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北疆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25
  • 0

赵海燕1,王萍2,李秋萍3

(1.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种业公司,新疆 五家渠 831111;2.兵团第八师一四七团;3.兵团第二师三十二团)

摘要:以北疆地区制种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对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为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制种玉米:瘤黑粉病;危害;防治

新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达2600~3200h,有利于玉米密植;昼夜温差大,灌浆期长达60d以上,千粒重高: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病虫害少: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又属于灌溉农业区,因此,发展玉米生产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随着新疆经济及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己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46.7万hm2发展到2011年的66.7万hm2,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到4万hm2、新疆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玉米制种区,然而随着制种面积的迅速增大,品种的增多,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加,特别是玉米瘤黑粉病已成为主要病害,并有加重的趋势,严重的甚至绝收。该病害的发生为害已影响到新疆玉米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研究以北疆制种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措施,从而为新疆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推广及应用保驾护航。

1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1发生规律

2011-2013年6~9月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北疆地区制种田玉米瘤黑粉病的高发期在抽穗前后30d内。北疆地区制种玉米抽雄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在连续3年的调查中.6月中旬调查平均发病率为0.6%,7月初的平均发病率为1.5%,7月中旬平均发病率为2.4%,8月初平均发病率在1.8%,9月初调查发病率为0.9%,7月初至8月初是这一地区的病害高发期。

1.2危害症状及部位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在玉米病株上形成膨大肿瘤。肿瘤外表呈白色、灰白色,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为灰黑色,坚硬。

玉米瘤黑粉病可侵染玉米不同部位,茎秆、叶片基部、果穗是发病的主要部位。只要发病就会导致植株矮小、籽粒小且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1.3玉米瘤黑粉病发病情况

在北疆地区主要选取郑单958 (Ⅰ)、kWS 2564(Ⅱ)、先玉335(Ⅲ)、sc-704(Ⅳ)共4个品种作为供试品种。各供试品种的制种地以26.67hm2(1个条田)为标准,随机取5个点,每个点取200株,调查其发病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l可看出,I和Ⅲ这2个品种发病率较低,为抗病品种,其他品种为感病或轻度感病。

2粉病的发生原因

(1)玉米瘤黑粉病属于土传性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或更长时间。近年来,北疆地区制种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成为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2)由于种植户盲目种植一些感病品种,或者多年种植1个品种,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抗病性、抗逆性降低都是造成该病害发生流行的因素。(3)许多种植户对玉米种子的拌种不严谨,未加入有效防治瘤黑粉病的杀菌剂,或者选购的包衣防病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的防治瘤黑粉病。(4)对病瘤残体没有进行及时处理,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地块,形成再侵染;(5)玉米抽雄前后灌水不及时,造成抗病力下降,如果遇到多雨的天气,就会严重发病。(6)玉米螟、蚜虫等害虫使植株伤口增多,病原菌侵染机率增加,因而虫害严重的地块瘤黑粉病也会严重。

3玉米瘤黑粉病的防治方法

3.1选用抗病品种

尽量选用马齿型品种、早熟品种、果穗苞叶紧密和苞叶长而厚的品种。

3.2减少病源

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焚烧或深埋,减少侵染源:避免用病株沤肥,粪肥要充分腐熟。

3.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灌水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彻底防治玉米螟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伤口,均可以减轻病害。

3.4种子处理

可采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6g拌1kg种子,或者20%萎锈宁乳油1kg种子用5~10g拌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拌种,从而减少发病率。

3.5化学防治

在玉米出苗前地表喷施杀菌剂:在玉米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喷施好力克3~5g/667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0%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可较好地预防瘤黑粉病:在玉米抽雄前喷50%的多菌灵或50%福美双,可有效减轻病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春民,徐雅洁,于俊香,等2000年巴林左旗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5):42-43

[2]王晓鸣,戴法超,廖琴,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2

[3]刘正坪,赵占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抱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团[J].现代化农业,1998(6):12-13.

[4]李晓丽,李风岭,减少先,等玉米瘤黑粉病药剂防治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6:12-14.

[5]王晓鸣,戴法超,廖琴,等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02.

[6]崔瑾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9):24-25.

[7]车宏伟,车庆龙,董海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3):240-241

[8]史志锋,史惠琴,高岩玉米瘤黑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9(12):53-55.

[9]杨建平,杨芳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