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炜 康锦润 陈萍
摘要:公民性和地域性建筑成为建筑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淮安市为例,论述公民性与地域性在新旧城区的不同体现,以探寻公民性与地域性的重要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建筑;公民性;地域性
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全球建筑统一化模式泛滥盛行,千城一面,人们逐渐感受到传统地域建筑的势单力薄,民族建筑艺术的逐步消失殆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文化模式的审美疲劳感。这也印证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再次释放光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才能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用传统文化激活建筑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忘记传统,公民性与地域性将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的精神代表。
一、建筑公民性与地域性在城市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建筑的全球化以“国际风格”开始,一段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让我们曾以“民族风格”“社会主义新风格”抵制和拒绝现代建筑。今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公民性、地域性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就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一样,它们之间已不再是仇敌,而是互相包容,建筑在全球化的同时应该囊括地域建筑、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该全球化的就理直气壮地让它全球化;适合于公民性的,就毫不犹豫地归于公民性;适合于地域性的,就毫不犹豫地归于地域性。建筑宗师冯纪忠说:“所有的建筑都应该是公民建筑。”建筑公民性便是指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布局中倾注人文关怀,并积极为现代生活需要探索高质量的表现形式。国际建筑大师王澍曾说:“回到未来,未来在乡村。”建筑设计建造时应该营造乡村式的建筑,以当地的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特色,这样的建筑才会滋养生活其中的人们。
建筑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也不是关注建筑的全球化形式,建筑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应体现得尤为明显,也就是公民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回归到建筑的本质:为人服务,为公民服务。将近100年之前,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山鼻祖勒·柯布西耶在他的名著《走向新建筑》中曾指出:“当今的建筑应专注于住宅,为平常而普通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标志……为普通人,为所有人,研究住宅,这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这是一切。”作为科技盛会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把“Better city,better life”作为主题,完美地体现了城市的重要使命——更好的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只有根植于所处地区的环境中的建筑才具有地域性,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既包含着地域性向国际性的转化,也包含着国际性对地域性文化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是对立统一,也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本土建筑文化只有通过对国际建筑文化开放并吸收现代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环境营造的方式,才能对建筑地域性优化重组,发掘传统的新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地域建筑的旺盛活力和持续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方面,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要冷静思考,自信面对,并对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并运用于传统的建筑中,不但要自觉地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还要积极地推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
二、旧城区公民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地域性和公民性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淮安市进行了走访调研。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从老民居到现代建筑,从古建筑文化保护到力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过程。城市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淮安市逐步与国际化现代建筑接轨,江淮民居建筑特色渐渐暗淡,淮安市历史沉淀多年形成的一派建筑风格亦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的城市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传统的生活场景,淮安市夕阳红广场就是公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夕阳红广场紧挨着人来车往的北京北路,这个略显局促的街头广场,每天却吸引着4、5千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年人,有些老人从20公里外的地方专门赶过来,在这里看淮剧,下象棋,跳舞唱歌,足以说明具有传统活动的广场对于居民的重要性。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必然迅速上升,老年人物质层面的“养老”基本不存在问题,但精神层面的“养老”还存在问题,社区和社会组织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措施。一份调查显示,城市老人中时常感觉孤独和偶尔感到孤独的比例超过90%,解决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城市和环境也可以承担部分功能。淮安市需要增加建设像夕阳红广场一样具有公民性的环境来解决居民的精神追求。
我国城市化过程伴随着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在城市建设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集中安置,形成一片集中安置区,或者城市发展绕开村镇发展,在此阶段城市形成了许多的城中村。
淮安市革命新村就是典型的城中村,位于西安路,其形成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资源与规划的断裂,是城市低成本扩张的后果。革命村代表着淮安一个发展的印记,由于这个区域的建筑大多数是居民自建,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规划设计,应该属于新民居建筑的范畴。建筑具有典型的传统建筑的符号,具有空斗砖墙、瓦屋面,传统的屋脊和山墙,这里居住的人们对自己的建筑倾注了特定区域的特定人文因素,是建筑地域性的一个经典体现。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仍需解决,更新也许不需要全部拆迁,也许需要进行改造更新,维修或拆除危险房屋,完善基础设施,保留其原始的民居建筑的特色,革命村也许会成为具有典型淮安传统的民居建筑。
如果说革命新村是被动的产物,那么淮安河下古镇则是居民主动营造的。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一区域和周恩来故居毗连,已经成为淮安的重点开发区域。古镇是淮安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整个街区是具有典型特点的明清民居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为民国及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的民居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的结合南北民居特点的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古镇有狭窄的街、巷,有着发达的水系和联系交通的小桥,这些巷道的石板在人们几百年使用过程中已经变得油光锃亮,它们见证了人们的生活,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河下镇区域内还有吴承恩故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也都是典型的院落式的地域性建筑。河下古镇具有厚重的地域性气息,不失为淮安市建筑地域性特征体现。不过鉴于河下古镇当前的建筑使用情况,我们还需深思,如何提高其公民性,让这一区域“活”起来,毕竟好的建筑应该是公民性与地域性的完美结合。
三、新城区公民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淮安市旧城中到处彰显着地域性特征,新城区的建设主要以翔宇大道排开,部分规划仍在建设中,万达广场位于淮安市清河区水渡口地区,布局保持城市空间的开放,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大住宅的景观面,加强对北边河滨公园和南边钵池山公园景观视线的利用,北侧高层公寓有序排列,最大限度享受小区内园林景观和南边钵池山公园自然景观,远眺北边河滨公园自然景观,面对着淮安的钵池山公园,居住其中的人有着良好的归属感,很好地体现了建筑地域性特征,倾注人文关怀,亦是建筑公民性的表现。
四、公民性与地域性指引的建筑发展方向
公民性与地域性的建筑特点应该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通过对新老区域的调查研究,淮安市建筑在“两性”方面的体现虽有所造诣,但仍然美中不足。对于淮安市旧城区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在建筑形式上以保留部分传统建筑风格,通过建筑的形态、符号及特征,来传承旧城区的建筑文化,对于特殊文保建筑采取修缮方式,作为旅游观光和商业行为的节点;对于新城区建设而言,结合万达广场开发商务中心,集中布置环抱钵池山的高层标志性建筑群;设立淮安南站枢纽核心区,以铁路站房作为主体建筑,塑造现代、高效的交通枢纽形象;以中高层公共建筑覆盖厦门路与合肥路交叉口地段,体现区域中心现代建筑风貌特征;以高层住宅建筑群覆盖厦门路与翔宇大道一侧,突出现代建筑淡雅形象特征,加强与里运河滨水风光带的呼应,以此来更好地体现淮安市建筑地域性,并深刻体现关爱居民的公民性。
我们希望淮安本土建筑师能够在淮安传统建筑和文脉传承上有所突破,冲破千城一面的束缚,让公民性与地域性深深扎根到淮安市建筑中,力求无痕、质朴,在公民性与地域性中探寻建筑文化精神,并在今天的流转和共振中产生灵美的意动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国文化淮安[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0).
[2] 苏涵. 地域性与乡土建筑[J]. 云南建筑,2005(02).
[3]绉德依,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4]孙晶.地域性建筑的魅力及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煤炭工程,2004(12).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中小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K2-024);江苏省2014年度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淮安市传统民居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4ZD85)](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