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农学毕业论文正文

南疆直播核桃种子快速建园技术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80次
  • 评分4
  • 43
  • 0

王冀川1,阿依谢姆古丽2,艾买尔江1,张栋海3,吴爱琼2,李克福3,魏玉强4

(1.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墨玉县种子管理站;3.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4.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核桃种子快速建园技术要点,包括园址选择、种子准备、直播技术、砧木管理、芽接技术及其后的苗木生长管理等,为南疆核桃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南疆;核桃;直播;建园;管理技术

核桃是南疆重要的经济林作物,随着南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红枣种植面积接近饱和,而核桃作为南疆经济效益高、品质优的特色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1],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28.2万hm2,总产30.4万t(其中兵团8 140 t),分别占全疆的95.8%和96.9%,产值72.08亿元。其中,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和田地区为南疆最重要的核桃生产区,种植面积占南疆的99.6%以上[2]。一般核桃建园包括育苗、移栽、建园等,技术复杂、成活率低、成本高、建园速度慢且费工费时。采用直播核桃种子快速建园,具有应用简便、造林成活率高、建园快、成本低等特点,适于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应用。

1 园地准备

1.1 园址选择

核桃为喜温凉、好光植物,要求在年平均气温8 ℃以上、年最低气温不低于-24 ℃、年绝对最高气温不高于38 ℃,10 ℃以上积温2 500 ℃(最好3 000 ~ 3 500 ℃)、年日照时数2 000 h以上、无霜期180 ~ 220 d之间、海拔600 ~ 1 200 m的地区种植[3]。种植区域四周应无工业废气、污水及灰尘等污染物,地块最好相对集中,便于集约化经营。

核桃具有喜肥、怕涝、不耐盐碱等特点,直播种植时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通畅、土质中性偏碱(pH7.0 ~ 7.5)、土壤含盐量低(含盐总量 < 0.25%)、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 > 1%)、宿根性杂草少的地块,要求土层深厚(2 m以上)、质地疏松、地下水位较深(3 m以上),最好选用上砂下壤的复沙壤土建园。

1.2 施肥、整地

开春日均温2 ~ 3 ℃时进行春灌,灌水量为80 ~ 100 m3/667 m2,播前2 ~ 3周均匀施入腐熟农家肥2 ~ 3 t/667 m2、尿素15 kg/667 m2、 磷酸钙50 kg/667 m2 和 硫酸钾12.5 kg/667 m2作为底肥,然后深耕(达到“深、透、细、平、实、足” 标准)细耙(达到“齐、平、松、碎、墒、净”标准)。

2 种子准备

2.1 种子采集

选择当地未受病虫危害、无冻害、长势强健的厚壳核桃(壳厚1.5mm以上)晚实实生树作为采种母树。秋季当果实青皮裂开一半时采收,剥去青果皮,在阳光下晾晒5~7d,挑选核仁饱满的核桃做种子,装入尼龙编织袋中置于通风干燥冷凉处贮存。种子当年采,次年春季用。

2.2 种子处理

种子需要浸种处理,播前10d,用冷水浸泡种子5~7d,每天换水1次,当有部分种子吸水膨胀裂口时,捞出并置于阳光下暴晒1~2d,使硬壳裂口即可播种。

3 播种

3.1 播种模式

采用3m×5m(密植建园,密度44.4株/667m2)、5m×6m(集约建园,密度22.2株/667m2)或7m×8m(间作模式,密度11.9株/667m2)的株行距配置,按株距5m或7m、行距6m或8m设定播种穴。

3.2 人工穴播

按照规定的株行距挖坑,坑长60~65cm,宽40~50cm,深40~50cm,挖穴时表土、心土分开放置,按每坑有机肥4~5kg、磷酸钙150~200g(或三料磷50~100g)与表土混合均匀后回填入坑内,将底土覆盖其上。

3月下旬当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播种,人工摆放已处理好的种子于坑中央,每坑(穴)播种1粒,种尖平放,使缝合线与地面垂直,然后覆土5~7 cm厚,其上再覆1m2的地膜。

3.3 出苗处理

播后20~25d出苗,40d左右出齐,在幼苗出土时要及时放苗,一般于早晚或阴天时,将地膜划破一小口放出幼苗,并注意封住幼苗基部穴口,以确保幼苗不受灼伤和风吹揭膜危害。

4 砧木生长期管理

4.1 幼苗管理

幼苗出齐后及时揭膜、浇水,以后根据墒情每15 d左右灌1水。浇头水前施肥,在树体外围10~15cm处开3~5cm浅环状沟穴施尿素10~12g和磷酸钙10g。浇第3水前在树体外围20cm处开3~5cm浅环状沟穴施尿素15g和磷酸钙10g。8月是苗木生长最旺盛时期,在浇水前施肥1~2次,每次浅沟环施20g尿素和10g磷酸钙。幼苗期草情较大,注意及时中耕除草。10月中旬浇末水。

4.2 越冬护苗

当日均温2~ 3℃时核桃树开始落叶,逐渐进入休眠期。南疆砧木须采用埋土护苗的办法,保护幼苗越冬,一般在11月上中旬进行,将苗木顺南北方向压倒,覆土30~40cm,拍土压实。注意埋土不可过湿,以免冰冻幼苗。生产上也可采用套袋填土法,将编织袋套在幼树上,在编织袋中填土,但此方法护苗效果不及埋土越冬方式。

4.3 第2年砧木管理

翌年开春,土壤解冻后(日均气温回升至5 ℃左右,3月下旬)及时去土放苗,扶正苗木,耙平土地。于核桃发芽前,在小苗10~30cm饱满芽处进行截干。实生苗截干后会萌发萌蘖,选留1个健壮枝进行培养,其余的萌蘖全部剪除。萌蘖去除2次,间隔时间10 d。

春季(4月上旬)浇头水,注意灌水量不宜过大,以免淹苗影响生长。灌水前施肥,在树体外围30~ 40cm开10~15cm深的环状沟环施有机肥10 kg、尿素40g、磷酸二铵30g,以促进苗木成活生长。5月20日左右进行第2次追肥灌水,并清除杂草,提前做好嫁接前的准备工作。

5 嫁接

5.1 嫁接时间

在新梢加粗生长旺盛期进行,一般在6月5~25日(冬小麦发黄时最佳),此时温度适宜(25~30℃),利于愈伤组织形成。嫁接时苗高50~60cm。

5.2 接穗品种

密植建园和集约建园模式宜选择早实核桃品种温185、新新2、新早丰等,间作模式宜选择扎343、新丰、新温81和新温179等品种,授粉树的配置可按2~5行主栽品种配置l行授粉品种;要求选用二次枝接穗,穗条半木质化,芽体充实。所用穗条最好随采随接,放置不宜超过2d。穗条采下后留下1~2cm叶柄,剪去叶片,每20根或30根打成捆,标明品种,低温保存。

5.3 砧木苗选择

砧木苗应选择1~2年生苗木,嫁接处粗度1cm以上,嫁接高度不低于30cm。嫁接部位以上留2~3片复叶短截,嫁接部位以下枝叶全部剪除。

5.4 嫁接方式

采用带木质部贴芽嫁接方法和方块芽接法芽接技术。

5.4.1 带木质部芽接

此方法不受树木离皮与否的季节限制,嫁接后接合牢固,利于成活,适用于大面积育苗。(1)削芽片:倒握接穗,从芽体基部上方1.5 cm处向上斜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再在顶芽向内一端1 cm处斜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并直向上平削直到将马耳形木质部的芽片取下为止。芽片要平滑,否则不易成活。(2)削砧木:在距离地面30 ~ 40 cm砧木节间光滑部位,削成与接芽同等大小并深达木质部的切口,取下切块。(3)嫁接:将芽片嵌入砧木切口内,韧皮部对齐压紧。用塑料薄膜绑紧,只露出芽体。在嫁接口的上部留2片复叶,每片复叶留2片小叶为提水叶,防止蒸腾过盛。

5.4.2 方块芽接法

此方法芽片与砧木形成层接触面积大,成活率较高,嫁接时间长。(1)削接穗:在当年萌发的嫩枝上,在饱满芽上方0.5 cm及芽下方2.5 cm处各横切一刀,在芽的左右各竖切一刀,拿住芽横向稍用力,取下1个长2.5 cm、宽0.6 ~ 0.8 cm的长方形芽皮;(2)切砧木:在离地面10 ~ 20 cm左右的地方,选择皮厚、光滑、纹理顺的地方,横切一刀,用右手拇指及食指指甲在刀口下,掐住与芽皮同样宽度的皮,向下拉至2.5 cm长,用刀切去1/2。(3)嫁接:将芽皮贴于砧木皮切口,上面及左右形成层密接对齐,下面将砧木切口皮覆盖在芽皮下端上面。用塑料薄膜条包扎接口,将芽微露。无论哪种方法,均在芽接后15 ~ 20 d及时检查成活率,如未成活,及时补接。

6 嫁接后苗木管理

6.1 肥水运筹

苗木嫁接前5~7d,嫁接后5~7d严禁浇水,否则将影响成活率。在嫁接后10d左右灌水,并在树体外围40cm处开环状沟追肥,按氮肥 ∶磷肥 ∶钾肥=1 ∶2 ∶1比例施用,每棵树30g。此后每隔20~30d,浇肥水1次,8月中下旬喷施0.3 %尿素+0.3 %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有利于越冬。8月底停水控肥。

6.2 其他管理

(1)除萌芽。嫁接后5~10d,砧木发生大量萌芽时,应及时抹除。除萌芽须进行多次,直到嫁接新梢正常生长。(2)绑架护苗。嫁接新梢长至10~20cm时,用1m长的粗棍,下部固定在砧木上,把新悄绑在木棍上防止风折。(3)除去包扎物。芽接后20~25d,当接芽生长到5~10cm时,部位己经愈合牢固应除去包扎物,以防止缢伤。(4)适时摘心。当新梢30cm左右时摘心,以促进分枝,尽早成形和保持矮小树冠,提高产量。嫁接当年可摘心2~3次。

6.3 越冬管理

霜冻前压倒树体,埋土40 cm,护苗越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红滨,陈彤. 南疆三地州粮棉果高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2013,50(12):4937-1945.

[2]廖运建.新疆年鉴[M].乌鲁木齐: 新疆年鉴社,2013.

[3]张美勇.核桃高效栽培专家答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