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机械制造毕业正文

推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财税政策不可或缺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777次
  • 评分4
  • 82
  • 0

文/戚悦 张晓艳

【摘要】随着国际间制造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当代制造业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健全产业链,服务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都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本文从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发展水平切入,勾勒出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化的战略路径,提出相应的财税政策组合,以期促进和引导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财政政策;税收激励

【作者简介】戚悦,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张晓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一、制造业服务化是国际潮流

随着市场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给制造业施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的盈利点逐渐转向服务供给,服务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加剧了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紧迫性,服务化经营以及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成为制造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美国提出“重返制造业”,旨在重新树立世界最强装备制造国家地位。欧洲主要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意大利等制造业增速迅速提高。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投资不断加大,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迅速提高。总体来讲,全球制造业发展正处于深化调整阶段,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新的发展方向,“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

二、中国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技术进行了布局。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将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此认识还不够,相关支持也有限。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变进程相对滞后。虽然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不多。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没有转变,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不够,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低,造成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不具备足够的转型能力。

二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水平较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这一比例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服务方面的发展动力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不足,服务化转型经验匮乏,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变的市场基础薄弱,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中国制造企业决策层对服务化认识不够,缺乏服务观念。中国制造企业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对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对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新格局、新模式缺乏信心,对转型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组织架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的转变缺乏勇气。制造型企业“重产品销售、轻服务延伸”,缺乏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三、制造业服务化是国家产业升级的破冰战略

我国应把服务化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塑中国制造业的“复兴之路”。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企业的收益来自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而服务可提供比产品销售更高的利润率,提供更为稳定的收益来源;制造业服务化可以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成熟行业的管理者把服务作为差异化的工具,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向服务化转变的企业可以改变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比例,通过整合资源,规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员工工资不断提高、员工招聘和人才流失等风险。

第一,真正重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是从“专业分工”到“优势互补”再到“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部分边界趋向融合,制造业本身就是知识(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配置大量的现代知识要素。制造业的先进性需要现代服务业中的优秀人力资源作为支撑,需要永续的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需要高效畅通的信息化不断推动。

第二,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制造业发展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的配套产业、配套服务的市场需求将会大幅上升,制造业要善于把握和充分利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发展制造业所需要的各类配套服务。

第三,加强核心技术和基础部件的自主创新。目前,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占进口总值的50%,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当前,国际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科技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现代,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攻关,尽快突破,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档次。

第四,加强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全球制造业正在向全面信息化迈进,制造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制造业要广泛融合信息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并实现制造业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财税政策是重头戏

财税政策应积极引导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协同创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公共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制造业服务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发挥财政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协助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一) 通过税收调节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服务开发投入

第一,提高企业污染成本,引导中间产品投入服务化。财政对高污染的企业增加税收,控制企业生产污染程度,迫使企业扩大对服务开发的投入,改进产品价值。同样,财政对低污染的企业可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加大服务开发投入。

第二,财政对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提高企业在服务开发环节的税收加计扣除比例,准许制造业企业在服务领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税前扣除。

第三,鼓励制造业与服务行业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通过积极完善和落实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兼并重组所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突出质量品牌建设,促进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合作内部化,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 财政应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制造业服务化需要加强物流信息沟通,增强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及服务资源的共享。产品销售注重服务需要较强的物流,使得产品尽快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及时、安全、保质保量地配送。海运、空运等运输建设的加强,可以使产品较快地到达接收地。要加强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财政应当采取财政补贴方式。一是采取专项转移支付,依照企业服务化程度确定奖励金额;二是设立企业物流管理中心,实行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对制造业企业物流管理中心给予补助。要加强制造业服务化环节中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共创知识交流平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间的协作。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最终促成制造业服务化协同创新运作模式。

(三) 政府集中优先采购制造业的服务性产品

在政府集中采购经常性商品时,应立足于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制造业自主研发的服务性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政府活动范围扩大,特别是对经济干预职能的增强,政府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呈扩大趋势,政府采购占社会总采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政府作为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者,通过对制造业的服务产品大量的政府采购,刺激国内制造业服务化的规模迅速发展,通过对制造业服务性产品的示范性采购,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质量也起到一种间接导向作用。因此,加大支持国产设备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不仅可以规范国有企业采购行为,而且可以提高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化产品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高企业发展的直接支持和刺激的目的。

(四) 加大财政补贴制造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力度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载体,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把创新的知识转化成新产品。政府财政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创建一个体系,把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与制造企业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财政应当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创新中心、开发中心、工程中心,并让他们承担国家课题,通过承担国家课题来建立技术体系,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和全球企业竞争。让制造企业承担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把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在资金补贴额度及方式方面,扶持资金主要采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引导性支持,支持高端制造业的研发和自主化。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相应的专项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费用给予适当的无偿资助,资助额度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30%。利用财政贴息等支持手段鼓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装备,尤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具有一定创新性、需要投入较大研发资金,或需中试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且银行已给贷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利用财政资金促进制造企业的服务产品技术创新,推动高端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的转移与应用。

(五) 财政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制造业服务化培养所需人才

加快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劳动力综合比较优势的进程。政府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把培养高层次人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高效利用财政资金开设专门的技术培训或者机构,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提升员工的技能,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打造成一支高技能的产业队伍。另外,财政还要扶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加强研究生、本科生等普通高等教育,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建立集产学研用一体的高端制造产业联盟,为制造服务业提供大量专业人才。

制定相关人才引进的政策,激励企业从世界各国引进制造业服务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科学、有效的激励,是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的重要手段。重点对制造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实施激励。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努力形成鼓励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制造业服务化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前,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尚存在特定制约因素,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与引导,逐步破除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障碍,扭转以往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重制造轻服务”的倾向,加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广宇,冯惠平. 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及原因分析[J]. 商业时代,2007,(14).

[2]简兆权,伍卓深.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1,(22).

[3]刘继国. 制造业服务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机理与对策[J]. 经济问题探索,2006,(6).

[4]刘继国,李江帆. 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 经济学家,2007,( 3).

[5]陈艳莹,周娟. 制造业服务化的生态效益:国外研究进展述评[J]. 工业技术经济,2009,( 1).

[6]魏作磊,李丹芝.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特点——基于中美日德英法的投入产出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2,( 7).

[7]陈少杰. 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及动力机制分析[J]. 商业时代,2010,(26).

[8]周大鹏. 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 商业研究,2013,(1).

[9]陈健,蒋敏.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产业关联机制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 6).

[10]Oliva R., 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to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2003, 14:(2).

[11]Mathieu V. Product Services: from a Service Supporting theProduct to a Service Supporting the Cli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Marketing, 2001,16:(1).

(责任编辑: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