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草原文化景观的退化机制

  • 投稿二哈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22次
  • 评分4
  • 30
  • 0

张祖群1,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北京100070)

摘要:文章辨析了草原退化与土地荒漠化2 个概念,草原退化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最终演变为土地荒漠化。选取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2 个北方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概述其现状,两者均发生生态退化现象。从自然机制上说,自然气候、降水、土壤、植被、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易发生的生物灾害等均是导致其退化的原因。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的人为原因表现出一致性,例如不合理的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工程建设等。退化机理表现为:自然地理因素决定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人文地理因素进一步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这样导致草原退化,反作用于人类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因此,从草原退化演替规律、定牧的原则、制度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文章认为草原畜牧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以草定畜”与“草畜平衡”制度,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草原退化;定牧;鄂尔多斯草原;坝上草原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6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12CJY088);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提升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及创新模式研究”(BG125YB012);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京津冀Pro-PoorTourism(扶贫旅游)的公益性研究”(201101)。

作者简介:张祖群,男,1980 年出生,湖北应城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遗产旅游等,主持各类课题15 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 余篇。通信地址: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 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E-mail:zhangzuq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04-10,修回日期:2014-09-05。

0 引言

在不合理草原利用情形之下,草原生态系统表现出失调性的生态结构(主要指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降低)、下降的物质再生产能力(主要指草地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衰退的生态功能(主要指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恶化),从而产生逆行演替(草场熟化和退化)过程[1]。草原退化的实质是草食动物压迫草地、产生负荷,草食动物与草地互为能动的、产生对策的综合反映。任继周[2]研究表明,如果合理调控对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由能,使自由能的积累量等同于输出量,则可有效地跟本地防止草原退化。笔者认为,草原退化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在深入研究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原因的过程中,需要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考虑。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草原荒漠化的过程就是土地退化的过程。中国现已形成的荒漠化土地,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砍伐、垦殖、放牧,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植被退化乃至消失,再加上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干旱、多风、土壤疏松等因素所造成的[3]。

金海[4]认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统一。吴佳正[5]从保护物种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出发,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将对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大作用。高秀芳等[6]从实际调查出发提出增加农牧业投入,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退牧还草,加强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刘正恩[7]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主张对生态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用生态学的原理指导生态建设,避免盲目性。笔者理解:(1)草原退化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从现今的危害程度和范围来讲,草原退化已进一步的演变为更严重更广泛的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2)放牧程度作为检测草原退化过程的外在指标和向量系统,不是草原退化的根本动力和本质体现。只要合理利用草原,进行更新和管理,可以保持相应的生产能力和维持相应的生态功能。

1 研究视角与对象

1.1 研究视角

选取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2 个北方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笔者2011 年7 月进行实地考察,2013年进行电话采访补充,并与工作人员访谈,获得部分第一手资料[8]。北方地区风力作用显著,这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一个主要自然原因,其次就是人为原因。根据学者朱震达[9]的研究,其类型如表1 所示。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是造成这2 个草原土地荒漠化(或者说草原退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笔者将围绕“造成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草原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这一主题,进行对比研究。经笔者调查,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的人为原因表现出一致性,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工程建设等。人口多,耕地少,人类就开始发挥出独有的主观能动性,使草原变耕地;政府为了能够吸引外资、开发矿产,大规模建设公路和配套设施。

1.2 中国当今草原概况

中国草地面积有4 亿hm2,其中草原面积为31908万hm2。在草原面积中,可利用草原2243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3.4%,主要分布在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梁宁、吉林、黑龙江等10 个省区。国内的草原可以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 种。中国草原面积虽大,但其质量、产量和生产能力都比较低;大多数草原处于干旱地区,缺水的近30%,有的草原水热资源配合不好,植被稀疏。丰盛的草原仅占1/4,其余大多是产量低的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单位面积载畜量较低。

1.3 鄂尔多斯草原

位于黄河中上游鄂尔多斯高原腹地的鄂尔多斯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总人口150 万。全市主要有风沙区(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为主)、水土流失区(以丘陵沟壑为主)、干旱区(以波状高原为主)、冲积平原区(以黄河、无定河沿岸为主)4 个地貌类型亚区。其西、北、东3面被黄河环绕(黄河流经全长728 km),是黄河中上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和风蚀沙化区[6]。鄂尔多斯草原面积日益减少,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草原呈现出“三化”的趋势,即退化、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而且草原“三化”的面积正以每年近乎1.45%的速度扩大,截至2000 年,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面积高达68%以上,天然草原的完全退化离人们越来越近。但是从2004 年起,内蒙古自治区退耕造林面积为106.67 千hm2[10],2005 年为144.00 千hm2[11],2006 年为15.589 千hm2[12],2007 年为19.73 千hm2[13],2008 年为18 千hm2,2009 年为20 千hm2。“十二五”期间通过退耕还林(草)的持续努力,植被的覆盖率还是大体上呈增加趋势[14]。政府退耕还草、还林的步伐加快,与20 世纪末的草原景观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成效显著。而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可以带来一系列的良性效应。

1.4 坝上草原

坝上地区包括张北、沽源、康保、尚义、丰宁和围场6 个县大部分,总面积为17729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9.3%。是高原地形,系内蒙高原的东南缘部分,平均海拔1500 m,总地势为南高北低,相对高差在50 m以下,呈波状高原景观。在坝头一带,地势较高,与坝下地区有一明显的过渡地带,即坝缘区。因为相对高差不大,所以远看是山,近看是平原[15]。1990 年以来,在自然因素件和人为因素的持续影响之下,坝上草原地区以4%以上沙化面积年扩展率加剧了荒漠化程度,成为中国北方沙漠化速度最快、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7]。不仅如此,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草原的植被覆盖率骤降,草地严重退化。再加上坡地开垦和过度放牧,坡面植被稀疏甚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图1)。截至2013 年,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个数高达34 个,其中国家级的为11 个、省级的有18 个,自然保护区面积有56.7 万hm2,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3.02%[14],这个数据虽不及内蒙古自治区大,但是景观已有很大不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因子与机制

2.1.1 鄂尔多斯草原

(1)气候干旱,多风。鄂尔多斯草原位于中国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再加之受到重重山脉的阻挡,夏季风的能量和水分被削弱,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较少;冬季时受到北部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年蒸发量大(2000~3000 mm),所以年降水量稀少,多数地区在200~400 mm,年际降水量变化大,雨量集中在夏季,夏季暴雨强度大,引起水蚀。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冷热变化剧烈,物理作用显著,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被严重风化。鄂尔多斯多风,冬春为西北风,夏秋为偏南风或者偏东风,全年大风日数多,年平均风速在3~4 m/s,风化作用强。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就表现为风蚀作用显著。

(2)沙源丰富。鄂尔多斯草原的北部以风化残积物为主,土层薄;南部以风积物、河湖沉积物为主,整个地面物质多为沙或沙壤,结构疏松,容易遭受风蚀而引起沙化。土层薄的地方,经常由于受侵蚀而砂岩裸露,砂岩继续风化,不断增加沙源。所以沙源丰富,形成了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为主的沙源区。

(3)虫鼠灾害严重。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缩短,食物网简单化。草原上鹰、雕、蛇、刺猬、蜻蜓、螳螂、瓢虫等作为害鼠、害虫的天敌急剧减少,鼠害虫害盛行,泛滥成灾。仅2004 年统计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鼠害面积就达4700 万hm2,蝗虫成灾面积常年达66 万hm2,严重地区蝗虫密度每平方米达200 头以上,牧草全部被啃光[16-17]。发生大规模鼠虫害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加剧草原退化。

总之,在干旱的年份,牧草返青较晚,扎根较浅的牧草迅速衰败,地表植物减少,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地表疏松裸露,再加上当地的风蚀作用显著,草原逐渐退化为荒漠。

2.1.2 坝上草原

(1)春旱、沙尘暴频发。从气候特点来看,坝上地区地处中纬度的西风带,高低气压活动频繁,冬季风控制时间长,风力大,不利于草类植物的生长。这里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气温低,雨量小,蒸发强,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0 mm左右,蒸发量却高达1500 mm,蒸发量为降水量5 倍之多。一年之内12 个月降水量极度分配不均,降水大多数集中在夏秋雨季,冬春雨雪少,春旱多。年平均大风日达65 天、沙尘暴日达8~12 天之多(最多达20天),起风起沙频率高,时间长[7]。

(2)土壤沙化严重。从地理区位来看,坝上6 县地处内蒙高原向东部平原的高寒型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100~1500 m,贫瘠疏松的沙质栗钙土壤。盲目开荒导致面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蒸发量加大,易受侵蚀的栗钙土出现沙化现象,导致了大风扬沙。

(3)鼠害。鼠类对草原的破坏是严重的,它主要以牧草的根茎叶籽为食,抑制了牧草的萌发和再生,使草原退化。还有鼠类的挖掘活动,洞穴星罗棋布,洞口堆积沙土,在风的作用下造成局部草原沙漠化。当地牧民总结一句打油诗“老鼠打洞,地下挖空,土壤沙化,寸草不生”,这很能反映当地情况。

(4)由于植被被破坏,草原面积减少,载畜量过大,土壤受畜蹄践踏严重而变得坚实,其上层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弱,植物蒸腾作用随之降低,近地面空气水汽含量减少。

2.1.3 对比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看,2 地皆属温带,鄂尔多斯草原大陆性显著,坝上草原季风性突显,一致的是气候干燥,蒸发量大,降水较少并集中在夏季,近年来草原的植被覆盖率逐年降低,全年大风天数多。鄂尔多斯草原风化作用强,表面多为沙或沙壤,土层薄,结构疏松,土壤保水能力弱,土壤易被风蚀,而坝上草原土地贫瘠,保肥保水能力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疏松,自然灾害则表现为易发生春旱、沙尘暴灾害(表2)。

2.2 人文因子与机制

在深入研究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原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人地关系的问题。人口多,耕地少,人类就开始发挥出独有的主观能动性,使草原变耕地;政府为了能够吸引外资,开发矿产,大规模的建设公路和配套设施,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的草原退化的人为原因表现出一致性,都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土地,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工程建设等。

2.2.1 过度开垦

(1)鄂尔多斯草原。根据鄂尔多斯干旱草原的环境特征,年降水量大于300 mm的地区才适宜旱地耕种。东部坡度小于20°的黄土丘陵缓坡地带可以耕种。其他沙地若没有灌溉则不宜耕种。明清以来汉人向鄂尔多斯草原移民,开荒垦种远远超出这种自然规律界限。1949年以前的2次开荒高峰开垦出130万hm2以上农田(包括废弃的农田)。1949 年以后的3 次大规模开荒高峰遭受自然报复,迅速侵蚀、沙化乃至变为裸地,居民为流沙侵扰。1974年以后才稍微有所改观。

从表3可以看出,近几年来该区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而其有效的灌溉面积却变化不大,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也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带动了耕地面积的增长,但是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因素,开垦后的土地并不能得到有效地使用,进而随着时间演变成荒地。

(2)坝上草原。农垦是冀北坝上草原退化最重要的原因。具有吹扬灌丛沙滩及片状流沙覆盖的农田占草原开垦区总面积的17%,虽然未有流沙覆盖,但具有风蚀作用的农田占草原开垦区总面积的40%,具有表土风蚀、地表粗化并有薄层风成沙覆盖的农田占草原开垦区总面积的43%[18]。这反映出沙区草原随着开垦的程度加深,土地沙漠化加剧发展。农牧民主要种植马铃薯,虽然配套了水利灌溉措施,减少了夏秋扬沙,但冬春风力吹扬仍不减。

从表4 可以看出,近几年该区耕地面积逐年降低,而其有效的灌溉面积却逐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笔者认为这与政府务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也从侧面说明,当地农民已经认识到了草原的重要性。这个成绩是可喜的,虽然变化不是特别大,但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变化会是显著的,给其他地区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2.2 过度放牧

(1)鄂尔多斯草原。长期以来,强调过牧放牧、牲畜数量,不注重草场的持续力及再生产力,使得鄂尔多斯草原东部、西部呈现相似的高“过牧率”。依据伊盟畜牧局统计,鄂尔多斯草原所在地区1986 年的冬季过牧率为32%,1987年为34%,1988年为34.78%,1989 年为80%[19],总体大致呈增加的趋势,说明当地冬季过度放牧的程度加深,情况越来越严重。

(2)坝上草原。坝上地区过度放牧同样导致土地沙漠化。农民急于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增加牲畜头数,使得草场负荷量加大,重演“公地悲剧”——草原植株变得低矮,覆盖度稀疏,裸漏地表零星分布。最为明显的是牲畜饮水的井泉附近。在井泉附近0.5 km 半径范围内,原生植被破坏,呈现砂砾质粗化或流沙地表;在0.5~1 km 的半径范围内,仅生长部分杂草,成为沙漠化发生圈(desertification ring)[18]。凡是有沙漠化圈的草场,预示着草原开始了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2.2.3 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樵柴和挖掘药材是沙漠化成因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农牧民主要依靠自然植被作为燃料。在鄂尔多斯地区,农村牧区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为柴草。其中,主要使用柴草的246.3万户,占71.4%;主要使用煤的87.6 万户,占25.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3.1万户,占0.9%;主要使用电的0.7万户,占0.2%;使用其他能源的7.6万户,占2.2%[20]。甘草、麻黄、苦参、甘草、苁蓉等中药材的挖掘、资源储存、收购量等没有秩序,乱挖乱采、偷挖偷采严重。

2.2.4 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草地作为国内陆地面积中最大生态系统类型,有效维持自然生态格局、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草地生态系统可直接性提供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和间接性的使用价值,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1]。笔者讨论的这2 个草原天然草原面积辽阔,草原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视野的开阔性、夏季气候的舒适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草原与其他景观具有较好的组合性、景观的相对单调性等突出特点[22]。例如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种子植密度达20~30 种/m2,干旱的荒漠草原也有12 种/m2。而且草原上的动物丰富,如温带草原上的野驴、骆驼等。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谐性的牧业文化在居住、交通、服饰、饮食、信仰、婚俗等方面均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草原作为地带性植被与一些自然景观互相映照,产生极大视觉冲击力。草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草原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生态规律使草原旅游带来生态危机。①游客以车辆代步,践踏草原,导致草原沙地裸露,随处可见。②草原景区马匹经营缺乏统一有效的精细化管理,致使草群稀疏低矮,牧草迅速减少,草原迅速退化[23]。③草原景观的均一性。因为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草原处于无序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状态,当地群众随处放牧,乱垦、乱占、乱挖、乱踏,造成沙化、退化、荒漠化。④对于环境脆弱的草原文化景观加强管理和保护,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可以依据生态学原理划定一定的“禁游区”和“休游期”,以有效保护自然环境[24]。

2.2.5 城镇工程建设随着牧民定居,草原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和草原旅游业兴起,原来散点状的牧民居住聚落形态逐渐向以市镇、定居点为中心的居住聚落形态转变,也在市镇中心周围形成相应的沙漠化圈,加速了草原退化的过程。

2.2.6 鄂尔多斯草原和坝上草原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笔者将不同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总结如表5。

3 结论

根据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中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挖掘中药材、不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城镇工程建设)制作机制关系图,说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草原景观的综合影响(图2)。退化机理表现为自然因素决定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人为因素进一步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这样导致草原退化,反作用于人类系统,又进一步反作用于自然系统。

4 讨论

针对草原退化的严重问题,学术界趋同于认为定牧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比较综述中几位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并结合笔者2011 年7 月的实地考察、2013 年访谈补充,依照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认为具体措施有2 个:(1)落实“以草定畜”与“草畜平衡”制度。(2)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

4.1 关于草原退化演替规律的讨论

草原退化演替导致物质传输、能量流程、生态收支平衡之间失调,使得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得以打破,从高一级的能量固定与转化效率的系统状态下降到低一级的能量固定与转化效率的系统状态[25]。廖顺宝[26]从市县单元转换到公里网格尺度计算表明,30年来以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急剧的退化、萎缩,草地的总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从理论上说,草原退化演替总是与一定强度放牧压力保持平衡,同时又保持相对稳定,是否达到退化阶段的动因在于牧压强度与放牧持续年代。冷蒿广泛分布于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沿山地进入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多生长在沙质、沙砾质或砾石质土壤上,是草原小半灌木的主要组成部分。冷蒿也是其他草原群落的伴生植物,为生态幅度很广的旱生植物,最可信的正向量放牧指示植物和草原退化的阻击者。在持续性放牧影响下,内蒙古高原主要草原草场最后演化趋同于冷蒿草原[27]。当群落退化到以冷蒿作为主要优势种群时,该群落发生数量消长变化,而物种丰富度改变不大。随着恢复演替的进化过程,以均匀性衡量的退化群落植物种群空间格局会随着某些种群斑块增大而增强空间不均匀度[28]。为此,王炜[29]依据群落优势种更替和主分量分析方法,归纳出退化草原的“冷蒿优势阶段”→“冷蒿+冰草阶段”→“冰草优势阶段”→“羊草优势阶段”的恢复演替过程,群落生产力的变化体现阶梯式跃变和亚稳态阶面之特征。鄂尔多斯草原与坝上草原的生态演替需把握草原退化演替规律,进行科学判定,以实现科学调控,有效阻止草原退化。

4.2 关于生态恢复原则性的讨论

只有坚持“三生”、“三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落实以草定畜与草畜平衡。只有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筹,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统一,实施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及饲养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建立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尽快彻底优化家畜品种、彻底改善畜群结构,使草原畜牧业生产步入高效、优质的集约化发展道路。根茎禾草的生态恢复速度大于丛生禾草,草原群落恢复过程呈现单稳型态,恢复演替动态对应于牧压梯度空间变化。因此紧密结合草原保护与畜牧业生产,大力种植根茎禾草,切实防止过牧超载,实行草畜动态平衡[30],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3 关于牧业制度的讨论

实行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据鄂尔多斯市草监所统计,截至2007 年9 月全市禁牧草原面积达到234.5 hm2,占草原总面积的39.9%,涉及74 个苏木乡镇812 万头只牲畜;休牧草原面积达353.2 hm2,占草原总面积的60.1%,涉及21 个苏木乡镇牲畜552.6 万头只;草畜平衡面积309.78 hm2,占休牧面积的87.7%,涉及18 个苏木乡镇500 万头只牲畜;划区轮牧草原面积158.9 hm2,涉及18 个苏木乡镇237 万头只牲畜。天然草场产草量普遍提高了30%,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2000 年的61%下降到目前的56%,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了12.5%[6]。最近3~5 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在国家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支持下全面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政策,采取人工种草、种灌木、飞播种草、草原围栏等措施,整体遏制了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倾向,使之局部好转。“十二五”末,新一轮退耕还林(草)的补助政策还在研究阶段,本研究所针对的2 个草原退化地区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地方政府(即政策执行者)、农民(即政策受益者)、媒体、NGO等不同利益主体对退耕还林(草)的政策诉求,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草)政策提供更多依据,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自和.草原退化的后果及深层次原因探讨[J].草业科学,1995,12(6):4-5.

[2] 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J].草业学报,1995(1):69-79.

[3] 李云鹏.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遥感监测与气候成因[J].华北农学报,2006(S3):56-61.

[4] 金海.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J].牧业论坛,2005(3):21-24.

[5] 吴佳正.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及自然保护区建设[J].内蒙古科学与经济,2006(12):76-80.

[6] 高秀芳,余亦东,裴文皋,等.鄂尔多斯市草原生态现状及治理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草业,2008(4):22-25.

[7] 刘正恩.河北坝上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及对策措施[J].生态经济,2010(1):166-169.

[8] 李民,赵涛.FDI 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96-110.

[9] 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1998(2):145-154.

[10] 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71.

[11] 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1.

[12] 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93.

[13] 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98-99.

[14] 国家统计局和环境保护部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5] 刘濂.河北省坝上草场资源特点及其利用改造[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5,1(1):13-14.

[16] 刘庆德.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37-8038.

[17] 王云霞.内蒙古草地退化成因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13.

[18] 张龙.冀北坝上地区沙漠化成因分析[J].科学资讯,2009(28):106.[19] 冷疏影.人类活动对鄂尔多斯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及未来可采取的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7(Z1):32-33.

[20]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全区农牧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四号) [EB/OL].Http://www.nmg.gov.cn/nmdt/ArticleContent.aspx?id=27211&ClassId=276&ChannelId=211,2008-10-27.

[21] 赵同谦,欧阳志云,贾良清.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6):1101-1110.

[22]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3):92-95.

[23] 刘丽彤.承德坝上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6(2):14-16.

[24] 刘敏,陈田,钟林生.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1):156-162.

[25] 刘钟龄,王炜,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84-91.

[26] 廖顺宝,秦耀辰.草地理论载畜量调查数据空间化方法及应用[J].地理研究,2014(1):179-190.

[27] 李永宏.内蒙古草原草场放牧退化模式研究及退化监测专家系统雏议[J].植物生态学报,1994(1):68-79.

[28] 王炜,刘钟龄,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Ⅰ.退化草原的基本特征与恢复演替动力[J].植物生态学报,1996(5):449-459.

[29] 王炜,刘钟龄,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Ⅱ.恢复演替时间进程的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6(5):460-471.

[30] 贾利中,哈斯巴图,孙瑞芳,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鄂尔多斯草原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草业,2007,19(2):4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