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社会科学正文

辽宁省推进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 投稿宝江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98次
  • 评分4
  • 89
  • 0

曹旭 赵诗琪

摘要:辽宁是新中国建设的最大重工业基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过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本文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辽宁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城市作为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的地位不言而喻。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威胁。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住房、就业、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必将阻碍城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甚至可能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辽宁省,要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必须推进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第一,探寻自然环境和过程改造的平衡,通过绿色、生态设计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效应;第二,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第三,促进城市居民低碳、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第四,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市民与自然和谐统一;第五,通过改变人与人、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1]城市的循环发展必须依靠新能源、新技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这是对“过度生产、过度开发、过度浪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使原有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浪费型向节约型过度,有助于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的结合,既注重发展速度,更要追求发展质量,合理配置与使用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辽宁城市主要特征

辽宁省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自然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等4个方面。

1.自然环境现状

辽宁城市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空间分散,分类布局。全省共划14地级市、15县级市、20县、9自治县、56市辖区,其中有5个沿海城市,也有鞍山、本溪等资源型城市。辽宁地理区位优势显著,是我国东北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带的连接点,作为关内与关外之间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与亚洲、欧洲乃至世界交流的前沿;属于大陆季风气候,位于北温带地域范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降水多,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花生、水果、中药材、皮毛、柞丝、水产等较丰富。

2.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经过60多年开发建设,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形成了机械、石化、电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机械工业群包含高压输变电设备、造船、仪表、机车等,石化工业体系较为完备,具有火电、水电相结合的大电网,钢铁工业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实力强盛。此外,纺织、轻工、医药、建材等工业产业基础相当雄厚,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等相关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也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多种工业产品所占比重均居国家前列。[“2]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为13.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2.8%。2014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86亿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4%。

3.社会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辽宁城市人口发展呈现总量大、结构日趋合理和居民文化程度逐渐提高等特点。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呈显著变化,地级市由9个增加到14个,特大城市增加了6个。与之相对应的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剧增,涨幅翻了4倍,最快的是营口、阜新与本溪。而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约减少了70%,城市人口以较快速度发展,与重工业基地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直接相关。比如,鞍山、抚顺、本溪,由于钢铁、煤矿、石油等产业快速发展。近几年,辽宁省城市发展整体趋势良好,无论城市居民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还是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都有明显改善,但一些指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省市。

4.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的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煤矿资源、金属资源等自然资源。近年来,辽宁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剧增,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致使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目前,自然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和制约辽宁城市发展。辽宁省共有58个市县,若将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分为优、良、可、差4个,其中能达到“优”的是以辽东山区和沿海地区为主的22个县市,占全省总面积40%左右;位于辽西地区和辽中平原的22个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生态环境质量属于“可”的有12个县市,辽宁省西北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令人堪忧。[3]

总之,在体制转轨、资源衰减、生态破坏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辽宁省城市发展累积形成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阻碍了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三、辽宁省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企业创新能力弱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当前老工业基地振兴、资源型转型背景下,产业升级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而相对落后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制约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和进度。辽宁省虽然原材料较丰富,产业基础较雄厚,但企业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应用较少,致使工业绩效过低。“十一五”以来,辽宁有研发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率呈下降趋势,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零部件、核心技术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过高,所损失的行业利润高达约30%~70%。因此,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工业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辽宁省经济发展传统,由此造成了工业结构偏“重”。目前,在重化工业结构中存在大量高能耗、低产值的行业、企业;偏短的工业产业链也不尽如人意,过多的物质材料成本投入仅仅换来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零部件产品比重偏大,而高附加值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等产品带来的产值较小。“十一五”以来,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程并不顺利。省内多数县市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传统农业占很大比重,诸多县市以发展煤炭、电力、冶金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为主,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由2006 年的10.6:51.1:38.3 调整到2014 年的8.0∶50.2∶41.8,而产业结构失衡将会阻碍城市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

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依赖和消耗过多的资源,导致多种资源已经或接近枯竭。近年来,辽宁省各方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辽宁省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平均水平很多,单位工业增加值高消耗水平也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多年来,辽宁省工业发展的三废排放量过高,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而与之对应的环境改善指数与污染治理指数却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目前最紧迫、重大的问题是减轻辽宁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严重依赖,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4]

4.市场化程度较低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经济在中国经济所占比重大,是改革开放前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比较,辽宁省利用外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规模不大,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地区间的开放程度不平衡,沈阳和大连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总额占全省的70%以上,与其他地区差距逐渐拉大。在辽宁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问题,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辽宁省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健全科学创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各城市政府要努力创建科技创新服务的平台,充分调动一切科技资源,尽快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支持鼓励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成果研发,提升其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同时,要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沈阳“大学科技城”、特色产业基地以及高新区的载体优势,以重大工程项目和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辽宁制造”转变为“辽宁创造”。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建设以及沈阳、大连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建,形成辽宁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和集聚区,推动高质量产业化项目的实施。[5]

2.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辽宁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产做深、二产做强、三产做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辽宁可凭借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领域具有的先天竞争优势,海洋产业、生物制药和新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电子信息、新能源和高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较大发展潜力,以及环保产业较好的基础,着重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业、生物制药业、海洋产业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积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使用

由于重化工业比重高,辽宁的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基数过大。随着能源消费的持续增加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加大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成本,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各城市要与区域性资源再生产基地加强协作,资源共享;资源型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完善明晰的资源产权机制,改善资源价格机制等,促使资源高效利用;辽西的半干旱地区可大力发展节水产业,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除此之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也要遵循节约优先的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辽宁还应注重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具体措施包括,设立新能源的专项发展资金,凡属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新能源企业,应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4.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的制度设计

作为辽宁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体制与机制的缺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对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与约束,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城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监管制度,严格遵守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各项红线指标,完善资源资产产权与用途管制制度。同时,要加强统计监测,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针对辽宁尤其是辽西北地区严峻的生态形势,还应加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立法部门应根据辽宁的实际制定具体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态补偿的主客体,以及与之对应的责任义务和补偿标准等指标,不会再出现空谈生态环境的补偿问题。

5.积极发挥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广泛促进城际合作。从宏观经济效益出发,针对分别以大连市、沈阳市和锦州市为中心的辽南、辽中和辽西3大经济区域各自的特色,利用土地审批、税收等调控手段,引导投资者的行为。积极促进沈阳、大连辐射作用的发挥,带动腹地与口岸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腹地基础的优势,协调好相关城市的互动,调整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群与产业链。还要注重港口优势的发挥,适当转移重型产业制造基地,促进临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各城市要针对自身特色条件探索有效模式,制定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的有效模式,也要分解落实任务,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未来,城市会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客观规律落实好城市发展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城市作用。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实现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应在保证一定经济规模、速度的同时,要立足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致力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恪守以人为本的生产理念。探寻经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改进城市环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坚持走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第二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组委会.2009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报告(节选)——城市绿色发展的研究[J].青海科技,2010,17(1):6-9.DOI:10.3969/j.issn.1005-9393.2010.01.004.

[2]张辽.辽宁省城市综合承载力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3]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N].辽宁日报,2014-06-05.

[4]翟璐.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及路径选择——以辽宁省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基金项目:省社科联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编号:2015lslktzixxjc-07);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W2014027)]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