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中国省域间农业现代化进程比较分析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202次
  • 评分4
  • 53
  • 0

余子鹏1,王今朝2

(1.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65;2.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0)

摘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收集农业发展相关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并汇总分析了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较高。建议中西部地区改进农业投资和经营组织形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研究;改良土壤、化肥、农药施用方式;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提高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投入;产出;可持续性;农业现代化;省域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43-05

农业是关系国家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提供了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场、资金(包括外汇)等,为国家工业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深,城乡二元差距拉大,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有文献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动力、模式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方面。洪银兴[2]认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科技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另一些学者认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村金融等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来源[3-6];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有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机械化(劳动替代型)和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土地节约型)两种[7,8];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9]。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难以支撑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10],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了解农业发展的均衡状况和差距所在,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农业现代化

丹尼尔·勒纳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1],强调了转变的过程。布莱克[12]则认为转变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无生命动力源泉对有生命动力源泉的比例已经增长到了或超过了不可回转的程度,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正在发生着变化;强调了现代化是内在动力推动下发生的,且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以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13]。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的手段、过程、条件、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中,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生产技术逐渐实现生物化;管理实现现代化;产品流通市场化和商品化;市场机制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局面,加强资源、科技投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加工增值率,实现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有农业运行机制下,农业现代化是在确保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针对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逐渐外流,遵循市场机制调节和先进经营主体示范引导相结合的模式,改进农业组织模式和提升生产条件,达到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和资源相互渗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农村城镇化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紧密相关,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例大,1978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1%,到2012年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7.4%。农业劳动力数量庞大,197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2.83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0.5%,到2012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仍有2.58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3.6%。从经济结构和人们消费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过高,传统农业技术脚步停滞,必然抑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人口收入增长,制约了农民现代化进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作用,一方面,农村资金外流,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业土地资源缩减,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农业产品销售市场,有利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出,提升了劳均耕地面积和土地经营集约度,有利于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和科学技术实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农业经营收入和土地产出率,为农业机械化和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2.1农业现代化指标选取

农业现代化具有多个维度的内容,按照农业现代化环节的不同分为投入、过程和结果等。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状态,其基础是教育的普及、金融机构和合理的经济组织形成,从而获取足够的推动力和持续发展力[14]。根据上述分析,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考虑数据可得性,从农业生产投入现代化、产出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农业投入现代化(AIM)。包括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ALE)、农业机械普及率(AMP)和有效灌溉比例(VIR)等。投入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资本投入主要用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研发投入则用于培育和改良新品种,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减轻农业劳动力在生产和流通中的体力耗费,提高劳动效率,完善灌溉设施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免受干旱等灾害影响,提高农业产量。教育和技能培训用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将文盲劳动力定为1,然后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折算,则可以求出各地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指数[15]。

2)农业产出现代化(AOM)。包括农业人口比例(APP)、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ANR)、土地产出率(LOR,万元/hm2)和农业产出结构(AOS,林牧渔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等。农业产出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消费的必由之路,根据市场调节进行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价值和提高农业经营者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农业产出现代化有综合收入指标和生产要素效率指标,产出结构指标是综合的价值和质量度量,劳均农业产值、劳均农业收入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则反映农业土地要素生产效率。

3)农业发展可持续性(ADS)。包括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ULP)、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ULF)、农作物成灾率(CHR)等。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农药、化肥施用情况反映农业生产的生态安全性,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作物成灾率反映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农业生态保护水平,这些都影响着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2.2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通过《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如各地农业机械总量、耕地总量、林牧渔业增加值、化肥农药施用量、成灾面积、农村人口总数等数据,计算农业现代化AIM、AOM和ADS三类指标,汇总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CAM),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为便于横向比较,采取赋值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若第i指标Ei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正向指标,则其标准得分Si为:

Si=10Ei/Emax (1)

反之,若第i指标Ei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负向指标,则其标准得分Si为:

Si=10Emin/Ei(2)

运用公式(1)和公式(2)可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分类排名,再对分类指标的标准得分进行简单平均汇总可得到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排名,分类指标和汇总得分结果见表1和表2。为了便于分析,根据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6]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和西部4个地区,其中,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省(市);中部含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其他12省(市、自治区)为西部地区。

2.3农业现代化水平

2.3.1各地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较高的10个地区中,东部地区占了7席,江苏、浙江和福建排在10名以后位次;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西部地区占了8席,新疆和内蒙古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较高,排在中间位次。比较单位耕地农业机械拥有量,即农业机械普及率较高的10个地区包括东部的天津、河北、山东、浙江、北京等5个地区,西藏、青海、山西、江西、河南进入前10名;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的10个地区包括西部的云南、贵州、四川、新疆和重庆等5个地区,另有吉林、内蒙古、湖北、黑龙江和上海。在有效灌溉率方面,有效灌溉率较高的10个地区,东部有北京、天津、浙江、河北、江苏、上海和山东等7个地区,另有西藏、新疆和青海;有效灌溉率较低的10个地区,有西部的甘肃、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和重庆等7个地区,另有湖南、湖北和海南。汇总农业投入现代化3项指标,农业投入现代化水平最高的10个地区包括东部的天津、北京、浙江、河北、山东和江苏等6地区,另有西藏、新疆、青海和山西;农业投入现代化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中,西部有7个,另加吉林、黑龙江和湖北。

2.3.2各地农业产出现代化水平在农业人口比例的排序中,东部地区的农业人口比例较低,其中,农业人口比例较少的10个地区,东部地区占了7席,山东、河北和海南除外,另加辽宁、内蒙古和重庆;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10个地区,西部有7个,另加安徽、湖南和河南。比较各地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按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从大到小排序,前10名有东部地区的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北和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农业人口收入与非农经营收入比率较小的10个地区,西部占了9席,另加山西。比较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较高的10个地区中,东部仅有海南、福建、北京和浙江4席,另有青海、辽宁、西藏、江西、内蒙古和安徽;较低的10个地区中,西部有6个地区,另加河北、山西、黑龙江和江苏。比较各地农业产出现代化综合得分,前10个地区,东部占7个,另加辽宁、江西和湖北;在后10个地区里,西部占8个,另加江苏和山西。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农业产出现代化水平较高,西部水平较低。

2.3.3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比较单位耕地农药施用量,按照从少到多排序,前10个地区,西部地区有9个,另加黑龙江;后10个地区,有东部的山东、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和海南6个,另加上湖南、湖北、甘肃和江西。按照农作物成灾率从低到高排序,农作物成灾率较低的前10个地区有上海、河南、西藏、福建、吉林、四川、广东、贵州和陕西;农作物成灾率较高的10个地区是河北、湖北、浙江、甘肃、新疆、山西、青海、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较少的10个地区是:青海、贵州、黑龙江、西藏、甘肃、江西、四川、内蒙古、重庆和上海;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较多的10个地区是: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北京、天津、海南、广东、福建和陕西。综合分析我国各地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优势最强的10个地区是: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上海、河南、黑龙江、四川、陕西和重庆;发展可持续性最弱的10个地区是:辽宁、福建、山东、河北、广东、海南、湖北、天津、浙江和北京。

2.3.4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运用简单平均法汇总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3个方面,比较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总体情况。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最高的10个地区是:西藏、上海、北京、青海、天津、浙江、福建、河南、山东和贵州;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最低的10个地区是:湖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重庆、湖北、山西、云南和甘肃。

3小结及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产出和可持续性等三方面内容,并对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可知:在投入、产出方面,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现代化水平较低。如农业劳动力教育水平方面,除了浙江、江苏和福建外,其余东部地区都进入前10位;在农业机械普及率方面,西藏最高,东部有5个地区、中部有3个地区,西部有2个地区进入最高行列,但东部的上海为全国最低。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方面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较强。由于施用化肥、农药较多,农作物成灾率较高,东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较弱;西部地区可能由于施用农药、化肥较少或农作物成灾率较低,农业发展可持续优势较强。比较各地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CAM),优势最强的10地区中,东部有6个地区,西部有3个地区,中部仅有河南1个地区;优势最弱的10个地区里有西部5个地区,中部有湖南、安徽、湖北和山西等4个地区,东部有江苏1个地区。

农业产出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是现代化投入的结果,依靠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可以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投入不仅要注意短期成本和经营收益,还应考虑农业可持续发展,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状况,了解了各地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促进农业整体现代化,提出以下建议。

1)改进农业投资和经营组织形式,加强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的基础。如提高有效灌溉率,甘肃、陕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和海南等地区农业种植对灌溉的要求较高且投资额度大,单个农户没有能力投资,可以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引进大型企业组织或依靠政府组织,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

2)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广大的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低,农业经营者收入与非农经营者收入差距大,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对土壤、肥料、农药等的科学研究,扩大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各地应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投资,依靠科学技术改良土壤有机肥力,运用物理、生物等技术进行综合治虫,减少化肥和有毒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扭转我国农产品不良声誉,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4)增强防灾防损技术研究及其设施投资,加强农业灾害预警,逐步普及农业政策保险制度,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强化防风、防洪、防涝堤坝和排水等设施建设,加强灾害预警力度,减少农业成灾率。各地政府应协调保险机构和农业经营者,扩大农业政策保险经营范围,以减少农业经营者的灾害损失。从短期来说,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从长期看,保险行业会增强对灾害防范的信息预测和技术研究,为农业经营者防范风险提供帮助和支持,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壮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 洪银兴.三农现代化途径研究[J].经济学家,2009(1):12-18.

[3] 吴沛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4(3):8-10.

[4] 李邦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探讨[J].北京农业,2013(4):251-252.

[5] JASPER G,DAVID B. From agricultural modernisation to agrifood globalisation: The wan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ailand[J]. Third World Quarterly,2001,22(6):969–986.

[6] 郑新立.加快农业现代化是我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59-62.

[7] 郭庆然.中部地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141-144.

[8] 张乃侠.农业现代化对种粮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以凤翔县农业发展调查资料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8):43-45.

[9] ANCA D,DOREL A. Romania′s Absorption Potential of E.U. Funds for Rural Development——a Regional Analysis[J]. 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Oradea, Economic Science Series. 2010,19(1):46-52.

[10] 马晓河.农业现代化无法支撑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J].农村工作通讯,2011(14):37.

[11] 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J].管理评论,2003(3):8-14.

[12] [美]C.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 周晓,朱农.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2003(6):17-24.

[15] [美]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