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国内研究综述

  • 投稿小鲸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84次
  • 评分4
  • 78
  • 0

郭娟

摘要:农民市民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近年来,学界开始将视角从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转向居住在农村的广大传统农民,对居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居住集中化、农村城镇化、传统城市化、农民职业化、社会关系现代化五个视角对国内学界在居村农民市民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期望对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居村农民;市民化;城镇化

2014 年7 月30 日,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这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学界,2000年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城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上,这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扩张等现象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后,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问题热度依旧不减,学术界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趋于深化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居住在广大农村的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一、居住集中化视角

吴业苗从居住集中化的角度对居村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居村市民的概念。他认为,我国农民市民化不能照搬西方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向城市迁移方式演绎我国的市民化路径。围绕城市减少农村人口,这种市民化路径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或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是行之有效的,但容易导致城市病泛滥,严重的会造成“拉美陷阱”(拉美陷阱:拉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动员农民进城,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因不能妥当安置涌入的农民患上新老问题综合症)。所以,农民市民化应是农民工、城郊失地农民及居村农民“三位一体”的市民化。毫无疑问,占据农民人口绝大多数的居村农民市民化应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重头戏。他指出,农村城镇化、农民居住集中化与农民非农化既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强大动力源,又是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承受载体。居村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分步骤实施:第一步是进行集中区建设,第二步是推进农民非农化。集中区旨在对所有居村市民进行等值化公共服务。

二、农村城镇化视角

葛正鹏从农村城镇的角度对我国居村农民市民化道路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市民不光指居住在城里的人,而是具有同等国民待遇、城乡共同体的正式成员。目前,中国农民市民化问题,不仅要探讨从农村地区流入到城市的迁移者,以及城郊失地农民的身份与权利等问题,更需要关注仍然生活在农村自然村落的广大农民的身份、权利、生产与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问题。他指出,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应该是多元的,必须建立在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基础上。影响农民市民化的因素,现存的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应该通过改革加以完善。此外,政府的支持以及市民化过程中农民身份的自我转换也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居村农民市民化的路径选择上,葛正鹏主张通过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建立农村城镇体系以达到农民市民化。

三、传统城市化视角

姜作培等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与葛正鹏观点不同,他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向城市市民转换的经济社会过程。在姜作培看来,农民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离开乡土向城市迁移。他从认识障碍、政策障碍、制度障碍、信息障碍及素质障碍五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障碍,又从对农民市民化的认知统一、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的方针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就业市场机制统一及社会保障待遇统一五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思路选择。虽然农民市民化的理念不同,但路径的具体执行方面又殊途同归,都归结到了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四、农民职业化视角

刘吉双认为,只有正确辨识职业农民、居村农民、市民、市民化概念,才能厘清居村农民市民化的演进路径。他认为,居村农民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职业农民、个体小农、农村商人、农业企业家、农村经济人、在农村打工者等。市民与农民不是对立、平行的概念,市民的外延大于农民,市民是农民的上位概念,农民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民内涵沿着原始农民、个体农民、身份农民和职业农民的路径,逐步迈向居村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民概念的职业属性是自然分工的结果,农民概念中的身份属性是人为强加的后果,由身份农民回归到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性选择,未来中国居村农民是职业农民的新兴阶层共同体。刘吉双主张让市民回归本义,在积极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同时,也要关注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为农民就地市民化提供政策优惠支持。

五、社会关系现代化视角

王道勇等人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农民市民化增强的表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农民超越自身的传统性的过程。通过对定县(定州市)的再调查,他发现,农民在接受现代市民素质、实现市民化的同时,自身的社会关系也在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向:农民的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出现转变,自发性组织在增多,信任观也从传统的特殊主义信任开始走向现代市民性的普遍主义制度信任。在建构和完善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制度体系时,这些都值得重视。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市民化外,在经济生活上农民、市民差别的日益模糊、政治参与意识及实际参与程度的日益增加、日常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取向等,也都是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内容之一。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居村市民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村农民市民化路径选择方面。对如何实现居村农民市民化,有的学者主张建立集中区、非农化,有的学者主张建立农村城镇体系、城镇化,有的学者主张城乡全方位统一,还有的学者主张将身份农民逐步转换为职业农民。虽然路径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共同繁荣。此外,也有学者对居村农民市民化后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并发现市民化后农民的社会关系也逐步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不难看出,居村农民市民化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还不多,在居村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政策研究以及可行性研究方面都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吴业苗.居村农民市民化:何以可能?[J].社会科学,2009(07).

[2]吴业苗.农民转身:新型农村社区的适应处境与公共服务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13(01).

[3]吴业苗.小农的终结与居村市民的建构——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农民的一般进路[J]. 社会科学,2011(07).

[4]葛正鹏“. 市民”概念的重构与我国农民市民化道路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09).

[5]葛正鹏.论三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J].经济体制改革,2007(02).

[6]葛正鹏.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研究的新视角[J].经济问题,2007(04).

[7]姜作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04).

[8]王道勇.农民市民化:传统超越与社会资本转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

[9]王道勇.邓小平的农民理论及其时代价值[J].社会社会主义,2008(03).

[10]文军.农民市民化[J].开放时代,2009(08).

[11]刘吉双.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居村农民市民化演进路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27).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