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钦,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施英,刘凡,刘军,穆利霞,沈维治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州510610)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笔者进行了利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较好,培养基配方中桑枝比例为75%~80%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可达1.96~2.63 mm/d。产量测定表明,从2011 年6 月开始出菇,至9 月结束,期间每隔2~3 天既出产1 潮次,表现出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主要的生长季节在夏季,并且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可达75%~84.4%,子实体高大挺拔,菌盖较大较厚。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 kg 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300 元以上,而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蚕区利用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特别夏季栽培长根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桑枝;栽培;长根菇;试验
中图分类号:S886.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56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蚕桑”(CARS-2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食用菌保鲜加工与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80);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食用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2012B09110029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食药用菌驯化与利用技术研究”(2012A020100010)。
第一作者简介:方少钦,男,1965 年出生,广东普宁人,农艺师,本科,研究方向:农副产品综合利用。通信地址: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一横路133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Tel:020-87236342,E-mail:fangshaoqin@126.com。
通讯作者:高云超,男,1961 年出生,吉林吉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学。通信地址: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一横路133 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Tel:020-87032667,E-mail:yunchaogao@126.com。
收稿日期:2014-09-05,修回日期:2014-09-25。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of the Edible Mushroom Oudemansiella radicata
Using Sawdust Based Substrate Made of Mulberry Branch PowderFang Shaoqin, Gao Yunchao, Liao Sentai, Xiao Gengsheng, Zou Yuxiao, Shi Ying,Liu Fan, Liu Jun, Mu Lixia, Shen Weizhi(Se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10,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utilize mulberry twigs resources in silk production and expand sources of rawmaterials in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the mushroom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for Oudemansiella radicata withdifferent methods and proportions of mulberry branch powder was studied. The mulberry twigs powderproportion was from 75%-80% in the formula of mushroom growth medium, the mycelia growth rate was fasterthan other media, it might reach the 1.96-2.63 mm/date. Oudemansiella radicata yield determination showedthat, beginning from June of 2011 for the first yield fluctuation to September for the end, every 2 to 3 daysharvests one time in the period. The fruit bod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as faster in the summer than otherseasons, and higher yield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could reach 75%-84.4%, fruiting body was higher, thickerin pileus and larger and thicker for its caps. Econo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100 kg raw material could beobtain net economic income more than ¥300 , and as to expand the planting scale showed better economicbenefi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lberry branches as a kind of raw materials for mushroomproduction was a best way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mulberry and mushroom production, it saved the costof production and increased benefits, especially production of Oudemansiella radicata in the summer and had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Mulberry Branch Powder; Cultivation; Oudemansiella radicata; Experiment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养蚕栽桑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万hm2以上,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单位面积(hm2)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8~22.5 t,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多达2000万t,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3]。传统上中国蚕区长期以来都是将桑枝作为柴禾燃烧或是弃于田间地头,不仅降低了桑枝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对蚕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发利用桑枝木屑栽培生产食用菌,不仅是解决蚕区废弃物转化的途径,更主要的是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原料来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于长根菇是一种适应性广和适于热带地区推广的木腐食用菌,具有生物学效率高,适应性强和栽培技术成熟,以及口味良好等特征,因此本试验选择长根菇为试验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桑枝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技术与示范,提高夏季蚕农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是适合夏季栽培的木生食用菌,别名长根小奥德蘑、大毛草菌、长根金钱菌、露水鸡纵等[1]。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膨瑚菌科、小奥德蘑属[1-2]。长根菇是食用菌中的上品,质地细嫩、柄脆可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成分,食用价值较高,是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生长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4,19-20]。自2010 年来,笔者应用桑枝栽培获得理想的效果,生物学效率达75%以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时间
试验地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农业示范基地,试验材料于2010 年12 月准备,2011 年1 月4日装袋,1 月10 日接种,3 月30 日菌丝满袋,4 月15 日移入出菇房并随后进行出菇处理;在2012 年又进行了小规模的生产性重复试验。在田间管理及收获方面,菌袋开口处理后,每周浇水2 次,根据生长情况进行采收,采收后菌包浇水,采收后称重。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菌株用于桑枝食用菌栽培试验的长根菇菌种的母种和原种引自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栽培种的繁殖在本研究所内的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中完成。
1.2.2 栽培基质和处理方法本试验的栽培基质有桑枝粉、米糠、过磷酸钙磷肥、白糖、石灰、石膏等[5-18]。试验中桑枝原料准备采用2 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粉碎,使用粉碎机把桑枝粉碎成0.1~0.8 cm 颗粒大小,经验使用半干桑枝条粉碎效果良好,因为新鲜桑枝条容易粉碎,但是韧性较强,皮层不易打碎或者容易缠绕,而干燥的桑枝条硬度很大,枝条碎片断裂弹跳易击伤人和磨损机器,出现很大的粉尘。碎粉后的桑枝粉干燥后装袋备用,防止发霉受潮。桑枝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切断,使用铡草机,把桑枝条切割成1~5 cm大小的木断,切割时使用新鲜或者半干的桑枝条切割,切断后晾干装袋备用。桑树枝条间伐后特别是夏伐的桑枝要及时粉碎或切断并晾干,或者先晾干再粉碎切断,如果不及时处理,由于发霉变质降低了桑枝的营养价值。
1.3 试验方法
1.3.1 栽培试验处理
(1)栽培基质配方试验设计。栽培基质配方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培养基与不同比例的米糠配合,以测定菌丝的生长情况(见表1),其中主要为桑枝粉配比试验,比例为70%~97%[5,12-17]。
(2)出菇方式试验设计。桑枝栽培长根菇的出菇方式试验,使用17 cm×38 cm聚丙烯食用菌专用菌袋,菌丝长满菌袋后,采用不同的出菇方式,设计的出菇方式为:①墙式一端开口出菇,即菌丝长满菌袋后,墙式堆叠,打开菌袋的1 个侧端直接出菇;②墙式二端开口出菇,即菌丝长满菌袋后,墙式堆叠,打开菌袋的2 个侧端直接出菇。设计的其他出菇方式由于产量较低和管理费时费力,获得的产量和效果不佳因而不在本试验中叙述。
1.3.2 观测项目及数据分析观测分析以上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发菌期污染率、发病率、子实体性状、产量等[8-9,14-17]。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以菌丝菌落直线生长长度除以生长天数表示。采用划线方法测量,当菌丝在料袋上生长过“塑料袋袋肩”时,用记号笔划下生长的位置和状态,每隔7 天左右观察1 次,观察时用记号笔再次记录下当前的生长位置和状态并记录生长长度,直至满袋为止。生长速度为2 个“袋肩”的长度除以期间的日期天数。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 袋计算平均生长速度。
污染率是菌丝生长过程中菌袋污染其他微生物的比率,以%表示。
发病率是出菇期感染病害的菌袋比率,用%表示。性状观察:每个处理收获后,随机抽取约10 根菌菇,测量菌菇的高度、菌盖直径、径粗、菌盖厚度等指标,并取平均值。
1.3.3 试验田间管理[6-11] 本试验中每个处理菌袋数量约为100 袋,试验中涉及的培养基制备、配方、接种、培养等技术按照文献[3]方法进行。开口处理后,每个星期浇水2 次,根据生长情况约每3 天采收1 次鲜菇,采收后浇水。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基质配方
表1 是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情况。可见,桑木屑比例在80%左右最好,表现在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状态优良。而桑木屑比例多于90%或者少于70%均表现出生长速度慢和菌丝弱小,发育不良的状态。
2.2 菌丝的生长
由表2 可见,在广东冬季播种长根菇,生长速度比较慢,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2.86 mm/d,而且菌丝生长阶段需要2 个多月时间。
2.3 产量
长根菇试验开始于2010 年11 月,从2011 年6 月开始陆续出菇,9 月末结束。试验表明,墙式一端出菇和墙式二端出菇效果良好,出菇早,产量较高。而覆盖出菇效果不好,出菇晚,产量较低。长根菇出菇时间较其他食用菌短,6—9 月为出菇时间。长根菇长势快,个体高大,生长速度可达5~10 cm/d,菇龄时间短,现蕾—老化时间为3~5天左右(见表3)。
2.4 长根菇子实体发育性状
长根菇一般长势较快,具有较高大的子实体,但是不同处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图1)。由表4 可见,两端出菇长势好于一端出菇,而且产量高于一端出菇(见表3)。
2.5 经济效益分析
表5 为长根菇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根据本研究统计如下:桑枝田间收集1000 kg/工作日,桑枝粉碎2000 kg/工作日,配方、搅拌和装袋100 kg/工作日,烧锅炉和灭菌300 kg/工作日,接种200 kg/工作日。人工价格为75 元/工作日。折合制备100 kg 原料约2 工作日,即原料成本150 元/100 kg 原料。原料用量方面,米糠1000 元/t,白糖8000 元/t,肥料和石膏1000 元/t,筒膜0.1 元/个,无棉盖体0.1 元/个,折合33 元/100 kg 原料。水电煤等用量方面,粉碎机功率22 kW,工作量为0.4 t/h,用电量50 kW/1000 kg 原料,折合100 元/1000 kg 原料。锅炉用煤100 kg/1000 kg原料,折合100元/1000 kg原料。水用量1500 kg/1000 kg 原料,折合4 元/1000 kg原料,这样能源成本20 元/100 kg 原料。因此,总成本为203 元/100 kg 原料。如果按照生物学效率为84.4% ,长根菇价格为6 元/1 kg,这样净收益为303.4元/100 kg原料。
3 结论与讨论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代料栽培食用菌生产中,传统栽培原料主要有棉籽壳、甘蔗渣、杂木屑、作物秸秆等,这些原料具有明显的产地来源,而且属于易腐烂变质,价格低廉,用途广泛,销量大宗,因此,食用菌原料的运输问题产生的价格上涨,导致了食用菌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18]。中国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 万hm2以上,桑树种植遍布全国,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平均每公顷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8~22.5 t,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2000 万t,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同时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3]。
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桑木屑做主料栽培长根菇是一种有效的蚕桑结合种植模式,桑枝冬伐后种植长根菇,主要的出菇时期在夏季,而且生物学效率可达75%以上。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 kg 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约300 元以上,种植规模在3000 kg 桑木屑情况下,种植1 次长根菇,可获得经济收入1 万元左右。因此,栽桑与养蚕结合种植食用菌是蚕区在农闲时期的良好收入途径之一。
本试验中设计的其他出菇方式有:(1)脱皮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出菇;(2)覆盖出菇方式,其中有①稻草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 层切碎的稻草出菇;②桑枝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 层桑枝粉出菇;③菇渣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 层菇渣出菇;④沙土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 层沙土出菇;⑤壤土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 层壤土出菇。这些出菇方式中,在采摘前3 潮蘑菇时其所表现出的产量与直接出菇方式相差不大,但是在第4 潮次以后出菇时,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特别是浇水以后,使得表面覆盖物下落塌陷,或者菌包开裂和开散,从而影响产量,并导致第4、5 潮次出菇产量明显下降,继而不再出菇。因此,本试验认为:第一,长根菇覆盖出菇由于产量和生物学性状不如直接出菇;第二,由于覆盖出菇增加了约1/3 的工作量,而产量并不明显地增加;第三,覆盖出菇增加了大量的二次污染物,因而给本来经济效益不佳的食用菌产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付出。由图1 可见,覆盖出菇方法子实体发育并不突出。鉴于上述3 点,本试验认为,长根菇栽培的方法是不使用覆盖物直接出菇,而文献[1]提出的脱袋出菇法和不脱袋覆土出菇法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栽培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中国食药用菌学(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620-630.
[2] 李传华,曲明清,曹晖,等.中国食用菌普通名名录[J].食用菌学报,2013,20(3):50-72.
[3] 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桑枝生产食(药)用菌栽培技术[J].中国蚕业,2012,33(1):90-93.
[4] Chang, Shu- Ting, Philip G Miles. Mushrooms: Cultivation,Nutritional Value, Medicin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M].Second Edition. CRC Press,2004:383-411.
[5] 谭伟,张伟.长根奥德蘑菌种培养基筛选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01,增刊:127-129.[6] 林进心,孔秋生.长根菇的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2,21(6):31-32.
[7] 黄文.长根菇栽培新技术[J].食用菌,2003,25(5):33-34.
[8] 高斌.长根小奥德蘑驯化栽培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0,19(2):5-8.[9] 祁亮亮,安颖,李玉.褐褶边小奥德蘑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J].食用菌学报,2011,18(3):35-38.
[10] 刘雪琼,陆引娟,陆引娟,等.利用生态林地栽培长根菇[J].食用菌,2014(1):48-49.
[11] 于富强,纪大干,宋美金,等.鳞柄小奥德蘑两变种栽培比较[J].中国食用菌,2002,21(5):13-15.
[12] 谭伟,郑林用.六种碳源和氮源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1,14(3):109-111.
[13] 黄韵婷,苏孟秋,赵琪,等.毛秉长奥德蘑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1999-2002.
[14] 王守现,刘宇,许峰,等.热带小奥德蘑培养与驯化[J].食用菌学报,2013,20(1):31-34.
[15] 谭伟,郑林用,彭卫红,等.食用菌人工驯化新品种——露水鸡选育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2):24-28.
[16] 谭伟,郑林用,张玲.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1,14(4):75-79.
[17] 李传华,章炉军,张美彦,等.野生拟粘小奥德蘑驯化和栽培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2,19(3):45-48.
[18] 李传华,尚晓冬,曲明清,等.中国奥德蘑属栽培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1,18(4):95-98.
[19] Chang S T, Quimio T H. Tropical Mushrooms: Biological Natureand Cultivation Methods[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Press,1982:445-473.
[20] Chang S T, W A Hayes. The Biology and Cultivation of EdibleMushrooms[M].New York: Academic Press:69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