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从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看我国经济体制发展走向

  • 投稿Miss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20次
  • 评分4
  • 11
  • 0

郭加玉

摘要:我国采用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平稳运行到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本文重点梳理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历程,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展现,对下一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渐进式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体制平稳运行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不同于东欧和前苏联的“休克疗法”。Sachs等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围绕“局部均衡”进行改革并由此形成“中国模式”,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进行,却不能持续;而“休克疗法”展现的是“一般均衡”,改革在经济、政治等多领域同时进行,并带有可持续性。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且地区性差异明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改革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统筹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后,采取渐进式改革,使我国成功地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重大的成果。

一、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成果展现

1.渐进式改革特点

对于渐进式改革特征形成两大共识:

第一,增量改革引导下的逐步推进。渐进式改革并不以一步或短时间内扭转旧体制下的利益和社会结构作为改革的主要方式,而是阶段性、逐步瓦解涉及经济体制在内的起阻碍作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增量式改革是在政府控制与监督下,逐渐在起到主导作用和率先改革后发挥作用的部门展开,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领域。例如,在对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逐步放松对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的控制力,又保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并逐步焕发出国有企业的活力。

第二,局部试点到推广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推行的渐进式改革并不是盲目地在全国范围之内统一进行,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通过试点进行创新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建立旨在探索现代开放型城市建设理论,率先建设深圳、汕头、福州、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在经济特区普遍取得良好成果后,通过总结经验,积极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开放模式。

2.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展现

(1)建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标志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广大共识。在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实现。国有经济依然在关键重点领域得到快速的发展,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在焕发市场经济活力、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分配方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推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在政府调控方面,积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进行市场调控,尤其是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基本保险制度,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等。

从1978年到2013年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最初3645亿人民币增至56.9万亿人民币,增长150多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0 元增加到26955元,增长6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8896元,增加66倍,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粮食产量从2004年起到2013年实现“十连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于2013年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根据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 年的2.3%上升到2014年的27.8%,我国成为对国际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国家。

(2)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对外开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打破计划经济封闭状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表现。从最初经济特区设立,到14个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建设,再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以点带面,以面成片。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13年突破4万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提升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国家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面开放格局。”新丝绸之路的提出与建设,是新型大国关系下的新型对外开放形式,是我国为加快国际资本流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协调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拓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而作出的努力。

二、我国从渐进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从农业领域率先改革,完全可以看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开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逐步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解放思想,活跃市场,并确立“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而并不是激进式地跳跃到市场经济,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是符合我国特殊国情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到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通货膨胀严重,出现商品抢购风潮,价格体系遭到破坏等,经济领域的寻租活动逐步影响到社会各方面。为克服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三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在治理经济环境与整顿经济秩序”。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变化发展中蕴含着矛盾,需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伴随着改革的进程不断发现问题克服矛盾,逐步推动质变。“计划经济”一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必然蕴含着巨大的跳跃与矛盾,需要采取渐进式的温和推动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激进式改革所必将导致的社会矛盾。

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标志着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要求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为改革过程保驾护航;深化对外改革,逐步向全面开放过渡。这一时期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时间,可以说进行的改革在与时间赛跑。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丰富完善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等。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商品经济”概念的提出,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完善经济体制建设,充分体现了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脉络,表现出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

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表明我国改革将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开启全新的旅程。

1.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决定》明确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旨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不断科学合理,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而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并努力开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确定了市场的地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机制主要蕴含在供求、价格和竞争三者有效结合并发挥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依赖于“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减少政府过多干预与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改变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角色,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合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2.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出发点是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明显改善,但城乡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人均收入差距等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成果,维护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权益,依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维护好满足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工作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健全完善收入分配体系,逐步减小收入差距;推动资源区际优化配置,实现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教育医疗事业改革。

3.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决定》提出去行政化改革,逐渐将市场机制引入到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推动行政单位合理配置资源,减少行政化干预造成的弊端,打破思想束缚与制度约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具体方向、措施和目标。“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更加依赖法治体系,发挥法律制度的约束力。权力运行过程中滋生的腐败现象成为影响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弊病,加强廉政建设、制约权力运行和构建监督体系成为反腐建设的关键。“要坚持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林毅夫,蔡昉,李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J].经济研究,1993,(9).

[3]杨作书.从历届三中全会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路径走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20.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