提升上,要做好服务和指导,以提高经营者市场意识和服务水平为重点,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市场营销上,要利用媒体优势,精心策划和包装特色旅游产品,形成拉动效应,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按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原则,引导休闲农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努力使休闲农业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
3.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江宁农村地区产业以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为主线,其他产业相互叠加、互为支撑的综合产业业态。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和大地农业景观科普、观光等功能;深挖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范围和渠道;结合传统农业提高农事体验活动的参与性;新辟适宜不同人群的休闲、养生及游乐项目;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的农家餐饮风味;放大传统农事节庆活动内涵。通过点创新、线模仿、面推广结合方式,既抓好点上的创建,又注重发挥点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线面工作的推进。鼓励不同产业间联合协作,积极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着力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生态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4.探索创新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经营主体从事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作用,营造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政府要加大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好发展框架,保护好各类资源和资产,在财力具备条件下有序开发。要尽快构建市场为主体、民资为主导的投入机制,引入具有生态休闲农业建设、管理和运用经验的社会资本,实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合作共赢”混合所有制运营的创新模式。通过抓示范、树样板,扩大示范辐射效应。明确准入机制,并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为社会资本进入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