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46次
  • 评分4
  • 18
  • 0

张勇1,武钢2,王兰3,褚贵新1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资环系,新疆 石河子832000;2.兵团第一师农科所;3塔里木大学植保系)

收稿日期:2014—05—13

通讯作者:褚贵新(1969-),男,教授,研宄领域为干旱区植物营养生理生态。E-mail:chuguixinshzu@163.com。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新疆植棉面积大,长年连作导致病菌累积,黄萎病已成为新疆棉区生产中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经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合对3个团场不同地块的田间调查,研究了深翻60cm对黄萎病防治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60cm后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病情指数明显降低,且在重病田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58.5%。棉花黄萎病发病时间晚于常规翻耕25cm(CK),发病过程呈现缓慢的由低到高的趋势,在9月6日达到发病高峰,且病情指数低于常规翻耕。连续2年的产量实测结果表明,深翻60cm的技术措施能够提高棉花产量.增产范围在51~61kg/667m2,收益256.2~ 318.2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技术对抑制干旱地区重病田黄萎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深翻;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

作为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在南疆绿洲阿克苏垦区作物种植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长期连作,致使棉田黄萎病呈逐年加重趋势,该病已成为新疆植棉区限制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威胁棉花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随棉种的调运,加之实行秸秆还田,致使该病迅速蔓延。据相关部门估计,20世纪90年代,新疆黄萎病面积在13.3万~20.0万hm2。黄萎病在南北疆均大面积发生,已成为限制棉花高产高效的主要障碍因素。Ashworth等(1972)和Pullman等(1981)研究指出,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程度及发病率与土壤接种体密度密切相关,病株率随着接种体密度的增减而增减。作为一种土传病害,黄萎病菌的微菌核内外层细胞壁均较厚,可抵抗不良环境,并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积累达十几年之久。贾涛等(2005)的研究表明,90.1%微菌垂直分布存0~40cm的十壤耕作层中,仅9.9%分布于40cm以下的土层中,70cm以下的土层中几乎没有病菌分布。当条件适宜时,微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植物根部的分生区及根毛区入侵,或者通过伤口侵入。国内外学者从抗病品种选育、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棉花黄萎病的有效防治技术研究,但能用于生产实践明显减轻病害的实用技术并不多见。本研究主要是根据棉花黄萎病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通过调查南疆典型常年植棉垦区黄萎病发病程度,初步研究了棉田深翻60cm对黄萎病在棉田的分布动态、棉株病情指数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南疆植棉区探索出一种快速高效的黄萎病防治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中棉所35号,具有早熟、丰产、抗逆、优质、适应性强等特性。抗病性表现为高抗枯萎、耐黄萎病。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第一师塔河种业良繁场17#地和第一师农科所黄萎病病圃。两病圃均为多年连作,发病重而均匀,均系具有代表性的重病田,且为第一师塔河种业和第一师农科所选育棉花抗黄萎病材料的试验地。

1.3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深翻60cm与常规翻耕25cm共2个处理,3次重复,栽培管理措施相同。

1.4病情调查方法

2008-2010年连续3年进行病情调查。从6月5日开始,每隔5d调查1次,至9月中旬黄萎病病情稳定后结束,按国内统一分级标淮,调查记载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2结果与分析

2.1棉田深翻60cm对田间小区试验黄萎病病情指数消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两处理实际病情指数在9月6日分别为63.2和86.1,在Fo.05水平上达到显著差异。深翻处理在产量形成期发病明显低于常规翻耕。从图l可以看出,两处理在发病趋势上有明显不同,深翻处理黄萎病的发展过程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在9月6日达到其病情高峰:而常规翻耕棉田处理的黄萎病的发展过程呈现双峰现象,在8月初达到其第1个发病高峰,此时两处理之间的病情指数差距较大。通过趋势对比,深翻处理由于前期发病较轻显然覃有利于棉花高产。

2.2棉田深翻60cm对黄萎病防治效果及对棉花产量影响

2.2.1棉田深翻60cm对黄萎病防治效果

8月25日分别对三团19连、十团10连、南口农场9连3块深翻棉田(2008年未深翻)的棉花黄萎病进行了调查。从表2可以看出,深翻60cm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相对防效在32.3%~ 58.5%,而且在重病田(十二团)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58.5%)。由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深翻60 cm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不受地域和品种的影响。

2.2.2棉田深翻60cm对棉花产量影响

通过对三团19连、十团10连、南口农场9连3块深翻棉田连续2年的产量实测结果(表3)可以看出,深翻60 cm技术措施能够提高棉花产量,增产51~61kg/667m2,收益增加265.2~317.2元/667m2。

3结论与讨论

(1)通过对深翻60cm后棉花黄萎病田间病情调查的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病时间晚于常规翻耕25cm(CK),发展过程呈现缓慢的由低到高的趋势,在9月6日达到发病高峰,且病情指数低于常规翻耕25cm。深翻60cm棉田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只有1个发病高峰期,而常规翻耕棉田有2个明显的高峰期。其原因在于深翻60cm打破了棉田的板结层,改变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棉花生长,增强了棉株抗病能力:同时,由于深翻60cm降低了土壤耕作层病菌的数量,病害在整个生长季呈现出缓慢加重的趋势,因此表现出一个明显的高峰期。(2)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深翻60cm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明显提高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显著。棉花抗黄萎病品种的选育周期长、耗时费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且由于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大,抗性极易丧失。目前,还没有选择出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理想化学药剂。农业措施中比较有效的是轮作倒茬,尤其是水早轮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减少黄萎病的发生,但实际生产中存在一定困难。深翻60cm耕作技术是近年来大马力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后逐步推广的一项耕作技术,对南疆地区重病田黄萎病的发生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棉花研究所,棉花[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35-159.

[2]陈其瑛,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综合防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1-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