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669次
  • 评分4
  • 17
  • 0

方正武,马东方

(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摘要: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逆性强、抗条锈性强和抗白粉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9个中国目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8360进行了抗条锈性评价,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条锈性。以条锈菌小种CYR32对V8360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置的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中一个F2代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表明,V8360对条锈菌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V8360。从32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的4个SSR位点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与该基因连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抗病基因; 遗传分析; SSR标记

中图分类号:S512.1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04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05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08);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作物学(长江大学)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方正武(1977-),男,江西上饶人,博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电话)13797329339(电子信箱)Fangzhengwu88@163.com;通信作者,

马东方,男,山东滕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小麦抗条锈病机制研究,(电子信箱)madongfang1984@163.com。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各主要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1]。而且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以及西北春麦区。迄今,小麦条锈病发生的8次大面积的暴发流行给中国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2,3]。由于抗条锈品种的单一化种植,加速了条锈菌毒性结构的变异,加速了小麦主栽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虽然农药(粉锈宁等)的大面积及时使用可以控制该病害,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容易造成污染环境。大量国内外实践表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有效、经济和环保的措施[4]。因此,引进、鉴定、筛选有效的抗条锈种质资源,挖掘其中的抗病基因,对实现小麦抗条锈基因多样化,培育持久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十分必要[5]。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分子作图技术的日益完善,目前已发展了多种以D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如SSR、RGAP、SNP、AFLP等。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鉴定、物种进化、基因的分子作图等研究。目前,利用SSR方法已将许多小麦条锈病抗病性基因定位,大部分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均已获得与其紧密连锁的SSR标记[6]。

因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等病害具有良好抗性,同时分蘖能力强、耐干旱、耐盐碱等优良性状,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2n=14)近年来已引起众多育种工作者的关注[7,8]。傅杰等[9]通过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交选育出一系列易位系、代换系和附加系,为利用这一种质资源提供了试验材料。井金学等[10]研究发现,簇毛麦的抗锈基因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可转移至普通小麦中。本研究旨在对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进行抗条锈性鉴定,明确V8360的抗条锈病遗传规律,挖掘其抗病基因,加快对这一种质资源的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小麦材料为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感病对照为铭贤169、簇毛麦、白粒高38、普通小麦“7182”、V8360与铭贤169杂交后代F1、F2、F3、BC1群体,其中V8360是由簇毛麦与白粒高38、普通小麦“7182”杂交选育而成。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为CYR27、CYR28、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11-7、Su11-11。

1.2 苗期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将亲本、F1、F2、BC1F1以及F3家系种植于直径为20 cm的花盆中,置于温室按常规方法培养。在供试小麦幼苗生长至二叶期时,用涂抹法接种小麦条锈菌。接种完成后,将小麦幼苗置于黑暗的保湿箱中24 h。之后转入温室内潜育发病,温度为15~17 ℃(昼)/10~12 ℃(夜),光照周期16 h(昼)/8 h(夜)。反应型调查标准分为11级,即0、0;、0;+、1、1+、2、2+、3-、3、3+、4。0~2+为抗病,3-~4为感病[11]。统计双亲、杂交后代各株系的抗感分离比例,用卡方检验法对期望比例进行检测。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抗、感池的构建

基因组DNA提取用CTAB法[12]稍作改进。参考Michelmore等[13]提出的抗病池、感病池建立方法,挑选F2代的10株高抗单株DNA、10株高感单株DNA分别等量混合构成抗病池(BR)和感病池(BS)。构建抗感池的单株均经过F3家系验证其对应F2代单株的纯合性。

1.4 SSR标记筛选和遗传作图

根据R?觟der等[14]和http://wheat.pw.usda.gov公布的小麦染色体上SSR引物序列信息,由上海Invitrogen生命技术公司合成PCR引物。以V8360、铭贤169、抗病基因池、感病基因池和F2代群体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影。筛选与抗病亲本相关的SSR标记,进而用Map Marker 3.0b软件计算各标记位点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最后用Map Draw V2.0软件绘制连锁图[15]。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

V8360和簇毛麦对CYR27、CYR28、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11-7、Su11-11等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良好的抗锈性。感病对照品种铭贤169、白粒高38、“7182”对9个条锈菌均表现高度感病反应(表1)。说明V8360是一个优良的抗条锈病种质资源。

2.2 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接种CYR32时,V8360与铭贤169杂交的F1代与抗病亲本一样呈抗病反应,BC1代抗病与感病株数比为10∶9,经卡方检验符合1∶1的分离比;反交组合F2-1中,抗病植株182株,感病植株56株,符合3∶1的分离比例。238株F2单株共收获232个F2∶3家系。对应的F2∶3家系中,纯抗家系63个,抗感分离家系114个,纯感家系55个,分离比例符合1∶2∶1;正交组合F1-2中,抗病植株150株,感病植株48株,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2)。

上述结果表明V8360对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V8360。以F2-1群体的238个单株构建作图群体,对抗条锈病基因进行SSR标记。

2.3 YrV8360的SSR标记定位

选择分布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329对SSR引物对抗病材料V8360、感病材料铭贤169、抗病池及感病池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4AL上的引物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在V8360、铭贤169及抗感池间同时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片段。对F2代群体进行单株扩增,结果大部分抗病单株扩增出与抗病亲本V8360相同的带型(A)或双亲的组合带型(H),而大部分感病单株则扩增出与铭贤169一致的带型(B),由此推测这4个位点与YrV8360连锁。

2.4 连锁遗传分析

根据F2分离群体及F2∶3家系反应型,确定F2单株的抗感基因型。由F2所有单株的PCR扩增统计结果可以得出,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的扩增位点与YrV8360有明显的连锁关系 (表3)。

用Map Maker 3.0b软件进行连锁分析,LOD值设置为3.0,结果显示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与抗条锈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8.6、3.4、4.3和7.5 cM。参照已报道的小麦遗传图谱[16],根据抗条锈病基因与所获得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可知,YrV8360位于小麦染色体4AL上,且位于Xgwm565和Xgwmb494之间。据此绘制了YrV8360遗传连锁图(图1)。

3 讨论

发掘和鉴定抗条锈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工作。开展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一方面通过寻找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基因型水平上对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深入评价和鉴定。另一方面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实现多种基因的累加,培育出多抗或广谱的种质或品种奠定基础。

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条锈病、白粉病等较强抗性以及多种优良农艺性状。本研究发现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对中国优势条锈菌小种CYR32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且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YrV8360控制,被定位在4AL上。

目前,正式命名的62个抗条锈病基因只有Yr51定位在4AL上[17,18]。从染色体位置上分析,Yr51位于染色体长臂末端,而YrV8360位于染色体长臂中间部位,Yr51与YrV8360的距离大约为32.3 cM。从系谱上分析,Yr51的载体品种AUS27858是澳大利亚的农家品种,而YrV8360由中国育种工作者自主选育而成,V8360与AUS27858的系谱并无交集。周新力等[19]研究发现,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对CYR30的抗条锈病基因YrV1位于小麦染色体3BS上;侯璐等[20]报道,易位系V9128-3对Su11-4的抗条锈病基因YrHV位于染色体2AL;王睿等[21]把易位系V9125-2对CYR29的抗条锈病基因YrWV定位于染色体7DSS上。因此可以初步断定,YrV83660不同于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8-1、V9128-3和V9125-2中的抗锈基因。综合上述分析,初步判断YrV8360很可能是一个不同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新基因。

在目前大量抗源和主栽品种对中国目前流行条锈病生理小种CY32丧失抗病性的形势下,本研究发现的抗病基因YrV8360对抗病育种显得尤为宝贵。V8360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对小麦条锈病又具有良好的抗性,稍加改良就可以用于生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LINE R F. Stripe rust of wheat and barley in North America: A retrospective historical review[J]. Annu Rev Phytopathol, 2002, 40:75-118.

[2] WAN A, ZHAO Z, CHEN X, et al. Wheat stripe rust epidemic and virulence of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in China in 2002[J]. Plant Disease, 2004, 88(8):896-904.

[3] WELLINGS C R. Global status of stripe rust: A review of historical and current threats[J]. Euphytica, 2011,179(1):129-141.

[4] 李振岐,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吴立人,牛永春.我国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5):46-54.

[6] 马东方,王海鸽,唐明双,等.小麦品种中梁21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与SSR标记定位[J].作物学报,2011,37(12):1-7.

[7] 刘 萍,杨宝军,陈佩度.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抗病性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传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27(2):1-5.

[8] 李洪杰,朱至清.簇毛麦的利用价值和染色体操作[J].植物学通报,1999,16(5):504-510.

[9] 傅 杰,周荣华,陈漱阳,等.小簇麦新种质的品质、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6):1-8.

[10] 井金学,傅 杰,商鸿生,等.三个小麦野生近缘种属抗条锈传递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26(2):139-143.

[11] 刘孝坤.小麦抗源对条锈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学报,1988,15(1):33-39.

[12] ROGERS S O, BENDICH A J. Extraction of DNA from milligram amounts of fresh, herbarium and mummified plant tissu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85, 5: 69-76.

[13] MICHELMORE R W, PARAN I, KESSELI R V. 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resistance genes by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A rapid method to detect markers in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by using segregating segregating popul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1, 88: 9828-9832.

[14] R?魻DER M S,KORZUN V,WENDEHAKE K,et al. A microeatellite map of wheat[J]. Genetics, 1998, 149: 2007-2023.

[15] 刘仁虎,孟金陵.MapDraw在Excel中绘制遗传连锁图的宏[J]. 遗传,2003,25(3):317-321.

[16] SOMERS D J, ISAAC P, EDWARDS K. A high-density microsatellite consensus map for brea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4,109: 1105-1114.

[17] LU Y, WANG M N, CHEN X M, et al. Mapping of Yr62 and a smal-effect QTL for high-temperature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spring wheat PI 192252 [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4, 127: 1449-1459.

[18] RANDHAWA M, BANSAL U, VAL?魣RIK M, et al. Molecular mapp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51 in chromosome 4AL of wheat[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4, 127: 317-324.

[19] 周新力,吴会杰,张如佳,等.来自簇毛麦抗条锈病新基因的SSR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08,38(1):69-74.

[20] 侯 璐,宋晓贺,路亚明,等.小簇麦易位系V9128-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09,39(1):67-75.

[21] 王 睿,张书英,徐中青,等.簇毛麦易位系V9125-2抗条锈基因YrWV的遗传分析和SSR分子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11, 44(1):9-19.

(责任编辑 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