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绿豆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521次
  • 评分4
  • 37
  • 0

朱慧珺,赵雪英,闫虎斌,张耀文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31)

摘要:为达到绿豆高产、优质、高效育种目的,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 个绿豆品种的9 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豆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荚粒数>生育期>开花期>主茎分枝>荚长。单株荚数对绿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百粒重,荚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在高产绿豆新品种的选育中,应首先注重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然后再考虑其他性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绿豆;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S52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26

基金项目:国家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9-G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杂豆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D07B05);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芽菜用绿豆新品种选育”(20130311007-3)。

第一作者简介:朱慧珺,女,1983 年出生,山西太原人,助理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食用豆育种与栽培。通信地址:030031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Tel:0351-7115371,E-mail:zhuzhu2005024@163.com。

通讯作者:张耀文,男,1964 年出生,山西襄汾人,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食用豆育种及栽培。通信地址:030031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龙城大街81号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Tel:0351-7639372,E-mail:zyw8118571@126.com。

收稿日期:2015-01-19,修回日期:2015-02-25。

0 引言

绿豆(Vigna radiata L.),属豆科菜豆族豇豆属植物中一个栽培种,又名录豆、文豆、植豆[1]。其营养价值高,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中国食用豆类作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中国作为绿豆的起源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且资源类型繁多,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山西更以其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成为小杂粮王国,绿豆年产量达7 万t 左右,位居中国绿豆产量的前列[3]。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豆育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绿豆品种成了育种家的首要任务[4]。目前,在育种工作中,通过杂交试验和栽培试验盲目的选育品种,无形中增大了工作量,如果能够根据品种间不同优势性状的互补来进行组合选育,将会大大减少工作量,同时也为科学育种提供了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能够在多个性状的综合性定量分析基础上,克服单项比较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弊端,有较强的可比性、可靠性,在品种鉴定中能找出主要因素,从而全面、公正、客观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克服了以往育种试验中仅由产量方差分析结果选择品种的不足[5-7]。该方法已在玉米[8-10]、棉花[11]、大豆[12-14]、芸豆[15]、菜豆[16]等作物的综合评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10 个绿豆品种的品比试验调查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从而为明确育种目标、筛选适合品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的名称及来源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 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毛皂试验基地进行,地处东经113°10´,北纬39°92´,海拔1042 m,无霜期150 天,均温7.3℃,平均日照7.67 h/d。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pH 7.7,肥力状况为:有机质含量1.11%,全氮含量0.76% ,有效磷含量5.6 mg/kg,速效钾含量147 mg/kg。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8 行区,行距50 cm,株距11~12 cm,小区留苗350 株。全生育期仔细观察,记载各生育期时间,成熟时每小区随机定点连续取10 株,风干后考种,考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荚数、荚粒数、荚长、百粒重、产量8项主要指标。

1.3 分析方法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要求,将10 个绿豆品种的10个性状作为一个灰色系统,每一个供试材料视为该系统的一个变量,设定产量为母序列{X0},其余性状指标为比较序列{X}i ,i=1,2,…,9。

其中, X0 =[X0(1),X0(2),X0(3),...,X0(k)] ,Xi =[X ] i(1),Xi(2),Xi(3)...Xi(n) ,k 为参试品种个数,n 为性状个数。各参试材料农艺性状的平均值列于表1。

原始数据转换,由于系统中各因数的量纲不一致,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消除量纲的标准化转换。采用式(1)进行转换。

式中X ´ij 为标准化结果,Xi 为原始数据,Xj 为同一农艺性状平均值,Sj 为同一农艺性状标准差。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的计算,得到标准化后的母序列{X0}与比较序列{X}i ,则由式(2)可以计算出在时刻k 点的关联系数。

式中,Δi(k)=| X | o(k)-Xi(k)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在k点的绝对差值,Δmin 和Δmax 为所有比较序列在各个时刻的最小绝对差值和最大绝对差值。ρ为分辨系数,其目的是为了消弱最大绝对差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取值范围[0,1],此处取ρ=0.5。

由于关联系数Li(k) 数目过多不便于比较,因此根据式(3)计算各性状的加权关联度ri。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性状量纲不一致,因此对原始数据(表2)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数据标准化处理,处理结果见表3。

2.2 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绝对差值

根据表3 数据求得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绝对差值见表4。

2.3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

由表4 可知,Δmin =0.0044 和Δmax =2.2098,将Δmin和Δmax 的值代人式(2),并取系数ρ=0.5,得出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系数(表5)。由于关联系数只能反映出2 个被比较序列在某一时刻的紧密程度,而关联度则为2 个比较序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因此,将求得的关联系数值代入式(3)得出产量与其他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关联度及排序结果见表6。

由表6 可知,各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荚数(0.6728) > 百粒重(0.6492) > 主茎节数(0.6369)>株高(0.6341)>荚粒数(0.6095)>生育期(0.6028)>开花期(0.5913)>主茎分枝(0.5611)>荚长(0.5245)。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可知,关联度大的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系密切,而关联度小的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系疏远。因此,对绿豆产量影响最大的农艺性状为单株荚数,其次为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及荚粒数,而主茎分枝数及荚长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3 结论

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揭示了绿豆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在9 个主要农艺性状中,单株荚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达到0.6728,说明单株荚数是影响绿豆产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和荚粒数。通常百粒重越大,植株籽粒越大,产量也越高,相应的商品性也就越好,而主茎节数则影响豆荚的数量,节数越多,结荚就越多,产量也就越高,其次株高越高,主茎叶片便能更充分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及产物积累,在空间效应上具有优势。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单株荚数多的植株是首要的选择,同时高百粒重、较高的主茎节数和株高成为提高绿豆产量的有效途径。此外,由关联度排位可见,生育期和开花期紧随荚粒数等苗体性状之后,说明植株生长期是育种的重要环节,要想达到植株高产,必须要一个健康的生长过程,通过每一个过程的逐渐积累而达到高产目的。因此,结合日常育种实践,应在考虑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的同时兼顾各性状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因素的增产潜力。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与闫锋[17]在黑龙江做的试验相比,关联度排在前2 位的一致,均为单株荚数和百粒重。本试验还增加了生长期指标,如生育期、开花期,并得出成长期对产量的影响比荚长要高。但因试验条件有限,选取的材料多为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数据差异不明显,在下一步研究中应扩大材料群体范围,且仅对影响绿豆产量较大的9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影响绿豆综合表现的性状还有很多,诸如抗逆性、抗病性、稳产性、籽粒品质等性状还未作分析。绿豆作为医食同源作物,其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日渐被人们重视,因此品质性状将会作为绿豆的一种重要性状被提上育种日程。此外,本研究只对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没有研究各性状之间相关关系,而研究性状间的相关性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柴岩,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耀文,邢亚静.小杂粮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郑丽平,吕慧卿,郝志萍,等.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5,25(2):117-118.

[4] 杨春玲,王阔,关立,等.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杂粮作物,2005.25(5):314-315.

[5] 邓聚龙.灰色理论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 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 崔秀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绿豆育种中的应用[J].杂粮作物,2005,25(4):238-239.

[8] 邓芸,马永祥,王百姓.特用玉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种业,2004,12:35-37.

[9] 李凤艳,张光华,张仁和.玉米优异地方资源的筛选与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3):225-227.

[10] 王立秋.北方早熟玉米9 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1,9(2):44-46.

[11] 王献礼,田杰英,杜文全.新疆长绒棉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2):144-146.

[12] 张富厚,郑跃进,王黎明.河南省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42-4843.

[13] 徐淑霞,李振贵,张光,等.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生产,2012,1:28-30.

[14] 贾玉敏,张健.灰色系统理论在高蛋白大豆种质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02(6):13-17.

[15] 王英杰,王晓琳,孙滨,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沈阳芸豆联合鉴定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13(2):20-23.

[16] 余丽,赵龙,吴宪志,等.基于灰色关联评价的普通菜豆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4(10):1-4.

[17] 闫锋.绿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种业,201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