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甘薯蚁象在重庆的发生调查及成灾原因初探

  • 投稿冷凝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38次
  • 评分4
  • 81
  • 0

王容燕1,陈书龙1,王良平2,张菡2,范开举3,邹祥明3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2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万州404115;3重庆市巫山县植保植检站,重庆巫山404700)

摘要:为探明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的发生规律,2011—2012 年对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主要以幼虫、蛹、成虫在窖藏薯块和田间遗留的薯块中越冬。甘薯蚁象在育秧田发生集中,危害严重。育秧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玉米套种田发生危害较轻。成虫发生高峰期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没有明显的世代数。甘薯蚁象繁殖力强、能够安全越冬和不间断食物链是重庆地区甘薯蚁象成灾的主要原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甘薯蚁象;育秧田;发生;成灾原因;重庆

中图分类号:S433.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96

Survey on Occurrence of the Sweet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Causes of Its Outbreak in Chongqing

Wang Rongyan1, Chen Shulong1, Wang Liangping2, Zhang Han2, Fan Kaiju3, Zou Xiangming3(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IPM Centre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2San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Chongqing, Wanzhou 404115, Chongqing, China;3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Wushan, Chongqing, Wushan 404700, Chongqing, China)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sweet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in Chongqing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2011and 2012 in Wushan county, Chongqi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The larvae, pupaeand adults of sweetpotato weevil in tuberous root could overwinter in storage or in open field. The sweetpotatoweevil occurred seriously in nursery bed. Therefore, the control of sweetpotato weevil in nursery bed was veryimportant. The damage of sweetpotato weevil was more serious in the field of monoplanting sweetpotato thansweetpotato interplanting with corn. The peak period of adult occurrence was from beginning of August toOctober. The different generation of weevils was not distinct. The causes of sweetpotato weevil outbreak wereits high fecundity,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overwinter and sustain food source in Chongqing area.

Key words:Cylas formicarius; nursery bed; Occurrence; the Cause of Outbreak; Chongqing

0 引言

甘薯蚁象(Cylas formicarius)又称甘薯小象甲,是国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在中国南方薯区发生严重,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自治区)[1]。甘薯蚁象在甘薯生长和贮藏期间均可为害。主要以幼虫蛀食薯块成蜂窝状,引起薯块腐烂,也能在茎内蛀食成孔道,影响蔓薯生长;成虫则能直接咬食薯块、幼苗、嫩茎和叶柄,将薯块表皮咬成小孔,并在其中产卵。薯块被害后发出恶臭,人和家畜均不能食用。蚁象世代发生重叠。成虫常栖息于隐蔽处,有假死性,通常多作爬行迁移,在傍晚有飞翔现象。主要以成虫在薯块、薯蔓内以及受害薯田的残薯、杂草、土缝、砖瓦、石块底下越冬。幼虫和蛹可在薯块、薯梗或藤蔓中越冬。在温暖地区,终年可活动,无明显越冬阶段[2-4]。

重庆市是西南地区甘薯的主要产区。甘薯是重庆巫山等三峡库区赖以生存的三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之一。据巫山县农委调查统计,2004 年重庆巫山首次发现甘薯蚁象的危害,2006 年危害损失达到50%左右,到2009 年甘薯蚁象在巫山县的巫峡、曲尺、龙井、大溪4 个乡(镇)发生危害,涉及22 个村108 个社6797 个农户,危害农作物面积800 hm2,损失率达到40%~100%,产量损失1073 万kg。近年来甘薯蚁象的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严重制约了巫山甘薯产业的发展,另外,在重庆彭水等地也发现了甘薯蚁象的危害。

为了明确重庆市甘薯蚁象的发生规律,在2011—2012 年,在重庆巫山蚁象严重发生区巫峡镇设立了长期监测点,对蚁象的越冬及发生动态进行调查监测,分析重庆地区蚁象成灾规律,为蚁象的发生和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甘薯蚁象越冬情况调查

在2012 年2 月底在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桂花村和柳树村,对薯窖、田间遗留薯块中的蚁象成虫、蛹、幼虫进行随机调查。将采集的薯块放入25℃条件下,3天后检查记录存活的蚁象数量。

1.2 甘薯蚁象发生情况调查

2012 年4—11 月对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甘薯进行挖查,调查甘薯中蚁象的虫量及甘薯的被害率,比较不同时期的发生情况。

1.3 甘薯蚁象发生动态调查

2011—2012 年在重庆市巫山县甘薯蚁象发生严重的巫峡镇柳树村设置性诱剂诱芯,每3 天检查诱集器中蚁象雄成虫的数量并记录,去除诱集到的雄成虫,继续进行监测,每月更换1次诱芯。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巫山甘薯蚁象越冬情况调查

在2012年2月底对巫山县巫峡镇发生严重地区桂花村和柳树村的蚁象越冬情况进行调查(表1~2)。桂花村薯窖中以蚁象幼虫、蛹、成虫三种虫态为主,薯窖中贮藏薯的被害率达到20.0%~64.3%。在田间遗留的薯块中发现蛹和幼虫,只要薯块不腐烂,蚁象就可以在田间遗留的薯块中安全越冬。在田间遗留的干薯秧中未发现蚁象。

柳树村有的农户重视贮藏时选薯和进行磷化铝熏蒸防治,因此薯窖中的被害薯率差异较大,为5.0%~75.0%。在窖藏薯块上有少量存活的幼虫。田间遗留的薯块中发现大量幼虫和成虫,总虫数高达26 头,成为来年育秧田的虫源。而在田间未收获的烂薯中,未检查到蚁象。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窖藏甘薯和田间遗留的未腐烂甘薯是蚁象的主要越冬寄主。越冬虫态主要是幼虫、蛹和成虫。

2.2 甘薯生长期蚁象的发生情况调查

2012 年在甘薯生长季节对柳树村八社甘薯进行挖查,检查蚁象危害薯数及虫量,比较育秧田、大田及玉米套种田中蚁象的发生情况。结果见表3。在4 月底,即育秧田种植早期,蚁象发生较轻,危害率仅为6.7%~10.0%,因为田间没有其他食物,虽然虫量较少,但种薯是蚁象的唯一寄主;在6 月中旬,虽然田间已经栽插了大量的甘薯,但是由于没有结薯,育秧田的食物充足,蚁象并没有大量向大田迁移,育秧田比大田的危害严重;在8 月底,部分育秧田已经开始清理,尤其是蚁象发生较为严重的育秧田,危害率达到100%,薯块全部危害,已经不能满足蚁象大量取食的需求,逐步转移到大田的甘薯上危害,但是危害较轻。在11 月初收获时调查,大田甘薯的危害为50.0%,而玉米套种田由于种植时间较大田晚了1 个月,且有套种玉米的阻隔,直至7月中旬玉米收获,因此危害较轻。

2.3 重庆巫山甘薯蚁象发生动态

2011、2012 年从4 月中旬—11 月底在重庆巫山甘薯蚁象严重发生区巫峡镇柳树村八社、六社设立了长期观测点,采用蚁象性诱剂诱集雄成虫,观察发生动态。从诱集结果(图1~2)可以看出,柳树村八社比六社蚁象发生严重。

2011 年柳树村八社蚁象发生有5 个高峰期,第1个小高峰期在5 月上中旬,最高虫量为39 头(5 月14日);第2 个高峰期在7 月上中旬,最高虫量为423 头(7月17日);第3个高峰期为8月中旬到9月下旬,最高虫量为2256头(8月23日)和3180头(9月14日);在10月下旬和11 月上旬也2 个高峰期。2012 年较2011 年发生轻,最高峰在9 月2 日,为823 头,7 月底和9 月底为另外2个发生高峰期。

2011 年柳树村六社在8 月以前蚁象发生数量很少,随后在9 月以后出现了几个发生的小高峰期,9 月14 日为335 头,9 月26 日为684 头,10 月11 日为480头。2012年7月11日为最高峰达到89头。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不同年份及不同的地点,蚁象在巫山的发生程度和发生高峰期不同,主要发生期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比如,2011 年为严重发生年份,柳树村8 社发生为5 个高峰期,5 月中旬、7 月上中旬、8月中旬、9月下旬、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

2.4 成灾原因分析

巫山县地处重庆市最东端,三峡库区腹地,长江贯穿全县,巫山县城位于东经109.86°、北纬31.10°,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1041 mm,年平均温度18.4℃。甘薯是巫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养猪业重要的饲料来源。由于农民的疏忽,引进带虫的甘薯品种到巫山,于2004 年发现甘薯蚁象在巫山危害,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甘薯蚁象的危害扩散到4 个乡镇,发展迅速,发生严重,给当地的甘薯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4.1 繁殖力强甘薯蚁象作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雌虫在甘薯生长季节有充足食物时候,可以存活3 个月以上,产卵75~90 粒左右[5]。在巫山蚁象发生地区,除采集到感染白僵菌的蚁象成虫外,未发现其他的天敌,因此,为蚁象的爆发成灾提供了条件。

2.4.2 安全越冬甘薯储藏期间的温度一般为10~15℃[6],巫山冬天最低温度均高于0℃[7],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甘薯蚁象能够越冬存活。通过调查发现,甘薯蚁象在巫山县主要以幼虫、蛹、成虫在薯窖的薯块和田间遗留的薯块中越冬,第2 年种植带虫的种薯,或者由于薯窖与育秧田相隔不远,残留在薯窖的虫源迅速扩散到育秧田,造成危害。

2.4.3 不间断食物链在巫山,冬季储藏甘薯薯块作为猪的饲料,储藏期为11 月—翌年3 月;在3 月随着降雨种植育秧甘薯;在5 月,当薯秧栽种大田后,剩余的育秧田薯秧不及时清理,继续生长,作为猪饲料,种植时间为3—9 月。甘薯田的种植时间为5—11 月。另外,由于巫山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农民的田块均为山坡地,地块面积较小,农民的薯窖、育秧田以及甘薯田均在房前屋后,相距不远,蚁象的食物周年循环(薯窖→育秧田→甘薯田→薯窖)。因此,蚁象在巫山不但周年都有充足的食物,而且容易扩散取食。

3 结论

(1)甘薯蚁象在重庆地区以成虫、幼虫和蛹在窖藏和田间遗留的薯块中越冬,是主要的越冬虫源,切断越冬虫源是主要的防治措施。在重庆地区的甘薯种植结构中,育秧田是甘薯蚁象早期虫源取食繁殖的主要场所,由于种植面积较小,因此育秧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另外,玉米甘薯套种有利于控制蚁象的发生,有可能是玉米在早期种植,可以阻止隔离甘薯植株气味的挥发,不能引诱蚁象到套种甘薯田危害。

(2)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发生的世代数不明显,发生高峰期一般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通过2011、2012 年对蚁象雄成虫的田间诱集调查结果,结合田间小气候观测数据分析,降雨对蚁象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011 年的5—6 月降雨量较2012 年少,虫口基数积累较多,因此2011年蚁象发生较为严重。

(3)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甘薯蚁象繁殖力强、能够安全越冬以及不间断的食物链是重庆地区甘薯蚁象成灾的原因。由于重庆地区的甘薯种植制度和农民的习惯,使得甘薯在田间的生长期较长,能够达到8 个月左右,造成蚁象对甘薯的严重危害,因此,切断甘薯蚁象的食物链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

4 讨论

(1)Michael Jackson D 和Bohac Janice R[8]采用普通的性诱剂诱捕器对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甘薯蚁象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每年的8 月至11、12 月,捕获的蚁象数量增长迅速,最高峰在9 月中旬至10 月中旬。采用性诱剂对蚁象的雄虫进行诱集,也可以明显降低薯块的危害[9]。Pillai[10]采用性诱剂诱集到大量蚁象雄虫,使得处理区比对照区的害虫数量减少,危害明显减轻,薯块的销售产量提高超过53%。陈福如等[11]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明确福州薯区蚁象发生有5个高峰期,性诱剂诱集使莆田、惠安2 地的田间雄虫数量下降55.4%和57.7%,防治效果为69.5%和72.6%。笔者[12]也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对福州、莆田的甘薯蚁象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以7—10 月为发生最严重的时期。本项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的发生高峰期在8 月上旬—10 月上旬,与以上的研究结果相似。由于甘薯蚁象的成虫可存活80 天以上,幼虫期长短受温度、食料充足程度的影响,因此甘薯蚁象没有明显的世代数,在田间的薯块中可以观察到蚁象的各个虫态[5]。

(2)通过在巫山多年的调查,甘薯是蚁象唯一的寄主,没有发现有其他寄主。因此,甘薯在田间种植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蚁象危害的严重程度。Sheiman 和Tamashiro 的研究表明[13],在夏威夷甘薯种植24~30 周,蚁象的危害显著增加。Sutherland 证实[14],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甘薯种植20~26 周,甘薯受害与种植时间之间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本项研究表明,重庆地区的甘薯种植时间包括育秧期和大田期,共计约为8 个月,育秧期是越冬蚁象大量繁殖时期,7—8 月逐步扩散到周边甘薯田,至11 月收获时,危害已经非常严重。

另外,由于甘薯蚁象的活动能力较弱[15],其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属于典型的聚集分布,其幼虫、蛹、成虫主要营地下生活,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及时收获育秧田的薯块和薯秧,进行销毁和深埋,不要随意丢弃到田间地头,注重切断虫口来源,降低虫口基数,是控制蚁象发生的重要防治手段。

(3)甘薯蚁象在重庆巫山的发生,是蚁象在重庆地区报道的首次发生地。重庆地区各甘薯栽培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制度较为相似,笔者提出的甘薯蚁象发生危害以及成灾原因均适用于整个重庆地区,也为重庆地区甘薯蚁象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一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624-628.

[2] Sutherland J A. A review of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thesweet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ius (Fab) [J]. Tropical pestmanagement,1986,32(4):304-315.

[3] Loebenstein G, Thottappilly G. The Sweetpotato[M]. Springer,2009:161-188.

[4] 于海滨,郑琴,陈书龙.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8):32-35.

[5] Capinera J L. Sweetpotato weevil, Cylas formicarus (Fabricius)(Insecta:Coleoptera:Brentidae (=Curculionidae)) [R]. University ofFlorida IFAS Extension.2012,EENY-027.

[6] 王燕华.甘薯安全储藏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62.

[7] http://tianqi.2345.com/wea_history/60439.htm[EB/OL].

[8] Michael Jackson D, Janice R. Bohac. Evaluation of PheromoneTraps for Monitoring Sweetpotato Weevils[J]. J Agric UrbanEntomol,2006,23(3):141-158.

[9] Tarafdar J, Sarkar M A. Managing sweetpotato weevil (Cylasformicarius fabricius) in West Bengal, india, by some chemicals,bioproducts and sex pheromone traps[C]. Acta Hort(ISHS),2006,703:189-196.

[10] Pillai K S, Rajamma P, Palaniswami M S. New technique in thecontrol of sweet potato weevil using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inIn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1993,39(1) 84-89.

[11] 陈福如,杨秀娟,张连顺,等.性诱剂在甘薯小象虫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1,16(1):16-19.

[12] 王容燕,李秀花,马娟,等.应用性诱剂对福建甘薯蚁象的监测与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2014,40(2):161-165.

[13] Sheiman M, Tamashiro M. The sweet potato weevils in Hawaii:their biology and control[J]. Hawaii Agricultural ExperimentStation Technical Bulletin,1954(23):1-36.

[14] Sutherland J A. Damage by Cylas formicarius(Fab.) to sweet potatovines and tubers, and the effect of infestations on total yield, inPapua New Guinea[J]. Tropical Pest Management,1986,32(4):316-323.

[15] 罗益镇,崔景岳.土壤昆虫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