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金融银行正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育思考——基于学分银行导向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1-16
  • 阅读量24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学分银行制度是终身学习背景下的产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认证、兑换和积累。文章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学分银行制度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困难,从而思考高职院校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学习;学习成果;兑换和积累;工商企业管理


  “学分银行”概念是在终身学习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我国高职院校基于“学分银行”的管理制度刚起步,发展较为空白并且阻碍较多。未来企业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的学习认可如果仅靠学校期中期末考核综合所得学分评判显得“纸上谈兵”,不能反映出管理者在社会、经济等环境不断变迁下的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终身学习课程包括书本知识、经验积累和个人应变能力等,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是动态调整的。


  1“学分银行”制度和功能


  1.1“学分银行”制度的含义


  学分银行借用“银行”一词,说明它应当具备银行的储蓄和兑换功能,它兑换的是学历或资格。它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和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学分通兑,未来甚至在国际上流通。它打破了学历壁垒,让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享有同样资历,为社会上渴望通过学习实现理想的成员提供了终生学习机会及认证。


  1.2“学分银行”制度的功能


  “学分银行”制度在大数据和信息化发展不断推进背景下具有调节教育机构、企业招聘单位、学习者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终生学习管理机制,缓解了社会和招聘单位关于受聘者学习成果真实认证信息不对称问题。教育机构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调整设置服务于企业的教育模式和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学分。学习者可以灵活规划学习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并获取一定学分。企业招聘单位可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提供的国家认可具有统一标准的学习成果认证对受聘者进行评价从而决定录取决策。


  “学分银行”制度是国家终身教育构建的基石,它将原本隔绝和无法衔接的学习成果有效结合起来,让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具有透明性、可比性和可转换性。打破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让学习本质不再有校内校外、正规与非正规之分,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社会化逐渐形成。


  2“学分银行”制度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作用及难点


  2.1“学分银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作用


  2.1.1为企业管理者终身学习搭建“立交桥”


  企业管理者所拥有的知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之后很有可能成为企业管理层中的一员,在学校中的学习是有限的并且不可应对将来环境的变化,所以管理专业的学习是终生性的,学分银行制度为他们搭建了终生学习“立交桥”。此外,随着管理学的发展,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它属于跨学科专业,涉及经济学、心理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统计分析等,传统校内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者必备知识素质,终生学习理念将让这些管理者通过不断的跨学科和跨界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学分银行则将他们的这些学习成果连续保存下来。学分银行将零散的学习活动转化成了连续的过程,让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些学习机会具有横向延伸、纵向衔接和多样化特点,教育学分的积累和转化可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2.1.2提供丰富、开放的选课体系


  工商管理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经济管理理论包括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涉及多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国际贸易等,特点在信息科技、大数据和新零售的发展下,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管理决策也成为管理人才必备技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制定学习计划,选取自己感兴趣、扩充知识面的课程,通过学习获取学分并存入学分银行,例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数据分析应用课程,学生的选课对教师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工商管理背景调整课堂内容,具体教学中突出数据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应用,所以学分银行制度对学生和教师两者都具有监督和激励机制。


  2.2“学分银行”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难点


  2.2.1学分认定主体不清晰


  学分银行没有学位授予、资格评定和颁发证书的权利,它不是学分认定的主体,学分认定标准不同导致学分认定没有太大意义。目前部分地区成立的学分银行虽然借鉴了银行的汇率结算思想,认为在不同教育类型下学习成果可以根据一定标准兑换成学分,但是学分认定工作难以实施导致这些学分的价值不明显。


  2.2.2学分兑换和折算率没有统一标准


  构建“学分银行”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制定科学合理、统一标准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才能确保学分在不同教育形式、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互认。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学科较多,不同时间、地区和学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例如,10年前大数据不是时代热潮,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对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并不是重点,但是在今天这门课程却至关重要,这就意味着10年前毕业的管理专业学生在当时的合格成绩折算到今天并不一定合格,他们需要继续进修让自己保持合格成绩,但是如何设置合理的折算办法具有较大难度。通兑标准更难制定,系数计算所涉及因素较多范围更广,测算难度很大,并且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支持和认可,否则就是无效的,另外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否则会出现通兑率不合理的情况,所测算出的学分影响用人单位的正确评判。


  2.2.3教育者的管理难题


  学分银行制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推行过程中存在管理难题。学分银行制度的成功推行,意味着管理者的工作大大增加,从传统的以专业和班级为单元进行管理变成以学生个体为管理单元。这就意味着,学籍管理档案和选课方式依托于学生间的差异将细致化,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都会大大增加。


  2.2.4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学分制是学分银行的基础,早于2001年教育部就已发布《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04年又发布《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为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提供了政策依据。实际中,至今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仍是学年制,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推行较缓慢,这也严重滞后了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进度。政府所制定出的政策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根据政策指导落地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学分银行是基于整个教育体系搭建的,高职院校实施进度不统一会导致学分通兑出现问题。


  作者简介:左芊(1978—),女,湖南长沙人,本科,硕士,副教授,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