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机械制造毕业正文

关锡友:为中国制造掀起“头脑风暴”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67次
  • 评分4
  • 92
  • 0

文/姜妹妹

“头脑风暴”之于中国制造,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当“中国制造2025”遇见“德国工业4.0”,沈阳机床集团是最鲜活的中方案例,成为中德对话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沈阳机床集团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崛起样本,正是因为它自主创新,历时7年多投入11.5亿元,攻克数控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i5智能机床,为机床安上了智慧”头脑”。

机床是寂寞的行业,作为“工业母机”的它负责制造机器的机器。小至手机壳、螺丝钉,大到列车轨道、航天飞机,最初的起点都是机床,车出零件,流水线上组装拼接成型。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机床业发展水平,代表了其工业水平。

机床发展水平代表工业水平

说到中国制造的发轫,就不得不提沈阳机床集团——新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第一台摇臂钻床和第一台数控车床均诞生于此。未来10年,它仍将在“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中承担职责。

沈阳机床集团公司董事长关锡友曾经有个这样的心结:从我1983年开始学习机床到现在,可以说我和机床相恋了30多年,一直没读懂机床到底是什么,直到我们开始走上自主研发道路的时候,走上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时候,我才彻底理解它。中国现代文明曾经落后了一段时间,但如果追溯到工业前期文明,英国最早的纺织机比中国黄道婆发明的织布机要晚70年。作为当代机床的标志,特别是数控机床出现后,我们一直跟着别人走,这样就永远在别人后面。难道我们不能超越么?没有这种勇气么?我们应该在新的工业文明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机床?1994年,关锡友到日本研修,看人家的东西很“眼馋”,就想拥有,到德国,也到美国,都“眼馋”。“那时公司斥巨资,让一批技术工程师去学习,不仅学技术,还学人家的精神。比如工匠精神。其实我们的工业落后,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就是对产业工人不够重视,完美的设计要通过他们的手完美地制造出来。现在我们终于创造出自己的i5智能机床。近几年的自主开发给了我们这个自信,我们有能力、有智慧走向世界。”

制造业大国,必然催生出强大的机床行业。关锡友笃定,世界范围内,机床制造中心以20年为周期发生着转移。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一中心出现在英国,60年代到80年代转移到美国,80年代到本世纪初又出现在德国和日本。全球200年工业史,未见中国人身影。

政策和市场的风口同时到来了。正值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制造业2025”。在近代工业200年历史中缺位的中国,第一次与竞争对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一次,随着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崛起,从2002年到2012年,世界机床产业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他相信,i5智能机床,就是未来。“这事儿不对啊”

东北大汉+摇滚青年是一个怎么样带感的组合?这就是年轻时代的关锡友。算起来,从工人到车间主任,从分厂总经理到集团总经理,最终带领一个机床制造企业走向全球第一。关锡友在沈阳机床干了整整27年,而他,的确是沈阳机床的灵魂人物。

东北被称为中国工业的长子,很多和关锡友差不多年纪的企业家正在领导这块土地上的国有企业。但这些带有行政级别的企业家却很少公开露面,外界对他们的了解知之甚少。但是,关锡友一直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或者说一位非典型的国企领导人。穿上西装会让他显得有点拘谨,一板一眼的发言也不是他的风格,还有他那极富个性的发型,往后梳起的头发中间有一缕像是染白的头发,与国有企业领导人严肃的外表相比,看上去很时髦。关锡友说,这一缕白头发是天生的,他有强迫症也是真的。他厌恶标准答案,特别是整齐划一的规划让他不爽,“这事儿不对啊。”是关锡友的口头禅。质疑的对象包括自己、旁人,以及既定的一些“常识”。例如,他会用略带挖苦的语调提到厂区平整花园的行为。

应该说,在同济大学读机械制造专业的时候,他就是个“刺头”学生,留着披肩长发、听摇滚。有一次主修课目考试,关锡友得了58分——不及格。补考前,老师发现他在打麻将,非常生气:“打麻将能及格?”关锡友不服气,考试的时候掐着60分答卷,完事甩给老师问:够不够60分?老师一算:“嗯,刚好够!”他立马走人。到1988年毕业了,关锡友进入中捷友谊厂工作。别的大学生都留办公室,“坐办公室的才有出息”。关锡友偏不,埋头当了5年的技术工人。

作为诞生于国家“一五”时期的“机床十八罗汉”,即中国计划经济时期18家国有机床企业。后来组成沈阳机床集团的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等,都是位列“十八罗汉”前面的大“罗汉”。当工人期间,关锡友发现大家有个习惯:每做完某个工件,都要再磨上一刀。没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30年来每一代师傅就是这样教的,而且不磨工件就不好使。关锡友觉得这事儿蹊跷,经过计算,他惊讶地发现,程序设计有错误!他的师傅也大吃一惊,30年来怎么就没人发现?

从那之后,关锡友当上了21号车间的车间主任。组成21号车间的工人,是其他车间调来的最调皮捣蛋的一群人。上班时间喝酒、打扑克和翘班是家常便饭。关锡友就和他们“干仗”,“我练过散打啊,天天削他们。”后来,他发现“这事儿不对啊”,总是和工人打架,啥问题也没解决。

一天中午,工人们又偷偷聚在工厂附近的树林里打牌,关锡友跑过去:“咱打个赌,你们要是打扑克能赢我,我以后天天陪你们玩。你们要是打不过,就老老实实地回去上班。”工人们乐了,平时也没见过关锡友打扑克,估计就是说几句硬话吓唬人。不料,几个回合下来,扑克高手全部败北!事实上,关锡友在大学时就是桥牌高手,工人们这下服气了。

关锡友擅长用不一样方式把事情办成,一路做到中捷厂总经理。

时代的企业及企业家

“2002年到集团任总经理,正好参加了芝加哥展,当时想上主展区,人家说多交钱也不行,你没资格。我去了之后到处找我们的展位,当时我们的人带着我走,走到地下室去了。在那里,门可罗雀,一条大红绸子上,用别针别的一行字‘中国最大的机床厂’。”关锡友对着展位看了许久,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太丢人了,而此时,发那科、西门子、马扎克等世界巨头的机床都在地上的A厅展出。十多年过后,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谈起当初的经历,仍然耿耿于怀。正是知耻后勇的创新,2012年沈阳机床集团重返芝加哥展时,终于进驻A厅。

这当然是后话。2002年,沈阳机床在全球排名第36位,全集团只有13亿元的年营业额。起点虽然不高,但是有幸的是国内机床业也迎来一场长达10年的黄金发展期。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机床产品需求旺盛。于是,关锡友决定,沈阳机床重振主业,在即将开始的新一轮“中国周期”中,成为机床产业的领头羊。

订单纷至沓来,在沈阳机床的车间里,生产线上的机床还未最后装完就被买走,提货的货车堵满机床厂的大路。这倒逼着沈阳机床扩大产能,关锡友用一组数据描述剧变:年产300台的普通机床,变成年产3600台;年产220台的摇臂钻床,变成年产2800台;年产200台的镗床,很快变成一个月就能产200台。这样跨越式的产能提升,要如何实现?

2004年,沈阳机床全资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完成了对云南机床的重组。2005年,沈阳机床与西安交通大学签署协议,正式收购其持有的昆明机床29%的股权,成为昆明机床第一大股东。由此,沈阳机床以其规模之大、产品之全、产品线之深,在世界机床行业站稳了脚跟。

当然,这只是对外的发展,还有对内的凝聚和向心力。关锡友对于工人提得最多的就是“尊重”二字,他说:“我们把‘视员工为第一财富’排在经营理念中的首位,而不是‘质量是生命,用户是上帝’。因为质量和服务最终都要通过员工才能得以实现。”关锡友要求管理团队少惩罚、多激励,沈阳机床建立了新的薪酬体系,这在当时科层严密、上下级森严的国企,不可谓不是一个突破。薪酬改革结果公布那天,关锡友找了个借口跑到了外地出差。过了几天,他向厂里打听,有人闹事没?厂里反馈:啥事也没有。关锡友自己憋不住,跑回来问在改革中没捞到“好处”的员工:为啥没闹事?对方回答:改革过程非常透明,我全程参与,没啥意见。接下来,关锡友要提高生产效率,用效益奖励改革。这意味着活儿干得越多越好,奖金就越高。老国企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工人们甚至自动取消轮班倒,所有人没日没夜地待在车间干活。有段时间,关锡友甚至发不起奖金,不得不拉闸限电防止工人加班。但“锁大门都没用,他们跳窗户进来,还让送饭的老婆作帮手!”针对用人、用工、薪酬三项制度进行的改革,员工的工作和创造热情被彻底释放出来。

关锡友出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时,曾这样给自己定位:“如果沈阳机床是一艘船,我在这艘船上既不是舵手,也不是船长,我只是这艘船的功能设计者。我期待这艘船上有更优秀的船长和舵手,因为沈阳机床是一支联合舰队,而不是一艘航空母舰。”

所有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所有的企业家,都是时代的企业家。关锡友和沈阳机床的命运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起承转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关锡友带领着沈阳机床从名不见经传到走向世界首位:2011年,沈阳机床销售额达27.83亿美元。

先大后强道阻且长

关锡友将沈阳机床的发展之路比喻为攀登珠穆朗玛峰。众所周知,登上珠峰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陡峭的南坡达到顶峰会更快一些,而北坡相对平坦却漫长。在完成了大的目标的同时,关锡友开始反思技术和资源。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随着沈阳机床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瓶颈愈发明显。攻不破数控系统这道难关,中国数控机床装不上自主的“头脑”,将根本性地制约中国机床产业向高档领域进军。“一台售价35万元左右的数控机床,进口数控系统时,对方开价最高达到28万元,逼得中国机床制造陷入成本困境。”关锡友说,每卖出一台数控机床就帮德国和日本公司卖出了一套数控系统,后续维修服务都由这两家公司来承担。他们因此又赚取了20%的高额利润。一切销售的成功都是别人的胜利。

但是如何迈向高端领域呢?沈阳机床的技术突围之路,道阻且长。他们曾试图模仿,但不掌握源代码,即使拆开设备进行分析和仿制,做成的也是“脑残”产品。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想购买一家外国企业的数控技术,对方开出6000万欧元的天价,全部系统存储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中。专家论证后认为,即使买下来,全部读懂至少要5年,实现产业化还要5年,到那时这些技术早已过时了。

他们还试图与国外合作开发。2005年,他们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合作研发数控核心技术。后来又通过收购德国机床企业,在德国建立研发基地,期望利用德国的人力资源进行技术突破,但均半途夭折。外方给出的理由是:不能用我们的技术扶植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合作开发技术,但不能带出境外。

2007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与日本安川公司、意大利菲迪亚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成立“三国四方”团队,合作研发数控系统。菲迪亚集团是全球数控系统主要生产商之一。前期合作顺利,等到关键性底层技术研发阶段,却止步了。对方要求中方必须使用他们的总线解码技术。外方专家对关锡友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给出去就等于要了我们的命,我们能给你们吗?”

关键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一个技术上依赖于别人的大国,就如同一个跛脚的巨人,无法阔步前行。中国制造业必须独辟蹊径。

创新团队自主研发

“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对于掌握关键性核心技术来说,只有华山一条路——靠自己。”在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支持下,2008年沈阳机床集团重打锣鼓另开张对数控系统的核心技术进行全面攻关。研发中心并不设在集团厂区,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一是在母体之外可以更容易地搭建一个市场化的创新平台;二是可以借助当地人才和实验资源。

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关锡友在同济大学机械制造系读书时的校友朱志浩。沈阳机床集团之所以选中朱志浩,是因为他不热衷于写论文、评职称,而是真正钻到数控机床研究中,是一个实用型创新人才。

“在机床行业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每年投入1亿元巨资,卧薪尝胆地默默探索。”关锡友说,“与机床打了几十年交道,我如今才接近了机床制造的真谛。”沈阳机床集团几年的顿悟,正符合正在发生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主题。在2012年南京机床展上,沈阳机床集团ETC产品上装载的飞阳数控系统,被中外媒体称为“中国芯”。

不过,回忆起创新的艰辛,关锡友也说出了心里话:“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去搞创新。”而且每年砸进去1亿多元,到年底,公司决策层都会十分纠结,到底还给不给钱?甚至有一次董事长把钱批给研发基地了,企业有关部门又要了回来。“到了2012年,成熟的技术还没搞出来,但研发资金又快要花光了,市场销售量又下滑……那是最难的日子,有一天我在德国宾馆楼顶上站了一夜,跳楼的心都有了。”关锡友说,“重大创新常伴随着巨大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一旦失败,国家的钱就打了水漂。”在i5智能机床成果庆功会上,研发团队年轻技术人员向关锡友敬酒表示感谢,关锡友问:“我啥也没管,有啥功劳啊?”研发团队回答: “正因为你啥也没管,我们才获得了成功!”

2013年夏,一个难忘的日子。总书记在沈阳机床集团总部接见了15智能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团队,并和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创新新人一一握手。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记下了总书记的话: “核心技术和粮食安全一样,都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i5要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

当“工业4 0”还是业界争相讨论的新名词时,沈阳机床15智能机床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制造业颠覆性和震憾|生的实践,奔走在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征程上了。

这个智能化首先体现在操作上。由于数控系统是触摸屏的,对所有使用的用户做了智能分析,实现一键直达,基本上用户只要按钮两次,就可以达到他所想要的功能,那些数据对于用户来说是他想要感知的或者他更关心的,都会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其次是编程智能化。对于数控机床来说,最主要的是加工零件,对用户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加工产品,怎么来加工,靠编写加工程序,i5智能系统做了一个编程智能化,将专家系统嵌入到数控机床当中。比如,如果在办公室用CAD做一个图形,可以利用网络和U盘直接传到数控机床上,也可以直接在上面生成加工程序。

再者是服务智能化。针对每一款i5智能机床进行专机定制的服务,每个机床配置不一样,服务解决方案也是有差别的,根据产品深度定制的图形方案,一般的操作工程师拿着机床就基本解决大部分发生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远程诊断的功能,将机床可以连接到互联网上,沈阳机床的远程专家可以在沈阳,也可以在上海,只要能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床就可以进行远程诊断、维护和修复。

此外还有管理智能化。在沈阳机床的车间里,未来要打造SESOL管理系统,围绕整个用户需求,真正为他们所想,而且做到更加智能,更加简单快捷,同时可能还要代替一部分人力。现在,已经能够把所有机床连在一起,给车间管理带来极大方便。而这些功能能够实现,是基于15智能机床核心技术的突破所带来的。

2015年3月,沈阳机床又将基于i5智能机床的“,平台、云制造”智能系统推向全世界。将设计、制造、服务、供应链、用户集成到云端,形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在线服务+金融+大数据+再制造+伙伴的发展架构。毫无疑问,从核心技术研发到生产方式转变,再到商业模式创新,沈阳机床正在进行全新的突破与转型。“i5要做的就是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将来,如何与客户更加紧密地结合进行定制。

故事还正在发生,在关锡友和沈阳机床创新团队的线路图上,还能清晰看到了云制造和机器人的字眼,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