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企业管理正文

科举制弊端与明清政治的衰落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91次
  • 评分4
  • 60
  • 0

黄水银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 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曾起到积极作用,它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途径。但由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腐败,造成贿赂成风。主考者为一己之私利而泯灭人才,考生则为进官而卑躬屈膝,造成科举制的消极面扩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科举制;弊端;明清政治;衰落

中图分类号:K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44-01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它始创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上无论是任何朝代,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相应的选官制度来选取人才巩固其统治。科举制创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一为创立于隋;二为创立于唐;三为创立于汉。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的意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分歧。今人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提出了科学的看法。狭义上的、严格意义上的科举制是以进士科出现作为起始标志的。然而根据大量的史料证明隋朝时已有了进士科,所以科举制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的观点是较稳妥的。无论哪一种制度或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毫无弊端的,科举制度也一样。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了正能量,选拔了一批有用的、优秀的官员。科举制度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但由于统治者的自身腐败,造成贿赂成风。主考官为一己之私利泯灭人才,造成科举制度走向消极。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有记载:“是时吏部之法行始三十余年,虽已弊矣而未甚滂流。官纪已絮乱,麟得之后,不甚其弊。”此后,科举之弊的记载不绝于书。

一、上层统治阶级对科举的干扰和对寒门知识分子的打压

上层统治阶级凭仗权势对科举考试横加干涉。特别是唐中后期,由于政治的腐败,请托之风更加盛行。一些公卿大臣因其掌握荐举权,也贿赂公行。有些考生为了达到及第的目的也不择手段。在《太平广记》写李君的一文中这样写道,李君多次科考不中,在绝望中却碰到了公然标价出卖进士的侍郎郎君,要钱一千贯可致及第。于是李君交上一千贯钱,明年果然及第。《太平广记》并非官方史料,而是民间的一本小说,但也能反映和揭露唐朝官场的丑陋以及唐代科举制度中营私舞弊的黑幕。因为取士大权被官僚集团所把持,公卿大臣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并通过亲友、门生故吏的关系竭力控制着进士科,使其子弟的科考及第,而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空怀济世之志,上无朝廷附离之援,下无乡曲吹煦之誉,单纯期待知举者的公正。因而寒门子弟受到其打压和排斥。在大中十四年,中书舍人裴坦知贡举,“时举子尤盛,进士过千人,然中第者皆衣冠士子”。而诗人刘虚多次应试不及第,在考场向考官献上一首诗”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尤着麻衣待主公“写出了诗人二十年失意的痛苦。在这种黑暗的科举幕后下,充斥于士子当中的亦是一片污浊空气。人们专在搜寻关系上做文章,绝大多数入士无门的知识分子曳裾于达官门下,向他们投书行卷,恳求他们哀怜其不幸,赏识其才干,拔之于泥途。为了取得援引,士子们投机钻营不惜降低自己人格的卑劣低声下气阿谀奉承。就连一代人望的韩愈也不免于此。

二、科举本身所带来的功名利禄

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倾斜,因为士子们一旦金榜题名,便有了异于常人的声望和地位,不但自己终生为名人,还可以光宗耀祖。所以父教其子、兄教及弟、姐劝其夫,无所易业,一时间“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影响着一代世风。在这样的观念和社会情况下,知识分子只有把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希望寄托在科举功名上,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条布满污浊的人生道路,并且终生无悔。不知多少文人将一生光阴抛却在名利场上,甚至抱憾终生。

三、考试内容和方法

唐初进士科只考策文,高宗时又添加了试贴经和杂文。“贴经”在明经考试上已暴露尖锐的问题,考官为了解决考生众多,录取名额有限的矛盾,在试题上大做文章,往往选择似是而非生冷孤僻的经句刁难举子,举子们则揣摩考官的心理,专将一些孤僻幽隐的句子收集在一起编成诗赋。举子们把数十万字的经文及注疏熟背下来本身就耗费掉许多精力,光是贴经这一项考试内容就已经让学子们招架不住了,何况还有策文、杂文这两项考试内容。杂文包括表、论、赞等文体其考试内容真可谓壮观,造成了学子们一生光阴都浪费在其繁杂的考试上,待到金榜题名之时也已老矣。然而,到了明朝,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成的文章,反而不重视考生的实际知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还是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八股文内容空疏,接近于一种文字游戏,虚耗了无数人士的心血和光阴。因此,八股文越是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测验选拔功能就越造成全民族才思的浪费。因此,不少人将大明江山的覆亡归结于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将八股文的危害提升到贻误国家社稷的高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宝昆.大规模教育考试社会控制功能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海峰.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