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群众路线视阈下大学生关爱教育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22次
  • 评分4
  • 86
  • 0

王玮

摘要: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以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和对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持续关爱为基础,对于促进校园和谐,实现教学相长,更好地实现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大学生关爱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深入持久地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进而促进学生关爱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群众路线;大学生;关爱教育

群众路线体现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的诉求,体察群众的疾苦,直面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更好地解决群众问题,为群众谋福利。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全党正分批次开展群众路线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命线,对大学生教育管理也具有可供借鉴的指导意义。

一、群众路线视阈下大学生关爱教育的本质特征

关注民生需求,解决民众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谋幸福,群众路线是我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制胜法宝。在坚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我党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切行动都源于党对人民群众的爱。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大爱,信念才更加坚定,行动才更有力量。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就是要以对学生持久的真心关爱为前提,在爱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最真诚质朴的关心与关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真挚情感和持久行为。这里所说的关爱源于爱心,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既有对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同时更有对当代诺斯丁关怀教育思想的一种借鉴与吸纳。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是立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倡导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关爱的情感,并由此推及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行为,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以促进社会和个人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要求教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爱心对学生进行示范引领,将教育与管理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式说教,倡导平等交流的对话式校园氛围;坚持“以学生为本”,了解来自不同个体的不同诉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注重在师生双边互动的关爱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关爱能力和关怀品质的培养,教导他们敬重生命、关爱他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换,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成长为富有关爱精神和合作意识,拥有健全人格的青年大学生。

二、群众路线视阈下大学生关爱教育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保障,蕴含了群众史观、实践推动认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等丰富的哲学理念。[1]群众路线思想引领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生人格成长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融洽师生关系,增进校园和谐

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是大学生得以在校园中积极、健康、乐观地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品德修为的教育者。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还必须是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关爱者。教师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关爱,没有对职业的责任感,就不可能以饱满的热情对学生予以关注,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精雕细琢、反复揣摩,学生也不会对其人格修为予以认可。如果教师仅以师者的身份在讲台上宣讲理论知识,势必使课堂呈现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尴尬局面。即便某位老师拥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理论根基,足够的教学魅力,但是如果他不能俯下身来倾听同学的心声,那他也只能成为学生永远敬而远之的学者,永远都无法在心灵成长与学术造诣方面给学生更加贴心贴近的关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相反,如果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与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节奏和教授内容,给同学更多的谅解和宽容,同时,还能利用课下和业余时间走进同学当中,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深入宿舍、操场、图书馆和同学多接触,利用微信、QQ、邮件、电话等现代通讯方式和同学多交流,就必然能增进师生间的情谊。从远距离的倾听,到近距离的接触,学生感受到的是平等、关爱,是触手可及的帮助与指导,而这种近距离的长期接触,会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当学生真正遇到情感、人际、学习等问题或苦恼时,才会主动向他所信赖和敬佩的教师寻求帮助。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给学生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而这种指导和帮助也必将在学生心里埋下关爱的种子,在不断地成长中逐渐生根发芽。事实证明,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真诚关爱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弊端。取而代之以平等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探讨,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密切师生间的联系,化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对立,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校园和谐。

2.实现教学相长,推进良性互动

实践出真知,一位教学特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必定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教师备课中除了要对所教授内容的知识脉络、重点难点等进行系统梳理,还必须要对教授对象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我们通常称之为“备学生”。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授课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将深厚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既接地气,又有生活的味道。作为一个政治理论课教师他坚信“真理是璀璨的珍珠,实践是孕育珍珠的大海。传播者应当善于把党的创新理论还原到群众的生活中去。否则,就成了蹩脚的复诵者”。[2]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他会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拉家常,每次讲座前他还都会事先了解一下授课的对象是谁,大家关心的话题是什么,以便更好地以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最有效的沟通。他的讲授融入了自己对授课对象的了解和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份了解和热爱,才使得他的讲授备受欢迎,甚至返场谢幕。从方教授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比如,他们的知识基础、兴趣点、可能产生的疑问,容易混淆的地方等等。而要做到这些不是教师闭门造车就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是在与学生的接触、攀谈中更细致、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尝试、修正、完善和提高。教师讲授的过程是学生知识不断丰盈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的讲授给了学生很好的知识引领,学生的反馈也会给教师更好的启发和帮助,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教育教学,教育效果更为良好;师生间有着深入交流、观念碰撞、良性互动的课堂,学生最为受益难忘,教师更能获益成长。在这种相互交流与碰撞中,洋溢着彼此的欣赏与关爱,师生双方在知识拓展、缜密思维及专研精神等方面都将进步提高,这对于实现教学良性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健全人格发展,促进青年成长

关爱教育的本质是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当教师以和蔼的长辈或亲切的朋友身份对学生予以关注、关心,并以宽容、尊重、平等的态度来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时候,教师将获得学生真挚的信任,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对学生关爱中得以更好呈现,这对学生成长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有了教师这样一个生活学习中的榜样力量,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解决情感问题的正确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等等。由于这种关爱教育是在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活动、休闲娱乐及教学中通过情感渗透悄无声息进行的,因此学生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他的感染和熏陶,在自然而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会逐渐发生转化和改变。他们会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将这种关爱悄然传递,微笑、关注、问候、帮助、寻找,不仅对身边人,对熟悉的校园,对周遭的花草树木,对生活的社会,他们会对周围的一切逐渐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爱和责任。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学生的学识得到了进一步丰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品格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这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群众路线视阈下大学生关爱教育的基本要求

1.大学生关爱教育的思想基础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实施大学生关爱教育的思想基础。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更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以学生利益为重,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学校办学宗旨,理应成为教育机构和教师职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和对学生需求的满足,这样的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教条而僵化,无益于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和心灵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凝练了教育者对每个学生的深层关爱,是以学生为本源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思想在具体工作实际中的应用。它昭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应当具备的最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念,揭示了教育能否深入人心、感染启迪学生的必然规律,展现了学生教育管理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不能以“三个一切”为教育的思想根基,那么教育者就不可能以真挚的爱和责任来投入工作,不能自觉地对学生予以关注和真心地帮助与付出,更不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潜心专研教学方法和艺术。这不仅有悖于教师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在,我们的教学设备日益先进,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生活环境也大为改观,但是学生的幸福感却并没有明显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探寻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有很多教师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没能摆正学生与事业追求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职称评聘、第二职业等事情上,这势必造成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关心学生的成长与诉求,与学生的疏离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关爱教育理念才会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2.大学生关爱教育的方法指导

密切联系同学,了解同学诉求,为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是实施大学生关爱教育的方法指导。解决思想认识并不意味着就能真正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帮助与指导,就像明确了爱一个人还必须掌握和学习爱的方法一样,对大学生的关爱教育还要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才能使良好的初衷结出甜美的果实。

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其方法要义就在于将学生视为要了解、关心、帮助和学习的对象,教学、管理、活动及生活中都要了解关注学生的想法,要深入同学实际,了解最基层、最本源的东西,要多倾听学生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打开思路,开放办学,规划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安排,制定更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策划更贴近大学生特点的高品质校园活动,解决学生最棘手的生活问题。全国道德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郭明义在走进校园的活动中,与我校老师和学生亲切座谈。他建议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同学,了解同学的实际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他说:“一个高校的校长、书记,如果没有在学校食堂和同学一起吃过饭,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校领导。”学生们对此感触很深,他们觉得校领导带头亲生、爱生,与学生同苦乐,会让他们觉得校领导和他们是一起的,觉得倍加温暖和幸福。对学生给予关爱,就要真正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不能脱离调查研究主观臆断,这样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好心办坏事,致使很多规章的制定缺乏人性化的色彩,教育者的苦口婆心也付之东流。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顾及学生需求,教育者主观强加教育理念,致使学生个性被埋没,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施关爱教育,除了要以关爱之心为基础,还要讲究关爱艺术,不能以居高临下权威式的说教来面对学生的问题与反馈,那样无异于将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的愿望一棒子打死。教师要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并在不挫伤他们自尊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合理化的建议,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和自主选择的机会,有效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3.大学生关爱教育的可靠保障

深入持久的情感投入、灵活巧妙的应对策略是实施大学生关爱教育的可靠保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深得民众爱戴,在兰考工作的日日夜夜,他把对兰考人民的爱植根在兰考的土地上,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防风沙、抗盐碱、治内涝,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工作和当地百姓,生命最后一刻还不忘关心“三害”的治理。正是这种持久而深沉的爱,造福了兰考的人民,也让更多的人永远记住了焦裕禄这个名字。当代雷锋郭明义伟大而又平凡,他将全部的爱心献给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做的每件事并不惊天动地,但他却能将这种关爱长年累月地坚持下来。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大学生关爱教育就是要像焦裕禄、郭明义这样,持续不断地用关爱照亮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不能稍纵即逝,寒了同学的心,也损伤了师者的形象。

美国当代教育家诺丁斯认为,关怀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关怀者与关怀对象的相互“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道德生活中要在“爱”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才能不断建立、维持和增强。[3]吸纳借鉴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群众路线视阈下大学生关爱教育要想在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持续关爱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不能忽视学生状态,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要结合学生在教师对其进行关爱后的情绪反应,不失时机地对关爱的方式和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有效沟通,确保大学生关爱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郝立新.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把握群众路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

[2]大连舰院教授方永刚:一名平民学者的百姓情怀. 责编:曹劲http://news.cctv.com/military/20070405/100322.shtml

[3]檀传宝. 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J].人民教育,2014(2):2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鞍山师范学院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关爱品质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14kyxm29)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