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以核心城市为依托的安徽省域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 投稿雨人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0次
  • 评分4
  • 66
  • 0

李德想 潘晓东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16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统计数据运用城市经济联系潜力和城市中心性等量化指标,对各地区进行测度比较。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中心城市为核心,对其区域空间进行重构模式研究,重新构建组团式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可以重新组合成四大经济版图,即合芜六马滁安、蚌宿淮南淮北、阜亳和铜池黄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重构

安徽省,如今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转型就必然会面临一些挑战,从区域空间角度分析来看,行政分割导致地方化博弈、中心城市过度集聚等问题逐渐突出。未来,区域空间发展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城市群必然需要进行空间优化与重构,实现整合协调发展。基于实践需求,本文提出了区域空间重构的研究主题。对安徽省区域城市空间从城市群以至更大的区域范围来整合全省发展空间。在对空间重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区域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可能和目标格局,基于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区域空间进行重新划分组合。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等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欧美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且主要是倾向于不同视角的区域空间重构探索。如Irwin等通过城市的中心性测度方法划分城市空间网络体系。克鲁格曼认为城市化过程在空间上基本上依序呈现为“强核、外溢、织网、整合、耦合”等发展阶段。Ihlanfeldt认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空间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相关产业或是交通等对空间重构的影响,如刘曙华(2012)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李延智、杨晓梦(2013)等研究了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影响;曹小曙、刘望保(2005)提出城际轨道交通对珠三角区域空间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从城市中心性和空间经济联系潜力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其具体理论与方法模型如下:

城市中心性,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相对于自身以外其他地区的重要性。本文选取经济、交通、商贸、科教和对外开放中心性五个方面共11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城市中心性进行综合分析。

2.经济联系潜力度

经济联系潜力度的计算包括经济联系总量、潜力强度与隶属度:

公式中:Eij 为两城市经济联系潜力;pi和pj 分别为两城市非农人口数;gi和gj分别为两城市GDP;Dij 是两城市间距离。

三、安徽省区域空间分析

1.城市中心性分析

各核心城市中心性综合得分见表2,中心性超过安徽省平均水平(0.0581)的有三个城市,分别是合肥、芜湖、马鞍山,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重点城市。其中,省城合肥综合得分最高,是最低分池州市的18.75倍。整体来看,皖南的黄山、池州、宣城,皖北的亳州、宿州、淮北等地中心性远低于省内平均值,且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城市人口相对较少经济体量小,另一方面是偏于一隅,政策辐射倾斜力度有限。更多的城市中心性得分位于0.0300—0.0500 之间,例如六安、铜陵、蚌埠、滁州、安庆、淮南、阜阳,这些城市也是安徽省深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省内的协调统筹发展,有力推进周边地市的快速发展,改造皖南小市和皖北整体的落后面貌。

2.城市经济联系潜力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出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联系潜力值与隶属度(表2)。从经济联系潜力值看,可细分为高经济联系潜力城市:合肥、芜湖、马鞍山;中高经济联系潜力城市:淮南、六安、蚌埠、宿州;中经济联系潜力城市:滁州、淮北、安庆、宣城、阜阳、铜陵;低经济联系潜力城市:池州、亳州、黄山。合肥的经济联系潜力最高,表明城市的后续发展实力强劲,中高经济联系潜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发展后劲较强。低经济联系潜力城市的值均低于30,其中黄山市最低为9.03,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23.12。从各城市的隶属度分析,16个地级市大多以合肥、芜湖、淮南、马鞍山、蚌埠等区域作为首选的联系城市。

四、安徽省区域空间重构的主要方案

区域城市空间作为支撑区域发展的基本骨架,区域城市空间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区域空间重构就是要使两者吻合。综合安徽省各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潜力和城市中心性综合指数、隶属度等度量指标,从不同空间维度上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进行重新组合。(见表3)

1.合肥芜湖六安马鞍山滁洲安庆

首先,从各城市的经济联系潜力和隶属度看,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集中在合肥和芜湖之间,表现出高强度的空间联系特征。在城市中心性指数和经济联系值中,合肥市均以绝对的优势稳居第一,因此,将合肥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实属实至名归。泛合肥经济圈的建立,加强区域的沟通和协调,依托合肥芜湖马鞍山的经济、科教、对外开放优势,充分挖掘六安安庆滁州的潜力,努力把泛合肥经济圈做大做强,打造成长江流域耀眼的明珠。

2.蚌埠宿州淮南淮北

从经济联系潜力和隶属度分析,四者之间互为热点城市,其中宿州作为淮北的首位热点城市联系度高达55.3%,淮南作为蚌埠首位热点城市联系度高达39.3%。整个组团的经济联系潜力总值位列四大区域的第二位。从城市中心性得分看,蚌埠市交通中心和科教中心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未来发展中,要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淮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找准自己的区域定位,开展经济合作。

3.阜阳亳州

两地偏于皖西北地区,造成如今的皖西北发展短板。在经济联系潜力上,两者互为热点城市,经济往来比较频繁。从城市中心性分析,两者总量都比较低,但是交通中心性是其优势所在。阜阳毫无疑问是作为中心城市,两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该区的交通、人力、药材交易等优势,有针对性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带动区域发展。

4.铜陵池州黄山宣城

该地区是省内“小而美”的特色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徽派文化突出。从经济联系潜力度和隶属度看,各地与合肥、芜湖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宣城隶属度高达64.8%,铜陵隶属度超过52.7%。表明该组团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有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的趋势。再从城市中心性角度分析,铜陵得益于其有色金属产业和铜陵港,综合得分0.0484,全省排名第三无疑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该地今后要继续向合肥经济圈靠拢,加强经济的互补性,同时做好长江航道和黄山、九华山三张王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虑城市中心性和经济联系潜力,安徽省区域空间重构方案为:合芜六马滁安、蚌宿淮南淮北、阜亳和铜池黄宣四大区域,其中合肥、蚌埠、阜阳、铜陵分别作为各区域的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各城市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全面的反映安徽省各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空间重构过程,但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准确、构建思路是否可行、重构方案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腾云.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

[2]渠立权.淮海经济区区域空间结构评价与重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

[3]周阳敏.包容性城镇化、回归式产业转移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

[4]张海峰.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中心城市流量经济效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5]高翔“. 三分巢湖市”对安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3.

(李德想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潘晓东单位:云南大学经济(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