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微博问政与社会治理创新

  • 投稿黄宇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88
  • 0

逯萍

摘要:微博在构建新型公共领域、培育公共意识、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当前应从鼓励公众参与、强化公众媒介素养、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等途径入手,利用微博问政创新社会管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博问政;社会治理;创新

一、微博问政:创新社会治理的际遇

近几年,微博已经成为覆盖各个阶层、整合传统媒体的全新平台,成为党委政府联系公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是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窗口,也使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声势更大,更加有效,使政治生活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1.构建新型公共领域

公众意见必须通过一种或多种载体表达,才能为决策层了解和关注,进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自由表达意见、使决策层直接接触的平台,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这种载体或可理解为被哈贝马斯等学者所提出并推崇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在于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①从这个角度讲,微博已初步具备了构成公共领域的三个重要条件,即由个体组成的公众,能自由沟通的媒介,能就公共事务自由交流以达成共识。微博构建了一个让社会各阶层公民共同参与的全新的公共领域。

网络是公共领域的所在地,微博以其碎片化表达方式,使草根大众可以只用简单随性的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意愿,用相互的转发和评论形成合力,使得以前话语权被传统媒体和精英阶层所掌控的局面被打破。作为“融媒介”的这一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微博的容量与影响力,其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点使用户量得以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增长,使“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成为可能。②微博上热点信息的传播可谓一种基于信任的“病毒传播”,因此,微博在新型公共领域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近两年,很多主流媒体都开始通过微博征集两会话题、报道两会内容,而代表委员也通过实名开博征求民意、公布自己的提案并与公众互动,让普通公众走向参政议政的前台。每个微博用户也能将自己了解到的第一手社会现实和意见上传到网络上,经过网民的交流互动造成舆论声势,并体现为社会舆论。微博问政正在以更加直接简短有效的形式上传下达。

2.培育公共意识

政府和领导干部开博问政可使公众通过微博和有关机构以及领导干部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有关部门或领导干部也可从中了解更广泛、真实的民意公众诉求。正如喻国明教授指出的,“微博为民众的政治参与引入了一种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补正了过去对于来自社会、草根等多元话语平台的意见进行屏蔽的状态,能有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参与公共问题解决的互动”。③作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平台和载体,微博碎片化、社会性及草根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微博让“沉默的大多数”能就每一个公共事件秉笔直书,发表个人诉求、弘扬社会公益声音,激发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也培育了公众的公共意识。

3.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过程。从社会的角度看,普通公众作为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应当加强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执行。

微博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最好平台。微博可表达真实意见。未经过身份认证的微博账户在发言时具有匿名性,发言者可不必在意是否触及他人利益;其他微博账户属个人或某个组织,一般与其它的组织不存在委托和代议关系,可使普通百姓的声音穿越社会阶层和媒体壁垒,直接到达最高决策层,为决策者获取真实民意提供最直接便捷的通道。它可使草根阶层与所谓精英阶层的利益诉求处于同一决策环境内,通过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博弈,帮助政府迅速、理性做出决策。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发布的便捷性也为草根大众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二、微博问政面临的挑战

1.微博民意不能完全代表全体民意

首先,尽管网民队伍不断壮大,但网络民意毕竟不能代替全部民意。其次,微博还仅仅只是现行体制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而已。

“微博问政”不可能消除与现行体制间的沟通障碍和难点,网络舆论不能代替正常的制度来化解社会矛盾。网友在两会之后登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微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微博已成为“僵博”。微博问政的突出特点是通过网友大量的转载和评论,再加上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将某一事件炒热升级,进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以形成对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压力。但在当下,还只有少部分社会事件会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舆论热点,其他大量的公众意见并不能一并在这里得到有效的反馈。让民意切实影响政府决策还需通过体制内的有序改革和创新来真正解决。

2.微博围观引发“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提出,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观点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微博因其表达的随意性、信息发布的碎片化,使得普通公众表达情绪可以更加直接,而这种情绪很可能带有一定的不理性成分,情绪化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在社会上的扩散,会对官民关系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导致真实客观理智的意见反而被忽略不计;而言辞激烈的“少数民意”被放大;特别是通过商业化操作的网络推手,很可能形成虚假民意。这就要求政务微博要能做到理性地判断和选择,从而发现公众真实客观的诉求,把有价值的意见传递到现实社会的政治平台上。

3.政务微博角色定位欠缺

目前,政务微博发挥更多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作用,在与公众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还存在欠缺。

首先是角色定位的难题。领导干部在微博中往往面临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转换的矛盾。他们在微博中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问题往往很难应对。政务微博并非已走向成熟,而是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要走,还有待规范化制度化,关键是人力的投入和一整套机制的建成。

其次是语言方式的转变。微博上草根化大众化的话语环境,导致了对发言方式的不同要求。官员在微博上的发言如果不能抛弃官僚化的话语体系,就无法真正与网络话语体系相交融。

三、微博问政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

社会治理创新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网络舆论是检测和研判这些突出问题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源,借助网络激活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唤醒公民意识,促进官民互动,是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治体制改革。

1.鼓励公众参与,推动微博问政纵深发展

微博使得基层级政府部门从前的瞒天过海难以掩盖,使上级政府部门能全面直接了解到真实的民情民意,有效缩小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有利于扁平化的社会治理。微博带来的信息畅通,使中国公民对社会事件更加了解,这会提升社会理智,有助于构建一个真正的良序和谐社会。

要充分发挥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正向作用,就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引导和整合,如“微博征集”、“微博调查”等。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将公众的参与热情纳入到体制内的轨道中来,并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将微博中的“微”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2.强化公众的媒介素养,构建和谐互动环境

我国当下仍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微博等新媒介监管,这就对网民个人自律提出更高要求。

因为可以匿名发言,网民挣脱了现实社会的角色束缚,道德舆论监督在虚拟世界缺失,现行法律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定也不够明晰,导致网民群体的道德责任感下降。在这种前提下,网民对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不当行为和言论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因此,每个人在微博中应首先担当起自己行为和言论的把关人,尤其对不良信息不随便转发和评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微博达人而言,要珍惜手中的话语权,强化责任意识,强化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作为广大的信息消费者,也要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和甄别力,避免在网络的极化言论中迷失自我。

3.放低政府身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政府社会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信息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网民的参与为政府提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来源。政府部门通过与公众的交流沟通,了解公众的真实诉求,了解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然后进行统筹规划,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微博问政恰恰是创建了一种网络环境下网民参政议政、政府回应、部门落实的信息交互模式,健全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但是我国政府的社会治理依然与以往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没有本质区别,而网络以及微博舆论的扁平化方式要求社会管理的方式与之相适应。如何科学利用微博辅助政务,实现政社的良性互动,如何利用微博作为平台为公众解决问题,仍然需要从政府运行机制入手进行改革,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与突破。

对领导干部而言,微博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新工具。但是在微博这个草根百姓的舞台上,高高在上的官样文章是不会受到网民欢迎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放低身架,突破传统的执政理论和思维方式,把自己作为网民中普通的一分子,真正摆事实讲道理,并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权威,引领舆论。

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各种意见和情绪会在极短时间内传播扩散。而在虚拟世界中,公众一旦失去鉴别真伪的能力,就有可能被居心叵测者利用,这对社会稳定是一种挑战。因此在热点事件发生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挤占舆论空间,并及时回应公众的质询。其次,制定与网络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只有对微博的监管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微博规范运行,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更有效地发挥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总之,微博这种网络新媒介在带来社会治理复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动力。面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政府部门要借助这一新平台,一方面使其成为在信息透明、利益表达、权力监督等方面的有力工具,从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微博信息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如此才能使微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从而加速创新社会治理的步伐。

引文注释

①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②朔风.微博问政与公共意识的培育[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2).

③徐旻敏.当前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中共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