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机械制造毕业正文

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31次
  • 评分4
  • 73
  • 0

鲁 瑜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26-03

一、洛阳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洛阳制造业较为发达,2012年,洛阳制造业增加值为1116.91亿元,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80.80%和GDP的37.47%。洛阳是闻名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期间,洛阳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诞生了一批“共和国长子”之称的著名企业。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洛阳制造业改造的重点大多放在了制造业企业的“减负”上,也就是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安置下岗职工、增值税的改革等等,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取得的实质性成效并不明显。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洛阳制造业的潜在优势,提高工业竞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己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焦点。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主要表现为:

(1)洛阳生产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

依据洛阳市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的洛阳市生产总值达到298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3.7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788.09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69.28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5:59.98:32.5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5.1%、29.1%(2013年洛阳统计年鉴)。同期河南省生产总值为29599.31 亿元,其中第三产业的产值为9157.57 亿元,占总GDP的30.94%(河南统计年鉴201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

(2)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强

洛阳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与工业和旅游业都教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的经济总量居6城市的第6位,工业占GDP的比重居6城市的第3位,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是第6位。

(3)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产品老化

服务产品老化将会直接导致产业发展难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合理的技术和服务标准,使得我市一些历史悠久、沉淀深厚的传统服务业难以创出品牌、做强做大、走向世界。

(4)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洛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各自为战的局面,规模较小,效率提升受阻,而且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上有待改进。

二、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2007年洛阳市40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12年洛阳市42部门基本投入产出表》。运用excel,将洛阳市2007年、2012年投入产出所反映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化趋势,将表的数据代入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四个指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相关运算结果。

制造业中间需求最高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之后依次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邮政业。在这中间需求率排名前五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除金融保险业外,其他都属于传统服务业,尤其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中间需求率更是高达58.53%和46.94%,远大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偏低。这说明:洛阳市制造业部门中间需求的层次较低,洛阳市制造部门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这与加工工业占据洛阳市制造业较大比重的现状是吻合的;洛阳市制造业部门的业务外包开展较少,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阶段,制造业部门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中间投入率可以反映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即某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低),则该产业的产业带动能力越强(弱)。从2007年投入产出表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最高的是科学研究事业,紧随其后的依次有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邮电业、商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从2012年投入产出表反映的数据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中对制造业中间投入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排在前五名的依次还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对制造业的发展带动能力最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均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其他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也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因此,重点引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发展的对于提升洛阳市的制造业档次,促进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乃至实现洛阳市的产业转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力系数反映的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即某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以1为界,当>1(<1)时,表示第j部门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程度大于(小于)社会平均水平。通过计算可知2007、2012年洛阳市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分别为1.1502,1.2629。说明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能力较强,是洛阳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洛阳市大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都小于1,唯一的例外是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略大于1,说明科学研究事业的对经济的有一定的带动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2007年到2012年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的变化均较小,说明该段时间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有的甚至有停滞或倒退的现象发生。总而言之,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能力有限。

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即某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作用。以1为界,当>1(<l)时,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程度水平。2007年和2012年洛阳市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2663和1.3664,均大于1。这表明洛阳市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撑作用明显。在生产性服务业中,2007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是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商业两个部门,其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922和1.7797。这表明这两个部门,尤其是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2012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是批发与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三个部门,其感应度系数分别2.5993、1.2823和1.2650。这表明这3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较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2007年而言,2012年不仅新增了一个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而且原本对应的两个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都有所增加。由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消费者,结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带动能力是有限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其他部门支撑作用有限。

总而言之,洛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制造业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外包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其专业性也有待提高。

三、洛阳市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推动洛阳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洛阳制造业的竞争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1.鼓励制造业企业占据“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

洛阳的制造业企业,应借助洛阳相关服务业的优势,发展产业链“微笑曲线”中附加值高的两端环节(如图1所示),向制造服务业的模式转变,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强化高端的产业活动来推进洛阳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均衡发展。

2.鼓励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模式转变

“制造服务”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差别化竞争战略,即制造业企业通过融入服务环节来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获取新的利润来源。洛阳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贯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获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增强企业自身盈利能力。

(二)产业层面

1.通过引进外资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外资在洛阳的制造业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洛阳在吸引外商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以制造业的国际资本转移来带动服务业的投资,以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纽带,加快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利用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并通过产业的关联效应实现洛阳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2.通过“制造服务”模式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继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提高洛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分蘖,形成网络服务业等新型现代服务业模式,扩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总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层面

1.完善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

洛阳已建立全省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聚区——洛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目前,集聚区内有企业576家,新开工和在建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20个,诸如恒生科技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顺兴信息通信产业园、鼎盛国际等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正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遵循“特色主导”战略,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着力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集群优势。

2.加强政策引导是制造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发展方式转得早的早得益,转得好的多得益。逐步将土地、税收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整到鼓励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专题研究报告之七.河南工业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河南统计网,2007.12

[2] 河南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国统计网,2010.1

[3] 王军虎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11)

[4] 吴现立 郭俊良 洛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分析与展望,[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GH-557)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鲁瑜(1963-),女,安徽省桐城县人,工业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教育理论、服务业相关理论和实践。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丽敏)